APP下载

高校园区转型对策研究

2022-03-10张莉霞刘柳蔡沈维

安徽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城镇江市园区

张莉霞,刘柳 ,蔡沈维

(1.镇江市丹徒自然资源发展服务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0;2.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丹徒分局,江苏 镇江 212000;3.镇江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0)

1 引言

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主体,主要由企业投资,政府协调、指导,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枢纽[1]。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校园面积不足。大学城(高校园区、高教园区等)的建设客观上拓展了学校的校园面积,解决了学生规模扩大和教学面积不足这一矛盾的较好方式。1999年,全国第一个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诞生,随着全国大学合并和转设潮的兴起,各地掀起了高校园区和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大学城(高校园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大学城从空间上看主要有城市边缘区、卫星城和城内城等三种模式[2],从办学层次上看主要有研究教学型大学城,如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苏州研究生城;教学研究型大学城,如为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南京仙林大学城;职业教育应用型大学城,如常州大学城。其中,大学城的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种:①由政府主导园区发展方向,承担园区建设投资的深圳模式;②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各入驻高校自筹资金自行建设的珠海模式;③企业投资新建,拥有园区设施的产权,并对其实施产业化运作管理,入园高校有偿使用园区资源的廊坊模式。

2 镇江市高校园区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园区概况

镇江市高校园区坐落于镇江市西南部,属于长山片区CS01编制单元(图1),长山片区北临十里长山,东至扬溧高速,西至243省道、南至新312国道,总用地面积约30km2。其中,高校园区规划用地约9 km2,由镇江市政府主导规划建设,把镇江市内除了江苏大学以外的大部分学校迁建到园区内,建成后,园区城市住宅居住人口和高校在校学生约13万人。根据镇江市“一体两翼,一核四区”的城市总体布局,高校园区背靠十里长山,西邻丹徒新城,南靠新312国道,作为联动高资分区和谷阳分区,起到扩宽西翼,为主城区分流的作用。规划将十里长山地区打造为集科教、研发、旅游、居住为一体的新兴发展区域,将高校园区定位为山水花园城市的示范区、科技文化产业的引领区、低碳环保的生态区、旅游文化的特色区。按照功能属性,主要分为入驻学校区、共享区、居住区以及产学研配套区和其他区域。

图1 镇江市高校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9年3月)

镇江市高校园区由镇江市政府主导,园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入驻高校原校区置换和政府投入,园区内道路交通、市政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由政府兴建,为园区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截至目前,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镇江技师学院、镇江市委党校、江苏科技大学等五所高校建成入驻,江苏大学京江校区基本入驻,园区内还包括图书馆、体育馆、派出所及便民服务中心等共享配套服务设施。园区入驻的学校以工科为主,既有本科院校也有高职大专类院校,主要面向镇江的产业结构。

2.2 存在的问题

镇江市高校园区虽然已基本建成,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2.1 人口结构单一

目前,高校园区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没有教职员工入驻,教师基本上乘坐校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往返于学校和市区,晚上一般只有值班老师在校内管理学生。学生和教师在一起时间少,不利于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足。

2.2.2 功能布局不完善

园区内各学校已经建成入驻,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园区布局,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将高校园区共享区控规方案进行调整,增加了商业用地(图2)。然而,规划的教职工住宅,商业设施和产学研服务区等还未及时建设。园区没有基本的文化娱乐和餐饮设施,而学生对这方面的需求较大,目前仅依靠移动摊贩和一个疏导点提供餐饮服务,在饮食安全和消费层次上存在不足。公共区域内缺少银行、医院等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入驻学生在生活上较为不便。

图2 高校园区共享区控规调整方案(2020年6月)

2.2.3 资源共享不足

园区入驻学校有全日制本科院校也有高职大专院校,各学校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各学校的资源共享不足。如镇江技师学院有门类齐全的工程实训中心,可以为园区其他高校共享使用;江苏科技大学的教学资源,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专升本等学历教育。

2.2.4 辐射带动效益不明显

入驻学校对周边区域的文化服务和科技服务不足,没有明显的辐射带动效益。还没有形成和周边村庄社区的有效联合,为周边居民提供社会志愿服务和丰富多彩文化服务。学校的科研服务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没能带动周边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总体而言,镇江市高校园区基本上完成了高校集中布局,但是园区功能相对单一,仍然属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园区工程建设任务的结束,高校园区即将转入运营阶段,园区的功能定位、组织再造、运营模式、运营策略等重要问题亟需尽快厘清。加快资源共享,充分融入到周边社会,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有力贡献。

3 转型发展对策

本文对比了省内外典型的高校园区,研究了其发展模式、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重点关注了高校园区可持续运营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镇江市高校园区和城市发展融合的对策。

3.1 构建运营管理机制

构建可持续的运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厘清园区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资金可持续性、管理模式、风险管控和运营策略。高校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弱化学校单元壁垒,强调资源共享,每个学校虽然是独立的物理单元,但是要充分共享教育资源。高校园区建设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学校,打破传统的学校运行管理机制,协调处理园区公共区域的安全防范等工作,做好公共服务。主动联系各学校,创建互动共享机制,让园区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起来,发挥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优势,利用本科院校学历教育优势,提高园区内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历水平。

3.2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尽快解决园区内庞大的入驻学生数量和相对滞后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尽早启动教职工住宅建设,让更多的老师能留在园区、留在学生身边,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科研工作提供基本条件。

3.3 发展教育旅游服务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又是能串联相关服务业的重要经济文化产业。高校园区内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例如江苏科技大学以蚕桑、船舶为特色,建设有蚕桑科研基地和船舶文化馆,在发展科普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园区内还有薰衣草等特色公园。因此,应结合高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将高校园区打造为镇江独特的旅游基地。

3.4 扩大教育服务范围

高校园区内既有全日制本科院校又有技能培养的技师院校,可以依靠大学的科研成果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发展,把高校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基地。利用技师院校丰富的实训基地,推动产业工人的培训,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大力推进能力培训和学历教育,扩大教育服务范围。

3.5 促进周边服务业发展

高校园区内已入驻数万学生,学校区域内人口相对密集,而且年龄层次相对年轻,具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高校园区内具备发展服务业的条件,后期需要加大生活服务设施和商贸设施的建设,促进园区服务业的发展。

从全国经验来看,高校园区建设和运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了解园区师生员工的需求,掌握高校园区和城市其他区域的差异之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发展,进而让高校园区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大学城镇江市园区
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以济南大学城地区为例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艺林雅苑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遵义大学城:“独木”变“森林”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
寻临界 破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