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法探究新时期高校科技奖励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2022-03-10何笑冬
何笑冬
(北京交通大学川藏铁路研究院,北京 100044)
0.引言
传统的科研管理包含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研成果鉴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让、科技奖励申报、科技信息统计工作等。这些工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一庞大网络有机结合的紧密度,关系着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科技奖励是高校科研综合实力、竞争力,创新平台建设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以及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能力的充分体现,是社会、上级有关部门评价、支持高校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衡量学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发展规划要突破的目标之一,对科技奖励的重视也与日俱增。
1.文献综述
2020年12月1日起,第三次修订的《国家科技奖励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科技奖励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通过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在科技奖励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不少研究人员对以往高校科技奖励工作做了相关值得借鉴的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高校在科技奖励申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高校科技奖励工作的组织与管理[2-3]。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改革的新时期下,针对高校科技奖励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系统研究讨论基本处于空白,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本文拟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旨在为当前高校的科技奖励工作提供相关建议与参考。
2.高校科技奖励工作的SWOT分析
2.1 内部优势分析
2.1.1 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加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新时代基础研究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从2015—2019年高校受资助情况来看,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4280项,经费总金额4386086.20万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9396项,经费总金额1511754.70万元,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由此可见,高校受资助项目数、资助总金额占比均逐年上升,对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为高校基础研究实力稳步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为创新成果持续产出奠定坚实基础。
表1 2015—2019年高校面上项目受资助情况
表2 2015—2019年高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受资助情况
2.1.2 科技论文、发明专利等知识产出数量不断提升
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作为高校科技成果产出的最基础要素,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论文方面,从2015—2019年不同类型机构发表国内论文的情况来看,高校相比于医疗机构、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其他机构等,论文发表数量所占比重始终维持在65%左右的高位,稳稳占据国内论文的大半壁江山,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专利方面,从2015—2019年高校发明专利情况来看,申请数、授权数及出售合同数不断增长,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3 2015—2019年高校发表国内论文情况
表4 2015—2019年高校发明专利情况
2020年2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一系列政策的接连出台,引导高校的论文和专利产出质量也不断提升。
2.2 内部劣势分析
2.2.1 科研人员的重视不足
高校的科研人员通常专注于技术开发与研究,对申请项目的积极性高,对申报科技奖励兴趣寥寥,疏于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成果进行梳理,通常在申报科技奖励通知发出时仓促准备或来不及准备,造成相关应用证明、效益证明材料开具不及时,材料的填写要求阅读不仔细,成果创新点没时间提炼,导致申报材料质量普遍不高,甚至形式审查不通过。
2.2.2 专利运用情况较差
高校的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推广转化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专利运用情况较差。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高校的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80%,有效发明专利许可率仅为5.60%,有效发明专利转让率仅为4.60%,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20%。由此可见,科研与产业的脱节已十分严重,而成果的应用推广是申报科技奖励材料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国家科学技术奖。
2.2.3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够
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未能充分做到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强化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因此很难产出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成果,这点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空缺也可见一斑。
2.2.4 缺少科研成果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缺少以成果为导向对科研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缺少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对项目的挖掘和培育不够,统筹组织工作不到位。导致在收到相关报奖通知时无法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对较为成熟的项目进行动员,而仓促向二级学院发布通知重新收集项目成果信息,申报奖励的数量不够,导致最终获奖成果更少。
2.3 外部机会分析
2.3.1 科技奖励制度不断完善
2017年出台《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为落实改革方案提出的“实行提名制”要求,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全面放开专家学者提名,并取消了单位提名的名额限制,为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进行第三次修订。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引领和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的激励下,高校科技奖励工作势必在未来取得更多成果。
2.3.2 “十四五”规划新阶段
2021年正逢“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高校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强化有组织科研,实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以强化“双轮驱动”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增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作出重要贡献。在规划和政策层面保障科学研究的进行,培育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
2.4 外部威胁分析
以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例,从奖励对象看,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首次将奖励对象由“公民”调整为“个人”,“三大奖”全部向外国科学家开放申报,可以奖励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从奖励数量看,在提名制实施前,“三大奖”的授奖率保持在30%左右,在提名制实施后,受理项目数量大量增加,而授奖项目数量进一步控制,这就导致2020年“三大奖”授奖率骤然下降至14.90%,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更是较2019年减少了20%。此外,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未组织申报,未来几年申报一次还未可知,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3.解决对策与思路
3.1 创新管理方法
参照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法,将申报科技奖励工作也进行系统性管理,增强科研成果目标的预期以及为完成目标对科研过程的有效管理,加强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在完成重大项目研发的同时,注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研究、重大科技问题创新想法和方法、关键技术的突破等成果的提炼和总结,注重奖励申报工作的顶层设计。
3.2 健全培育机制
高校应进一步健全重大科研成果的培育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的奖励力度。引导和加强科技奖励政策在鼓励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科学发展的前瞻性和国际先进性,注重及时对成果进行梳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注重交叉与合作,提前做好奖励的布局谋划,从而增强学校推荐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储备能力。
3.3 增强服务意识
成果培育的提前布局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在科技奖励申报的整个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沟通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针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申报奖励培训工作,不同的科技奖励都对推荐书的格式及填写内容、需要提供的附件具有明确的要求,通过科研管理人员对政策的深入解读,引导科技奖励申报项目组凝练自己的成果,提高申报书质量,为项目的获奖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新时期高校科技奖励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如图1所示,为高校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新时期下的科技奖励工作提供了对策与思路。
图1 高校科技奖励的SWOT因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