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2022-03-10武擎
武 擎
(邯郸学院 音乐学院,河北邯郸 056005)
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高师音乐教育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理论素养。它不同于技术理论课程,如器乐、声乐,以及音乐史论、音乐教学法等音乐理论课程。音乐技术理论包括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其中主要涵盖了作曲技术理论相关课程,此类课程的知识体系严谨,具有较强地实践性,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应采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原则,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偏重理论的教授与学习,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河北省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培养方案,针对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河北省高师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河北省高等师范院校均将和声、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纳入音乐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但是其他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如歌曲写作、复调、小型乐队编配等课程,则在许多高校培养方案中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课时内容过于压缩
河北省内许多高校由于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增多,而将音乐技术理论课时进行压缩,有些音乐技术理论课则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开设;教学内容上也相应地进行删减,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以和声课为例,大部分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而有关和声学实践教学及训练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往往出现会做和声习题,但不会应用,如遇到实际曲目不会编配等情况,包括运用和声编配歌曲伴奏、合唱作品、乐队作品等。
(四)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大都采用集中授课,理论讲授为主,并且同其他音乐理论课程相比,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内容相对复杂,难以理解,许多学生不善逻辑思维,进而出现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较为被动的情况,所以探究高效的教学方式,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许多高校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五)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许多学生对于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到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发展及后续就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较为茫然,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进行接受性学习。
二、高师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成因
(一)课程教学体系不明确
长期以来,音乐技术理论均采用分科教学方式,但由于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均衡等问题,导致高师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堪忧。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后续也出版了相关的教材,此次改革强调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并且在教材中增加了应用性的内容,可以说此次课程改革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但由于教学体系复杂,教学内容繁多,并且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融合度较高等原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很多师范类院校仍然沿用了各门课程分科教学的方式。
然而,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指南,指南中明确地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这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恢复为独立的课程,课程的分、合在一定程度上给对教师们造成了困扰,由于师范类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学制、学时及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水平等均不相同,所以如何根据各校实际的课程、师资等情况,将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与整合,探索一条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才是当务之急。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沿袭
许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分科教学模式,而音乐学院的作曲主课会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这作曲技术四大件理论课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能够得到老师细致且有针对性的个别作业辅导,在创作实践中,再将所学的技术理论知识内化为专业能力。
而高师音乐学专业并非作曲专业,高等师范类院校由于招生规模、课堂学时、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并且在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内容学习情况,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掌握;而学生由于其自身音乐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制约,晦涩枯燥的理论知识使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到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过多复杂的写作训练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学生就业所需能力并不相符,而这种费事费力的写作等训练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所需知识的学习。
三、高师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以生为本,制定培养计划
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有别于专门培养音乐表演及创作人才的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课程,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有着明显地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主要是面向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合格音乐教育人才。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出大量的改革来满足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突出师范特点。
建议各高等师范院校,依据学校层次、办学定位等情况,以产出导向原则,结合社会需求的师范类音乐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能力,制定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建议邀请校外专家、中小学音乐教师等共同商议,以岗位倒推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有关音乐技术理论课程,除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这作曲四大件以外,建议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开设作曲技术理论系列课程,如《歌曲写作》《电脑音乐制作》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另外,完善各课程标准,包括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及方法等。为了能够更好地整合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建议各高校音乐技术理论相关教师成立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各课程标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沟通,探讨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等,以生为本,制定符合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可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标准。
(二)加强实践,突出课程应用性
师范类音乐学专业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在保证讲授基本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前提下,应加强就业岗位能力实践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笔者以和声课教学实践为例,授课对象为师范类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照师范类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设计出包含“讲解——写作——键盘——听辨——分析——编配——制谱——展示”一系列和声教学实践环节,具体情况如下:
以上过程涵盖了和声写作、键盘和声、和声听辨、分析、编配等多个环节,即先讲解和声理论,再进行四部和声写作,并用钢琴或音乐制作软件使其音响化,有了一定的和声音响积累,再进行和声听辨;另外,结合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进行分析,为和声编配积累和声语汇;再从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选择合适的作品,运用适当的伴奏织体音型进行和声编配,或将歌曲改编成合唱等;将编配的音乐作品用打谱软件制成规范乐谱,最后由学生自行弹奏、演唱,展示其编配的和声习作。通过以上环节,可以训练学生多声部“唱、奏”所需的和声听觉,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及创造力;通过和声弹奏、分析及编配等提高相关的音乐及人文素养,训练学生的形象、逻辑思维及创新能力等,突出和声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键盘和声、作品编配等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需的和声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以上和声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应采用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哲学框架完善课程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另外,各门课程还应在教学目标、模式、内容、方法及评价等方面寻求突破,科学构建课程教学及评价模式,使二者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需的音乐专业素质及能力。
(三)丰富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1.混合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利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作业批改、题库建设及过程化考核等。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曲式等均可适当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将习题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批改后,学生便可即时收到教师的评阅意见;还可以针对各单元章节内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放章节测试,进行课程过程化考核,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放课堂教学相关的拓展内容,如教学视频、文献等,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将原本在课上讲解的内容放置在课前,由学生进行自学(通常采用微视频方式),该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近几年,许多高校教师也根据课程的性质及特点,不同程度地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研究。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运用了该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自行在课前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则对学生的问题及重难点知识进行答疑和新内容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及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分级分组教学
为了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部分课程依据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进行分班分组上课是很有必要的。许多师范类院校新生入学的专业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学生是从小经过系统地音乐专业训练,专业基础和素养相对较好,而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为了应试需求,仅在高中阶段或高考前接受过音乐学习和训练,专业程度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入学时专业基础水平差距较大,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课堂教学,如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入学后即进行专业素质考核,如进行视唱练耳课程测试,并根据成绩进行分级并划分班级,在后续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或编写校本教材等,便会不同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其他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如和声、曲式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教学,该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或小学高年级较为普遍。在高师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配合,完成作品编配、分析等练习;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优势进行分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特长,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四)完善考核,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考试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手段,考试可以反映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使教师及时地调节教学方法等。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闭卷方式,而纸质试卷考试更多的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而有关学生能力的考核则稍显薄弱。所以,建议各门音乐技术理论课,可以丰富考核形式,期末考试除了采取纸质试卷之外,还可以进行音乐作品编配展示、音乐作品分析讲解、乐谱制作等,并按一定分值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中;另外,还应加强过程化考核,增加随堂测试,课堂抽查等,使教师能够系统、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以便得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技术理论教学改革,应全面系统地分析教学现状,包括学情、教法、考核、评价等,根据各院校的层次、办学定位及学生的专业水平等因素,以岗位倒推原则,适应岗位需求为前提确定培养方案,宏观上从课程的教育思想和人本位入手,微观上从课程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研究,实现上层有把控,下层有操作,构建以生为本,适合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因材施教,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