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院校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路径探究

2022-03-10王小迁

大众文艺 2022年4期

王小迁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脱离的现象非常突出,语文课程要找到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解读,加深学生印象,助力专业课程学习,形成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局面。艺术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和艺术的交叉、渗透与整合,不仅是内容上的交流融合,也包括形式上的交叉渗透。艺术化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新鲜感,也能更好地适应艺术院校声乐、美术、舞蹈等各专业的学生,将各种艺术带进语文课堂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尝试。

语言承载着人类思维的智慧,涵盖着广泛而历史悠久的各族文化。高职文化课学习奠定了学生人文底色,强化文化背景和民族底蕴的濡染熏陶。语文学科涵盖着逻辑思辨能力、科学实证精神、规则意识等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文学为主的人文内涵,包括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人文内涵在语文教育中尤为突显。在教学当中,做到发扬人文精神、丰富人文内涵,即展示了语言的魅力和独特价值,同时这也是构建完整人格和实现幸福人生的根本。

一、语文之美,潜移默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逐步让高职学生理解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由于高职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三观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十分关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青少年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还在形成过程中,语文教育对发扬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丰富高职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方面的精神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塑造灵魂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还要做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路人,而且要把美带给学生,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高职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言语美、仪态美、文艺美等方面。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是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学习去感知美,如优雅的态度、丰富的情感、有礼有节的言谈等。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着手,从多维度去寻找教学内容中美,运用教师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发挥自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鉴赏语文之美,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语文教师的丰富艺术储备,深厚的艺术涵养,开阔的视角,将美润泽在每一节课堂中,无时无刻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二、学以致用,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幸福的根源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将语文与艺术相结合的最好方法便是鼓励学生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具有较为活跃的形象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探索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化课堂,老师可以按照不同艺术类学生,灵活多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比如在声乐专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声乐知识融合起来。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都是吟唱出来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同样鼓励声乐专业的学生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声线将静止在书本上的诗歌还原,吟唱出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以《将进酒》教学设计为例,在《将进酒》的课堂上,学生领悟到了诗歌的情感之后,利用民族、美声甚至戏曲等多种方式将李白的百结愁肠重新演绎,诸多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影视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扮演李白,让他们表现当时李白作诗的状态,将情景演绎出来,当古诗词与他们兴趣所在联系起来,学生能动性得到极大提高,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显然,这样“投其所好”的语文课才是他们乐意接受的。

在写作课上,我们可以将文辞优美的现代歌词当作范本,进行分析。歌词有悲怆有清丽,有奔放有婉约,有家国之念,也有个人苦悲;韵律有急有缓,错落有致;还有比喻、夸张、顶真、粘连、反复等各种修辞……而这些都是与文学作品相通的,分析歌词的同时也学习了语文知识。同样,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作,写作文不必拘泥于叙述、议论等文体,将歌词创作当写作练习,相信会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同样,我们也可以将绘画融入语文课堂。以古诗词为例,我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美,而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更是坚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态度。美术专业学生知道高水平的一幅画,是画家的思想感情与自然风光的深度结合,教师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去鉴赏美术作品里所蕴藏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对绘画作品的鉴赏运用到文学作品的欣赏上,美术专业学生用画笔为诗歌绘上一幅幅插图,还原出诗词里的意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语文课堂。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戏曲、舞蹈、音乐、美术等各艺术门类与语文课程的联系,找到联通点,通过对联通点的分析归纳,确立语文教学基本方向和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从教材建设、教学过程设计与课程评价体系等多个不同视角提出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设计思路并付诸实践。如戏曲、话剧,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简单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到课本剧排演,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学表演的学生自然有表演的天赋和技巧,若能在语文课上排演课本中的剧本,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能够通过剧本内容更加精准地掌控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也能使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更加精进!如此,语文与艺术不仅仅能在课堂上进行融合,也能在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实现互补和促进。

三、借鉴融合,相辅相成

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学生的学情和专业特色,才能更好地将学生专业和语文教育融合起来。如语文教师在教授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时,通过探究发现学习方法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全诗通过大胆的夸张、狂放的文笔状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消愁的愤懑之情,通过大胆夸张、豪放飘逸的手法使得本首诗歌诗情激越,大起大落。作者写作手法句式多变、错落有致。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比如配乐音频、电影、图画,使学生深入到文学作品情境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课时可以先播放一首优美的歌曲如《中华民谣》等,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之中,播放歌曲的同时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让学生随着这悠扬的歌声,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教师要重视诗歌题目的解读,这是讲好一堂课前提,所以先解读《将进酒》题目,让学生了解这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将(qiāng),请李白是借旧瓶装新酒,抒己之怀。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游戏活动来对李白进行作者简介及名句回顾。比如可以以李白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温一下李白的经典诗句,让学生对大诗人李白有进一步了解,教师可以诗歌接龙形式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古至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接下来教师播放《将进酒》朗读视频和同学们一起来赏析这部令人荡气回肠的作品。对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要对对诗歌文本和重点字词进行解读,并对经典语句进行重点讲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笔便是惊天之语。接着,话锋一转。“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里,李白从黄河和白发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描写,用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去不返这种夸张的描写来表现时光飞逝;用“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比喻悲叹人生苦短,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善于用形象的事物来抒发情感,这样才具有美感,才具有感染力。李白用“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去不返”来表现时光飞逝;用“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叹人生苦短。自古以来那些圣贤之人都已被世人冷落,只有寄情于美酒的人才能名扬天下、秒杀一切。在这里,李白以圣贤寂寞、饮者留名作对比。表达了其蔑视权贵、愤懑落寞之情。李白认为人这一生啊,在志得意满的时候一定要尽情欢乐,千万别空着酒杯辜负了明月的一番美意。老天赋予自己的才能啊一定会让作者大有作为,就算是千金散尽,也会重新得到。这几句李白的情绪转悲为欢,彰显了自信,句式参差错落,尽显李白的豪放飘逸之气。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掌握一种终身学习的方法。那么文学鉴赏的方法是什么呢?拿到一篇文学作品,首先看它写了什么?再看它是怎么写的?最终要弄明白它为什么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感知形象、分析技巧、挖掘情思,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这是分析一切文学作品的万能钥匙。

教师利用最后总结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来提升升华教学效果,达到本节课情感教育的价值目标如:李白的一生颠沛流离,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回顾历史,我们的祖国是多灾多难。我们发明了火药,却让侵略者的火炮轰击着我们古老的长城;我们发明了纸张,却在上面签订了无数屈辱的条约;我们发明了指南针,却在黑暗中徘徊了数百年。同学们,我们绝不能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要勤学苦练,发愤图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远大的艺术理想、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艺、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高素质的艺术人才,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以一个繁荣富强的泱泱大国的姿态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最后教师进行诗文范读,教师可以声情并茂朗诵,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朗诵并背诵这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朗诵应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的灵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序言里就说到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文学和艺术的灵魂是情感,要做的就是如何准确地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这份情感。课堂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李白的名句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美术系学生可以用绘画形式表现这首诗的意境;戏曲系学生可以用戏曲形式来清唱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所学专业和诗歌进行很好的融合再创造,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古诗词的咏唱是艺术创造,绘画、表演中也潜藏着语文。高职语文教学强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其包含了很多内容,如思维方法、语言能力,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等,影视表演中的爱恨情仇,戏曲表演中忠义善恶,绘画作品中高远意境使学生感受自然的、社会的、人性之美,感悟为国尽忠的人生态度。如诵读离骚,可以理解到屈原强烈的热爱祖国的精神,学习史记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奋写史的坚强毅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挖掘教学内容中育人的因素,将课程思政体现在在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真正做到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也真正体现了“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艺术”的观点。

然而实现艺术化语文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得有“语文即艺术”的观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给学生带来发现美的快乐,潜移默化地感受和发现语文的魅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引领学生去感知作品的精神层面,达到对内容的深刻理解。

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一个文明的社会,人们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始终不变,对人的尊重始终不变。每名高职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坚守自身的从业精神。这永远都是学校工作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点、着力点。当今社会物质丰富,精神匮乏,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不断腐蚀着各行各业。然而,越是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中,越要“依靠作为主体内心的坚持,来通达人生理想的彼岸”;越是在应试的大潮中,越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不管周围的现实世界如何,教育的根本在于立足于人性的启迪与教化。教育栖身的世界并不一定完满,但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在这样一个不完满的世界中担当化育人格的大任。在现代社会就教育自身来说,教师职业精神需要每名教师坚守。只要坚定信心,因为终将看见教育的希望之路。

高职语文教学探索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高职语文教育与专业相融合进行了一定的探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语文教育对于高职学生非常重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命体验意义重大,教师通过采用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通识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生命活力,增长他们的智慧,获得情感的滋润和心灵的熏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