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微探*
2022-03-10陈梦
陈 梦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红色文化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指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精神的力量,频频打卡“红色地标”,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以革命历史精神为依托,提出要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希望,彰显生机,引领未来。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外在实质表现,丰富广博的红色资源内源于深刻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不仅具有遗传基因支撑生命、携带信息的功能,更具有凝聚能量、引领方向的属性。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新时代进一步升华。红色基因承载了党在长期艰苦卓绝奋斗中锤炼而出的先进思想、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都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亦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价值诉求的必经途径。
(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职责。红色文化和党史教育同根同源,用好红色文化讲好党史故事,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首先,学好党史必修课,努力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以强大的能力应对一切困难,让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其次,学好党史必修课,要督促学生对新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和自我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开阔精神视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继承红色文化传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学好党史必修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不仅能使个人的人生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更能使整个国家和人民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用好广西红色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几乎走遍了全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旧址和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他强调“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广西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的地区,是一片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再次感慨红军长征得以胜利的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人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昆仑关战役等一次次艰苦卓绝的革命战役中涌现大批革命英雄人物,在党的光辉史册上增添了重要篇章。广西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的教科书,讲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广西红色资源,为学生精彩讲述红色故事。
(三)汲取精神力量,发挥红色文化思政育人价值
通过不同形式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代承载,也是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探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通过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目的,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展开教学,以红色文化学习研讨,大学生讲“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足迹追忆等丰富多彩活动开展教学。同时,在校园内通过有效媒介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得以在校园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传播红色故事,凝聚爱党爱国热情,还能够使师生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探索将红色基因寓于教学、实践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地给予大学生精神的启迪、信仰的熏陶和智慧的光芒,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尝试把教学的深度、广度与政治性、趣味性、实效性有机融合起来,探索了许多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方法。但是对照现实不难发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并未形成长效机制
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不断重视,以及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火热展开,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开始重视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倡导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但是客观地说,仍有部分高校目前尚未形成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长效机制。究其原因,高校管理层重视不足是突出问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导致普遍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职责范围不清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及教育模式规范化特色化不足等问题。上述问题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在硬件设施、课程建设、人力资源及财力支撑等各方面都受到掣肘。此外,高校重视不足,难以保障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机制的完善,同时难以确保红色文化应用的实践效果。基于上述原因,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仍然需要通过相应的方法解决。
(二)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实效不高
信息数据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将全人类拉入到大数据信息时代,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仍在不断的扩大,这无疑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多样化的影响。由此,适应和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同时对教师及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不能直面大数据时代学生知识建构的趋势,学生学习状态低迷、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之间没有太多交流,“有效课堂”难以出现。其次,教学内容平淡,教学设计不足难以吸引学生。换言之,教师讲授的内容虽然是学生能够读懂的知识,但却不能在理论宣讲上做好“文章”,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给学生“悟道”,学生不能和教师达成情感的共鸣。最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大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不能引导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触发“有效教学”的发生。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不能有效的融入教学场景之中,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学生课堂抬头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学习参与度较低,学习动机较差
当前高校面对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显著的特点是:崇尚自由,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性强,渴望展现自我,但是纪律性以及课堂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熟悉新媒体技术,喜欢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反感传统教育教学的说教和灌输。这对于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目的的高校思政课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具体表现:一方面,在知识能力层面,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系统历史课程和政治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基本红色文化知识,可是对于信仰和信念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在情感态度层面,由于我国社会以就业升学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仍然广泛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观念并未根本扭转,这在一定程度弱化了学生要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的意识,导致学生不重视非“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对红色文化教育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总而言之,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认识仍然不足。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往往容易导致授课内容枯燥、晦涩,从而间接导致课堂出现学生听不懂、难以互动等现象,最后使学生对课程的“养分”吸收不够,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偏低。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思政课教师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在明晰其课程目标基础上,把握选取标准和选取内容,多角度推进红色文化融入课堂。
(一)以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为素材,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如果失去这一属性,它则不成其为思政课。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历程的文化承载。其中,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形式载体,它不仅形象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同时,也蕴涵伟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为素材,使之有机融入课堂,让作品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实质是讲好中国故事,落实“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体现。充分挖掘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文化内涵,借助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弘扬国家主旋律,能够创新和拓展高校思政课的表达空间,开发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使之根正苗红、健康成长。
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时等一般性的要素,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必然是统一的。这也是保证高校思政课性质和要求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但是,面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及因材施教。2021中央电视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播出后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该节目以党史中的重要历史时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词、影视等多种艺术载体,把红色文化与艺术形式相结合,准确生动地讲述党史,视角新颖,寓教于乐,使观众既能感受艺术之美,又能生动学习红色文化。因此,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国家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红色文化全面全程融入教学各环节
教学各环节全面融入红色文化,实现教学“艺术化”。以艺术形式为载体,将红色文化历史、精神、内在规律等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全面融入: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资料充分融入红色文化,根据红色文化素材,结合学生艺术专业特点实现灵活融入,做到思政课“艺术化”。用艺术表达方式阐述思政课知识体系,把红色经典音乐、红色经典美术、红色经典文学等文艺作品,用艺术表演、艺术展示、艺术创作等进行展现,有效提升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率”。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全面融入:立足教材,在各章节灵活融入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着重融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促使学生领悟红色文化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融入红色文化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努力奋斗涌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提高学生政治认同,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着重以红色文化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增强学生对不同时期党的领导和决策的认识,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着重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确立并坚定的理想信念,孕育和铸就的中国精神谱系融入课程,讲好红色中国故事,挖掘英雄身上蕴涵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助力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三)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但是“0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电竞文化、数字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思政课教学需要探索课堂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文化内容丰富,需要通过有效方式整合资源,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效率。一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的校园专题网站,通过新闻转发、推送的方式,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网络信息库,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开设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课堂,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此外,还可以策划红色文化教育的自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自主研学活动,如以“大学生讲红色文化”为主题录制短视频,学生自行完成构思、设计、撰写文案、录制与后期制作,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与受众面,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课堂、校园、网络和社会的全面覆盖。最后,要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把红色文化学习融入社会实践当中。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文化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以学习项目形式引导学生深入革命老区调研,采取撰写研究报告、课程论文等研究性学习方式表达实践感悟。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与党团日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以期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同时,打通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壁垒,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