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
2022-03-10莫世峰
莫世峰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广东肇庆 52600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日新月异,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其艺术需求日渐增长,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将中国画作为了艺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但由于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发展目标与方向定位各不相同,中国画教学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为此,本文将一一分析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一一探究解决策略。
一、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国画基础薄弱、国画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忽略、国画课程体系“大而全”,难以深入掌握国画精髓、国画创作技法和材料方面有待提升、受西方绘画影响相对较大等问题,亟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学生国画基础薄弱
(1)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生源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工作的深化,美术类学生的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一部分缺乏美术天赋的学生也同样进入美术专业学习,很多高校艺术教育的生源质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设置的美术招生考试缺乏必要的合理性,没有纳入中国画,而是以素描、速写为主,显然不利于中国画教学事业的发展。
(2)部分学生国画技巧不足,底蕴欠缺。就目前来说,国内有部分高校尚未设置专门的中国画绘画基础课程,而是用西方绘画基础课程替代。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对于中国画方向学生的成长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这是因为,虽然西方绘画基础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绘画技巧,但是对于学生中国画技能的发展却并没有促进作用。一方面,西方绘画基础课程更为重视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教育和传承,而对于东方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不会给予过多的重视,如果长期接触西方绘画中明暗表现手法等技巧,而没有重视国画所需要的散点透视等表现手法,将会严重地限制其今后的发展,甚至不知道如何借助线条体现国画的立体感、空间感;而在另一方面,书法基础以及笔墨运用方法这些基础性的中国画基础技能如果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不开设专门的课程,那么对于中国画绘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在今后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其创作材料的使用方法,而且也难以把握作品的文化意境。
除此之外,过多、过早地接触西方绘画基础课程,往往会削弱学生对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和积淀,使得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严重缺乏古典文化的韵味和意境。而且,目前部分高校重视西方绘画课程、轻视中国画课程的思路,也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很难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其中国画艺术造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学生国画基础的薄弱,是当下国画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问题。
2.国画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忽略
就目前来说,很多中国化绘画专业的学生都普遍存在“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的问题。而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根本原因则在于高校教学大纲浅显、教学内容平庸,过分重视中国画绘画技法的传承和讲解,而没有对学生哲学思想的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精神,绘画审美也就无从谈起了。实际上,无论是用墨还是用笔,最终都是我国传统人文哲学观念在绘画领域的体现,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学习和体会传统精神文化,便难于下笔,更难以体现出传统绘画的意境。
3.国画课程体系“大而全”,难以深入掌握国画精髓
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作为我国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不断积累、完善的重要绘画知识体系,中国画涵盖了工笔、印记、花鸟、书法、山水等诸多领域,每一个领域实际上都可以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立的专业。而现阶段,“大而全”的问题在我国高校中国画教学实践活动中及其普遍。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涵盖了几乎所有中国画的题材;而另一方面,每一类题材所涉及的具体技法、思想等也同样得到了全面的铺陈。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虽然在表面上能够为艺术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提供些许支持,但是由于课时的总量是有限的,短时间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的创作能力、欣赏能力有着切实的提升,只是简单的掌握相关领域创作的基础方法,无法真正意义上地揣摩和掌握中国画的精髓,对中国画绘画专业学生今后的专业发现是十分不利的。
4.国画创作技法和材料方面有待提升
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是高校教育改革应有的题中之意。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不仅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而且在材料、技法方面也没有积极开展各类讲座、培训活动。这种情况下,中国化绘画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效融合不同的绘画技法,而且也难以针对性地选择创作材料。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他们绘画创作能力的持续性提升,而且也不利于他们成长为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5.受西方绘画影响相对较大
客观上来说,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仍然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特别是大量学习和借鉴了苏联美术教育体系,使得我国美术教育中带有浓厚的苏联写实主义绘画风格。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写实主义绘画风格实际上面对的是油画创作,必须深入地学习素描等技艺;但是中国画的学习中,虚实结合、写意、描摹等更为重要。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中国画绘画专业学习之前,都是以西方美术思想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创作思想,都很难快速适应国画专业的要求,更难以理解中国画所蕴藏一系列精神内核。这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而且也拖慢了学习进度。
二、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通过提高入学门槛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来提升学生国画基础水平
(1)提高学生入学门槛。前面我们已分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生源水平参差不齐,这对于后期学生的培养来说是不利的。为此,高校国画教学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入学门槛,确保生源质量。第一,适当提高对学生的文化要求。国画艺术的背后是悠久的传统文化,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国画,都需要对艺术、对文化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为此,在学生入学之前,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文化要求,尤其是在历史和文学方面,应该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只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国画、掌握国画艺术的精髓。第二,强化对学生美术基础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还应该要求学生具有较牢固的美术基础。一些学生在高考时仅仅通过两三年的美术学习,学习基础并不扎实,后期的学习会比较吃力。为此,应该加强选拔力度,对学生的美术基础提出更明确、更严格的要求。
(2)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全面提升中国画教学质量,离不开理论素养的培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并且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学习,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国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在入学考试中增加书法、线描、绘画基础理论等方面的考试内容,并且招生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设置明确的学习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绘画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中国画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加以培养
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意识的强化,是针对学生文化缺失问题的最佳补救方式。事实上,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掌握良好的国画技法,就离不开对传统“画学”“画论”的学习。无论是谢赫的《六法论》、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还是宗炳的《画山水序》,对于中国画绘画专业学生的个人成长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尤其是《六法论》中,从个人品格的角度对中国画加以评价,划分为神、妙、能、逸四品,这是我国传统绘画历史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绘画作品品格评价方法。主观精神上,历朝历代的书画作家们在感悟自然、观想宇宙的过程中,形成了“法以写道,物以写我”的哲学观。所以,我们需要适当增加文化理论课程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高深的审美标准,并且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选修金石、诗词等古典艺术形式,或者邀请国学大师前来授课或者开办讲座,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
3.从学生实际特点出发,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如上文中所强调的那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安排大量的学习内容,虽然看似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视野,但是在实际上却使得学生无法专注的学习。加上不同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就业要求方面所客观存在的差异,那些“大而全”的教学内容往往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无法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国画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尽可能在课程安排上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要开展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就业、基础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分班教学,提供不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大的成长。
4.加强对技法训练与材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创作能力
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材料学教学以及技法训练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在当前阶段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改革中予以应有的重视,帮助学生在这两方面更好地成长,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创新和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系统性的技法训练,如从山水画训练内容为基础,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中国画在构图步骤、山石的皴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包括马牙皴、云头皴在内的多种传统中国画绘画技法,更为传神地展现出山石的纹理和外形特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提升其创作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技艺的传承人,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5.注重对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1)以传统文化为中心,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本身所富有的巨大文化价值。教学内容始终是中国画绘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文化自觉无疑是当前阶段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后,中国化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当下的高校中国画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本身所富有的巨大文化价值,并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将其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深入挖掘各种中国画作品的内在文化潜质,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其中所蕴藏的一系列民族属性,让学生们在接受中国画绘画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鉴定民族文化自觉。具体来说,应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果,是千百年来中华人民以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质去审视世界、关照内心的重要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化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前进,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以文化主体自觉意识为前进的方向,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充分展现出高校中国画教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中国画的悠久历史的讲解,以此为基础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感悟中国画中的厚重,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针对印章、壁画等传承至今的中国画呈现形式,都要有所涉猎,并从中挖掘出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质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始终强调中国画呈现出形神兼备的绘画内容的有效呈现。这里我们必须重点强调的是,我们所强调的“以中为本”的教学模式,并不是鼓励墨守成规,而是强调学生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素为核心,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技法去创新性的掌握中国画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切实将“画学”根植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浓烈而厚重的民族土壤和延绵的艺术血脉之中,为高校中国画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做出更为切实的努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更为清晰的文化自觉性。
(2)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法,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画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展现方法、认知方法,还是评价方法,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深入学习和掌握那些为中国画所独有的技法和思想。例如,“形神兼备”是中国画最为核心的造型思想,学习方法上更为重视从技巧开始,逐步成长和发展,即“由技入道”。同时,相较于西方绘画艺术来说,中国画更为重视基于人格磨砺的超越,而不是理性科学。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画无疑富有更高的通变、贯通之智慧,也更为重视以此而基础的各种人文训练。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国画绘画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以民族文化主体性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绘画中的“应物象形”“可游可居”等内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来。中国画本身所独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也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变革,不仅要在绘画手法、审美、材料方面给予应有的重点讲解;同时也要向学生们渗透中国化的民族特色,帮助他们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感受到中国画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结语
以上,笔者分析了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学生国画基础薄弱、国画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忽略、国画课程体系“大而全”,难以深入掌握国画精髓、国画创作技法和材料方面有待提升、受西方绘画影响相对较大等现状和问题。同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以上问题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通过提高入学门槛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来提升学生国画基础水平,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加以培养,从学生实际特点出发,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技法训练与材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创作能力,注重对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希望能为中国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