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学习各阶段的想象
——个案研究

2022-03-10

大众文艺 2022年4期

贺 奥

(星海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世界范围内学习人数最多的乐器之一。“钢琴的教学与学习是一个长久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只通过肢体的机械运动就能完成的简单活动,而是需要在大脑时刻积极地参与和帮助下才能完成的高级活动”。

想象被认为是贯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仅就钢琴而言,从最初级的学习开始,老师便会引导学生想象与乐曲相关的情景,这可以帮助学习者(包括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的学习;随着乐曲难度与表现力的不断增强,通常演奏者的想象也会变得丰富和主动。而专业的音乐演奏者在长期的演奏活动中,则往往会有更多的想象以及将想象运用于音乐情感、意境表现的经验。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音乐想象首先是一种听觉想象,吴建辉等人指出:“听觉想象是指内源性听觉信息在大脑的表征……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加工过程”。而音乐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听觉想象,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中。音乐想象所产生的表象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立于神经机制基础上虚幻的纯粹声音表象,基本可归结为音乐内心听觉;另一类为非音乐性表象,包括由音乐所引发的诸如情绪情感体验、感知觉体验、视觉形象等等在内的综合性的表象。这是国内学界基本达成一致的共识。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心理现象,钢琴学习中的音乐想象既可以定性的方式分析其内容和特质,也可以以定量的方式测量和测试其心理过程或认知原理,还可以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推论其理论模型。因此,在钢琴学习不同阶段想象的研究中,采用个案法对多个被试在钢琴学习不同阶段的想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访谈,具有很高的有效性。

一、个案研究

1.有效性

个案法是描述研究的一个类型。描述研究是指“通过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在自然条件下,日常背景中表现出的举止行为给以直接观测,并将这种行为从其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全过程,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所进行的描述性记录”。同时,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类,个案法被定义为:“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详尽的考察和研究,得出对有关个案所属总体普遍意义的恰当估计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不仅对描述一些稀少事件、个体差异大的心理现象非常重要,而且也对建立理论模型发挥了积极作用”。音乐学习中的想象,由于其复杂性,不仅受到主体背景、情绪、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乐曲风格、难度、演奏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属于个体差异大的心理现象。因此,采用个案研究设计,有助于我们发现钢琴学习中想象的某些特质,成为相关研究“行为假设的来源和为心理学理论提供初步的支持”。

个案研究(case study)并不等于是单个案例研究设计(single case research design),因为它“并不是以研究取样的多少来定义的,也可以用于多个个体,甚至一个较大同质群体的研究”。个案研究是质性研究方法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此方法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具有“特殊性和个别性”,并且个案研究的过程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研究方法。这为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另一种整合的可能。本研究将焦点聚集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想象之上,但想象本身难以通过外部行为表现来加以观测,学习者也难以完全自觉,其在想象发生过后的自陈描述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真实状况,这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干扰的过程,而且,不同个体之间往往会出现很大差异。以实验方法做因果研究在变量的控制、结果的呈现上都有较大的难度,而目前看来个案研究更为适合。

2.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以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为个案来源,选择了8名被试进行个案研究。被试全部为女性,右利,学习钢琴的年限均在13年以上,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属于专业级水准,达到国内整个钢琴专业演奏者的中等水平,年龄在19~22;在任务完成后对被试进行疲劳及意愿程度调查,所有被试均自愿参与研究,情绪正常。

3.任务设计

本文中的个案研究采用横向设计,分别对8名被试(分A组与B组,各为4名被试)给出任务并在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观测,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任务采用A(基线)-B(干预条件)设计。研究基线为在未知曲目的一切相关信息(创作时代、作曲家、曲名)的条件下学习演奏两段钢琴曲;然后对被试中的A组实施干预,即告知被试曲目的相关信息。接着两组被试演奏同样的两段钢琴曲;两组被试均在未知研究内容的条件下进行,在观测的同时同步收集被试所演奏的曲目音频、视频,并在演奏完成后完成艾森克人格量表,并进行后访谈。

4.任务过程

任务过程将钢琴学习分为两个阶段,考察其想象的差异。

第一阶段向每一位被试给出两段无标题、无作曲家信息的钢琴曲曲谱(即实验曲目),练习时长20分钟,之后第一遍正式演奏两段乐曲,要求尽量完整。

在第一阶段完成后,A组由研究人员对其简要介绍两段乐曲的标题、作曲家及其国籍、所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接着再进入第二阶段。B组则马上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要求每一位被试继续练习实验曲目20分钟,之后第二遍正式演奏两段乐曲,要求完整、流畅,并富有表现力。

5.乐曲材料

乐曲一:John Field:Nocturne No.11 in E flat major(约翰•菲尔德夜曲NO.11)片段(1~38小节)。此曲是浪漫主义初期爱尔兰音乐家约翰•菲尔德创作的20首名为《夜曲》的钢琴短曲之一,他同时也是夜曲体裁的创始人。本研究选择了乐曲的1—38小节,为整部作品结构的A部分,单三部曲式,从结构上来说较为完整,结尾处不会给被试造成未完之感。这段音乐具有典型的夜曲风格:旋律抒情如歌,富于诗意。开始“采用了五小节的引子。附点四分音符的属音连续弹响四次后,围绕属音的三连音随即连绵展开,轻盈而欢快,如山间溪水潺潺。”乐曲的主题在A部分先后出现了四次,但每次出现均有变化。

乐曲二:Dmitri• Shostakovich:Op.69,No.4(肖斯塔科维奇:《七首儿童钢琴曲》之四,有趣的故事)。此曲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1944年为女儿创作的一套儿童钢琴曲集中的第四首,标题为《有趣的故事》,整首曲子轻松活泼,“其曲式是介于单二部与单三部之间的中间型曲式,主调是e小调。”乐曲从旋律上来说,有较多的变化音,具有较为明显的20世纪音乐风格,在与被试的后访谈中,有较多被试都能从乐曲的风格感受到此曲的时代背景。

6.数据收集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使用M-AUDIO FAST TRANK USB声卡与专业录音麦克风进行同步录制,录音以编号方式交由3位经验丰富的钢琴演奏家从技术和乐感两个维度进行评分;被试的人格类型资料收集采用艾森格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简称EPQ,本研究则采用的是龚耀先1983年修订的成人版本,属于自测问卷,共88个条目;在每一位被试的任务完成后,研究者马上就学习过程,从作品难度、作品风格、不同阶段感受差异性、演奏过程的想象及类型、演奏不同阶段的想象,以及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7.伦理

为保证个案研究伦理,在任务进行前,所有被试均阅读伦理声明并签字同意。伦理声明声张了研究过程的无害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和参与研究的自愿性;所有被试均了解任务过程、成果形式;所有录音、录像等采集行为均在被试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二、资料收集结果与分析

1.任务音响评定结果

任务的音响经三位钢琴演奏家评定后,3位演奏家均为大学教师,学历均为硕士,分别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乌克兰基辅音乐学院和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具备权威性。

从乐曲演奏的评定结果来看,除了极个别的被试,大多数被试两首乐曲的第二次演奏得分均高于第一次得分;A组与B组在前后得分分差上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曲1技术熟练程度得分的前后分差要大于音乐表现力的分差,曲2则恰恰相反。其原因可能是慢速的《夜曲》的音乐风格相对快速的《有趣的故事》而言更容易感知和掌握。但由于本研究是小样本个案研究,无法获得统计学意义上的解释,所以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

2.访谈结果初步分析

大部分被试认为没有太多技术负担,少数被试认为快速的乐曲容易出错,即在技术难度上曲2略高于曲1;被试基本无法判断音乐的风格与作曲家,仅一位被试判断出第一首乐曲为夜曲的风格,未判断出作者,表明被试对所演奏的乐曲片段不熟悉;在学习方式差异的自我报告中,由于A组被告知了音乐作品的背景和风格,因此与不知道有关信息的B组在自我报告两次演奏的感受时呈现出明显差异;A组清晰、详细地表达了第二次演奏对作品情感和风格的更多的关注,并在谈及对音乐的理解时大量使用了呼吸、语气等词语;相对于A组,B组的被试表达得更为简单,而且更多的集中于技术把握的差异上,当他没有得到乐曲信息时,注意点还是放在技术的处理上。

钢琴学习由不同阶段组成。视谱阶段,所有被试均认为练习得越熟练,乐曲越流畅,想象越丰富,只有部分被试在视谱阶段已经有了自觉的想象,而且认为这对技术的掌握有帮助;练习阶段想象具有一定的自觉意识,一部分被试称自己是主动、自觉地想象,而另一部分被试则认为想象在练习过程中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出现;所有被试都在练习的时候存在想象活动,但还是跟乐曲的熟悉度相关,随着乐曲熟练程度的增加,想象活动也会随之丰富,在没有技术负担时,想象更为自由。在最后呈现学习结果的正式演奏中,两组被试之间想象的特征与类型未显示明显差异,对乐曲的想象所产生的更多是情绪情感表象,被试对两首作品的表现特征分别都使用了相似的形容词,比如,用柔和、放松、安静、安详形容《夜曲》,用活泼、灵动形容《有趣的故事》;根据被试的访谈,演奏中的想象所产生的表象类型主要有画面、色彩、场景、情感,甚至触觉、听觉等等,与文献研究中所提及的非音乐表象基本一致;一部分被试的想象活动是连贯的,伴有情节性的;另一部分则是片段的,零散的。

3.人格类型问卷结果与分析

根据受测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粗分),据常模换算出标准分T分(T=50+10*(X-M)/SD),便可分析受测者的个性特点。按艾森克人格理论进行解释,8名被试中P分值均处于中间值以内或以下,均不存在神经质;L值均处于中间值或以下,掩饰程度均在可信范围以内,通过E值和N值的交互得出其人格倾向。与访谈结果对照发现,内倾不稳定型人格倾向的被试,其想象更加丰富;通过与演奏评分表的比较,发现在4个乐曲4次评分的分值上,内倾不稳定型被试绝大部分情况下音乐表现得分优于技术程度得分,而其他人格倾向的被试则情况不一;不同人格特征的演奏者在视谱策略上也存在差异,部分想象活跃程度高的被试在视谱演奏阶段就已经产生想象,甚至参与到对乐谱的认知加工之中。

总之,在研究的进行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音乐表演不同阶段的存,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想象的活跃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来自每个阶段演奏目的和对乐曲的熟练程度的差异,更多的是来自表演者由于演奏风格、人格特征所产生的认知加工方式的差异,而在钢琴教学中需充分认识和了解各阶段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注释:

①本研究参照实验设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划分分为A组与B组,用于横向比较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