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吴蚕歌话蚕俗

2022-03-10

大众文艺 2022年4期

丁 一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

三吴见于《水经注》,指吴兴(湖州),吴郡(苏州),会稽(杭州嘉兴一带)。这一地带传统文化相似,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区。三吴风俗半蚕桑,其蚕桑文化甚为悠久而发达。7000年前的嘉兴桐乡罗家角文化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就有桑孢粉遗存。湖州钱山漾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发现乙区第四层中就有丝线、丝带和绢片的残存,科学测定表明,该地先民利用蚕丝已有约4700年的历史。蚕歌诗流行于蚕农之中,是蚕民内心世界的外部抒发,三吴蚕歌是其蚕桑文化组成部分,悠久而鲜活,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蚕民的丰富情感和蚕桑风俗。

一、蚕之辛

三吴蚕民对家蚕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养蚕具有格外的关注,投入了一家老小的精力。毕竟蚕能生财,丝绸和丝绵等材料均源于蚕茧,蚕蛹可供食用还可作家畜饲料,蚕沙为优质肥料,可谓一身是宝,难怪其被称为“蚕宝宝”,人蚕之间的关系为“上半年人养蚕,下半年蚕养人”。养蚕过程的艰辛固然只有蚕农自知,但蚕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

海盐《蚕花经》为七言歌谣,少量歌句为五字、八字甚至十五字不等,形式活泼,洋洋洒洒约62句。此歌以平实的歌句描述了从谷雨三朝一直延续到来年的漫长蚕事,可算举家老小齐上阵,不仅有夫妻二人、婶婶、叔叔、姑嫂,八十公公和七岁小童也加入了辛勤劳作的行列:

“……

清明国仔谷雨来,谷雨三朝掸花蚕。

当家婶婶能黠吒,引出乌娘蛮齐扎。

……

当家叔叔细心点,青桑园里转一转。

……

夫妻两个细商量,连夜要开买叶船,

一只开到桐乡县,一只开到石门湾。

……

当家婶婶细心点,齧瓣掌头鞭三鞭。

姑嫂两个来扳叶,一扳扳到蚕植边。

……

八十公公来上蚕,七岁官官掇花盘。

前后厅堂都上到,灶边还有小伙蚕。

……

敲脱丝来挨到来年桃花红来菜花黄。……”

无独有偶,八十公公和七岁小童加入辛苦劳作的场景也见于海宁皮影戏中的蚕歌唱词:

“东山木头西山竹,搭起山棚接连圈。

八十公公垛毛柴,七岁倌倌端烤盘。

歇了三日望蚕讯,好像十二月里落雪天。”

二、蚕之愁

蚕农的忧愁首先是孵化幼蚕。这是蚕宝宝生长的最初阶段,显然不敢有丝毫马虎。往往由蚕娘身穿棉袄,以帕裹蚕种贴于胸前,靠体温使之孵出,故又称“暖种”。明代就流行于湖州的《护种》就描述了嗷嗷待哺的蚕娘在照料婴儿和孵化蚕种的两难境地:

“床头布种亟检理,护来趁此春宵长。

一层只隔香罗帕,胜傍熏笼取馀热。

明晨生意定全苏,温黁气借酥胸熨。

袒服频番掩复开,娇儿索乳数投怀。

枕边低唤教郎醒.今夜凭君抱护来。”

流行于苏州、湖州等地的《养蚕阿婶日夜愁》则体现了养蚕阿婶日夜的忧愁,十余匾大眠后的蚕宝宝食量惊人,没有“三间房”的桑叶怎能喂饱它们,而到哪去采这么多的桑叶,而买桑叶又哪来铜钿,家中哪还有值钱的家什可去典当?

“一只蚕匾圆溜溜,十只蚕匾十层楼,

大眠三朝吃大叶,养蚕阿婶日夜愁。

四月里来养蚕忙,蚕呒牙齿要吃三间房,

穿绸哪知养蚕苦,哪顾得梳头脚上脏。”

杭州、吴江、嘉兴及上海等地均流行的蚕歌《做天难做四月天》则反映出蚕农对于天气的担忧。人们通常了解农耕时代的农民得“靠天吃饭”,其实蚕农对天气的依赖一点不少。《做天难做四月天》的不同版本虽然因各地习俗和方言略有变化,但均形象地表达了采桑娘子对于天气的担忧。毕竟四月又称蚕月,是养蚕的关键时刻,蚕茧的收成尽仰赖于这一时段。吴江县蚕歌《做天难做四月天》: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润麦要寒,

秧要日头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三吴蚕农的忧愁当然远不止此,而是贯穿全部蚕事过程。在蚕事各个环节上勤恳劳作的同时,祈求神灵的庇佑是蚕民的心灵需求和安慰。

三、蚕之祈

桑农和农民们习惯将作物收成圆满称为十二分,“蚕花廿四分”表达了蚕业收成极高的祈语,多地蚕歌中均有这一祈语。

湖州一带流行一首蚕歌《呼蚕花》,表达了蚕农祈求蚕茧丰收千万斤、收成达到廿四分的心情:

“喔,喌喌,咩咩吗吗,

蚕花落伢䈆里来,白米落伢田里来,

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

落伢囤里千万斤,落伢蚕花廿四分。

东一村,西一村,烧香念佛看戏文;

东也宁,西也宁,风调雨顺享太平。”

桐乡蚕歌《采茧》所表达的愿望则涉及各个主要蚕事节点,祈求头眠齐整整,二眠齐称称,大眠几百斤,上山蚕宝白似银,小茧如鸭蛋而大茧大如白天灯,全部收成廿四分:

“清明一过谷雨临,家家要想蚕花兴,

兄弟合力石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头眠眠得齐整整,二眠眠得齐称称,

大眠捉是几百斤,并无一个采落沉。

芦帘山棚来搭成,宝宝上山白似银,

三朝一过赛雪墩,落山采茧硬丁丁。

细茧个个鸭蛋形,大茧犹如白天灯,

合家采茧忙不停,筐筐要采廿四分。”

苏州蚕农为祈求蚕事顺遂而信奉蚕神并在日常起居中处处显示虔诚,将一应蚕事风俗和蚕织礼仪视为神圣而谨守。唯恐诚心不到、尊崇不周而开罪神灵进而影响一年的蚕桑收成。道光《震泽镇志》记载,当家娘子在养蚕关键阶段往往孤眠净身以示虔诚。

湖州民间,自古以来都将蚕桑风俗、蚕织礼仪视为神圣,诚心以待,唯恐因为丝毫的怠慢而触怒了神灵,造成一年到头举家蚕事上的辛苦劳作得不到期待的丰收,甚至付诸东流。

这一带蚕农普遍供奉的蚕神是马鸣王,也称马鸣王菩萨。《嘉兴府志》卷三十二(农桑)有蚕神的记载:“蚕神俗呼曰蚕姑。其占为:‘一姑把蚕则叶贱,二姑把蚕则叶贵,三姑把蚕则倐贱倐贵。’吴兴掌故所称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祀之。”

三吴各蚕乡的蚕歌均展示出供奉蚕神马鸣王菩萨之风俗。如杭嘉湖地区流行的《马鸣王》讲述了马鸣王菩萨化为蚕身,口吐细丝救助凡人,使得当地普通民众都过上穿红着绿的富贵日子的故事。湖州长兴传诵的《马鸣王赞》描述了一幅马鸣王菩萨身骑白马端坐莲台,降福消灾,慈悲救民,并化为蚕身的场景。桐乡《马鸣王送龙蛋》将今年蚕花收成好归功于马鸣王送龙蚕,《蚕花谣》亦盛赞马鸣王菩萨到门来致使今年蚕花收成好。海盐《蚕花》《蚕花书》均歌颂马鸣王护祷杭嘉湖民众的吃用穿着,庆幸凡民全靠蚕神护福。

在蚕业丰收和幸福生活祈求方面,桐乡蚕歌给我们展示了特别丰富的场景。此地旧时有清明节办“龙蚕会”或“蚕花胜会”,在水上迎蚕神的风俗。蚕农在船上跳起《拜香凳》舞的同时,会演唱蚕歌《十支香烛》:

“一支香烛一帖经,两根灯草结同心,

锡铸腊台两边摆,八仙桌上放光明。

二支香烛敬观音,二月十九降生辰。

大慈大悲善心发,救苦救难度众生。

三支香烛敬孝心,三姑许马救父亲。

主人返家生怒气,杀死白马要赖婚。

四支香烛起风云,马皮裹走陈翠仙。

三姑尸骨桑园葬,一身白肉化蚕身。

五支香烛敬天庭,腊月十二正凌晨。

玉帝御笔来敕点,马鸣王菩萨封蚕神。

六支香烛四月天,蚕娘收蚁敬蚕神。

贴身窝种三四夜,孵出乌娘万万千。

七支香烛闹盈盈,三眠出火敬蚕神。

一斤出火分一筐,筐筐育出龙蚕身。

八支香烛敬八仙,宝宝大眠敬蚕神。

日长夜大长得快,断食脱皮通体明。

九支香烛升九天,龙蚕上山敬蚕神。

前厅后厅都上满,柴龙铺到灶脚边。

十支香烛唱完全,落山采茧谢蚕神。

颗颗茧子似鸭蛋,蚕花茂盛廿四分。”

桐乡蚕农对蚕业收成和幸福生活的期盼不仅仅是寄托于马鸣王,民间传说中的其他神灵也有供奉。如第二支香烛敬奉观世音,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是妇孺皆知的。第三、四支香烛敬奉马鸣王的同时还一同敬奉了孝女陈翠仙和那匹白马,俗传马鸣王源自马皮裹孝女而成蚕的故事。第五支香烛敬奉天庭,因为正是玉帝将马鸣王封为蚕神。第八支香烛敬奉的是八仙,其神通广大当能保蚕宝顺利大眠。甚为有趣的是,第一支香烛敬奉给了“一贴经”,曾问过乡人,亦不知何物,当与《蚕经》一类养蚕指导类典籍有关。《续修四库全书》载有多部三吴一带育桑养蚕方法、技术和经验的著述。光绪《嘉兴府志》之《农桑》卷,吴郡黄省曾《蚕经》,亦是这一地区育桑养蚕之法的经验之谈。当今更多的育桑养蚕的书籍为蚕民带来了更多和更为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经验。书面或口耳相传的桑蚕“经”对于乡民的蚕业收成和全家生计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用蚕歌对其表达特别的崇敬和虔诚的祈求,第一支香烛敬奉“一贴经”就不难理解了。

四、蚕之乐

三吴蚕民们的辛苦劳作也为自己带来了欢乐,许多与“蚕花”相关的蚕歌生动地表达了这种欢乐之情,如《赞蚕花》《蚕花谣》《蚕花歌》《蚕花经》《蚕花书》《送蚕花》《撒蚕花》《扫蚕花》《讨蚕花》《呼蚕花》《接蚕花》《拔蚕花》等。“蚕花”的含义极广,比如用以佩戴的染色蚕茧、彩色绉纸制作的小花,或育桑养蚕各个阶段的蚕事,或从事蚕事的蚕妇蚕姑,或蚕业的收成。“蚕花”实际上成了蚕乡普遍流行的一种好“口彩”,所表示的是蚕业丰收的愿望和喜悦。

桐乡蚕歌《赞蚕花》表达了见到青龙(一种蛇)的喜悦,因为当地蚕农视其为好兆头,预示着今年蚕茧会有个好收成:

“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

看看黄莽龙蚕到,二十四分稳牢牢。”

轧蚕花及其相关的蚕歌更为生动地表达了蚕民之乐。清明节那天,杭州塘栖的蚕农一早便出门去超山轧蚕花。据说,轧蚕花时心诚则会带来这年的蚕花丰收。故蚕妇蚕姑会梳洗得干干净净,穿红着绿,头戴蚕花赶庙会。超山的轧蚕花习俗,历史较为悠久,在整个杭嘉湖一带的蚕乡都颇为出名,故连桐乡、德清一带的蚕农,都纷纷从老远赶来,参与超山的轧蚕花,轧蚕花成了蚕农们欢乐嘉庆的节日,特别是青年男女的节日了。

桐乡与湖州交界处的含山,亦是清明时节轧蚕花的场所,蚕农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蚕桑丰收。据说蚕花娘娘曾在清明时节化为蚕姑来含山踏青,为含山带来了蚕花喜气。届时附近的蚕农,特别是蚕妇蚕姑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含山。她们会将各色蚕花佩戴在发间或衣襟上,汇集在拥挤的人群中。

“脚踏超山地,蚕花宝气带回门。”“红绿蚕花头上插,男女老少似海洋。”是前来轧蚕歌的蚕民们耳熟能详的歌句和热闹场景的生动写照。

三吴蚕乡不少蚕歌用来表达喜庆和烘托欢乐气氛,嘉兴蚕乡婚姻仪式中就少不了蚕歌《撒蚕花》:

“新人来到大门前,诸亲百眷分两边。

取出银锣与宝瓶,蚕花铜钿撒四面。

蚕花铜钿撒上南,添个官官中状元。

蚕花铜钿撤落北,田头地横路路熟。

蚕花铜钿撒过东,一年四季福寿洪。

蚕花铜钿撒过西,生意兴隆多有利。

东西南北撒得匀,今年要交蚕花运。

蚕花茂盛廿四分,茧子堆来碰屋顶。”

蚕歌不仅贯穿男婚女嫁喜事仪式,逢年过节也都离不开蚕歌的吟诵和传唱,蚕民们以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

三吴蚕歌产生于当地蚕乡,口耳相传吟诵至今,不仅仍然为当今的蚕民喜闻乐见和时常传唱,也为人们展现了该地区古今蚕民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为人们了解三吴蚕乡的风俗和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