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要增收也要减损
2022-03-10郭鹏
郭鹏
2021年是我国的第18个丰收年。在产量方面,2021年全国粮食再度增产,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而黑龙江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2021年实现粮食总产1573.54亿斤,在粮食生产全过程中,损失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78万吨粮食,够200万人吃一年。
由此来看,粮食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黑龙江省委主委谷振春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建议,应该在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开展节粮减损行动,保障粮食稳定供给,同时也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事实上,在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方案》明确,要坚持行业引导、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強化刚性制度约束,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方案》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
谷振春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要实现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减损,在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来看,在生产环节,存在播种粗放、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高、农机农艺不配套、机手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在储存环节,部分农户储粮设施简陋,缺少科学储粮知识,区域产后烘干能力不平衡,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仍然突出,“地趴粮”问题仍未解决。在运输环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田间运粮道路通行状况差,专业化粮食运输车辆装备不足,标准化运输程度不高,造成抛撒遗漏等运输环节粮食损失。在加工环节,为迎合消费者需求,在水稻、小麦、大豆等部分产品上进行过度加工。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困难,无力更新生产设施,老化陈旧的加工设备也导致粮食损耗增加。
“系统推进节粮减损工作,首先要强化政策引领和路径设计,因地制宜做好粮食减损管理和产业发展的衔接,推动‘产购储加销’等环节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实现产后全过程、系统化节粮减损。”谷振春认为,细化粮食减损行动的具体举措,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粮减损行动方案,提升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减损水平,强化政策指导是关键。
在调研中他还发现,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可以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加大节粮减损领域投入。
他表示,要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地供应库建设,加快“智慧粮库”升级,改善储粮条件,指导农户科学储粮,有效降低仓储环节粮食浪费。
与此同时,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推进储运减损关键技术、粮机装备和仓储技术迭代升级与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提升烘干能力,在谷振春看来,都是应该予以重视的。
他鼓励产粮大县推进环保烘干设施应用,加大绿色热源烘干设备推广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全面提高节粮减损装备和技术水平。”
他还建议,要协调好收获与收储关系,实现粮食收获从地头到仓储的直接运送,减少粮食转运及装卸次数,降低转运环节损失。
而在构建标准体系方面,谷振春提出,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强化依法管粮,促进节粮减损。坚持制度管粮和技术管粮相结合,确保储存粮食数量、质量和卫生安全。加强储存、物流、加工等环节的节粮减损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构建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促进节粮减损。
在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方面,谷振春认为,各牵头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提出年度节粮减损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形成合力,确保节粮减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同时,还要广泛开展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民节粮减损意识,共同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并及时总结节粮减损行动典型经验,选树推广先进典型,促进相互学习借鉴,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节粮减损工作的良好氛围。”谷振春说。
394350033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