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22-03-10蒋海霞
蒋海霞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整合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语言的构建过程即通过一个合乎语法要求的句子表达出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并能清晰地让听者领会其真谛,这是任何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具有基本的语言构建能力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如其分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语言的运用是以双方理解为目标,以表达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因此语言运用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语言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语言的运用还需要加持相应的技巧。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以语言的构建以及传递正确的信息为目的,基本可以在行文过程中运用较为恰当的语言以及优美的语句表达传递信息”,对于小学生要求较低。小学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理解文字、明白文字的内涵,学生才能读懂题目、理解理论知识,进而学会运用理论知识。
例如,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通过浅显且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介绍了一些太空生活中新奇有趣的知识。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太空中的生活与地球上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具体表现在哪些事物中?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描绘。”“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题目,便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在太空中所发生的趣事,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对课文内容的探索热情。学生在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时,也能够有效地锻炼语言构建能力。“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验证一下,看同学们的想象是否会在太空中真实发生?是否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同学们请翻到《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学习。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更加好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对于书本上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兴趣。因此,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最有效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一个过渡阶段,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青少年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最黄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优势以及领先地位,辩证思维得到一定发展。辩证思维逻辑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对于理论知识具有质疑精神,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思辨能力。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语文课程学习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身情感的过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在实践中,要把握语言运用规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而且由于汉字的内部结构以及包含的各种内涵信息较为复杂,因此理解信息、传递信息必定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三、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接触文字的过程,接触文化的开始。五千年的历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结合课本中的课文进行相关教学,同样还应当拓展一些课外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如,在为学生讲解叶公好龙、精卫填海、画蛇添足、买椟还珠等成语的时候,教师可以相应地为学生讲解成语背后的小故事,让学生知道成语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分别讲述的是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成語故事。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搜索网络、查找书籍等途径寻找与这两个成语相关的历史,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提前对两个成语有大致的理解,信息搜寻以及整理的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展示,讲述他们所收集的与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相关的内容,如此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能力,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几个成语小故事,下一节语文课时进行分享。课前预习、课中分享、课下巩固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于成语的理解,明白其真正含义。学习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修养,是落实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四、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以及创造能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具有发现美的能力,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的审美眼光以及鉴赏水平都不相同。人们看待事物不仅要评判它的使用性,还要评判它的外观,而当人们抛开了其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及属性知识时,往往会发现一种超越现实的内在精神,能够触动、感染你的内心,令你产生愉悦的情绪,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面对世界。只有认识、理解事物,才能真正地去欣赏,才能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就是创造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便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学作品为何被称之为文学作品?就是由于它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将语言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以及韵律美、形象美、内涵美都是值得去细细品味的。语文教学中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语文素养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阅读领略文字的魅力,从而唤醒学生对于文字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提高创造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诗。《暮江吟》为白居易所做,全诗最为绝妙之处在于诗主要运用了两幅优美的自然风景图加以拼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时的绚烂景象,另一幅则是弯钩明月、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景象,两者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分开看各具特色,合起来读加以想象更是妙境。这首诗是白居易自愿远离朝堂之后,通过景色来表达自己轻松愉悦的情绪。全诗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日落前、日落时、日落后。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所蕴含的语文文学素养要素丰富且繁杂,领悟起来较为困难,需要有丰富的文学积累。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时,不仅要为学生解释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同样还应当为学生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极为优美,用词精确考究,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对于文字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领悟古诗词中蕴含的深意而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创作的基本规律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一些较为简单的古诗词进行诗文写作。学生只有在理解文字、对文字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之后,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文字。
教师是引导学生一步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引领者。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语文理论知识,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穿插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3535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