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3-09石琳
石 琳
语言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决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具备的重要意涵。[1]2021年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明确了这项工作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扶贫攻坚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其信息沟通和文化认同等多重功能,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脱贫、教育脱贫与文化脱贫中显现出基础性及支撑性作用。后脱贫攻坚时代,应进一步聚焦新农村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综合目标,推动语言文字事业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效衔接,面向重点地区(如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关键人群(如青壮年农牧民、教师和学前儿童)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贡献“语言智慧”。
对于少数民族儿童而言,学前教育是夯实个人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提供根本保障;对于已脱贫摘帽的民族地区而言,学前教育是教育扶智的重要举措,为打破“贫困累积循环效应”提供先导路径。普通话教育作为基础语言教育的底层,可以显著提升个人语言能力及与之相关的习得能力、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等。[2]因此,应抓住幼儿语言学习关键期,坚持“从娃娃抓起”以加强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由“学前学会普通话”帮助少数民族幼儿迈过“人生第一道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殷殷寄托,“让他们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3]
近年来,民族地区通过落实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已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于2015年全面启动“一村一幼”计划,为当地学前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清除义务教育阶段语言理解的“拦路虎”、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而言仍存在“普通话”不“普通”的局面。一方面,基于奠基教育起点公平而在西部民族省份实施的“一村一幼”计划,限于客观条件目前仅在四川、广西基本落地,正规的学前教育尚未在适龄儿童中完全普及;另一方面,以2018年出台《关于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通知》为标志,所启动的该项行动开展的时间不算长、覆盖面尚不广泛,因此需要在总结现有实践工作及其成效基础上,探索出可供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质言之,新时代民族地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需要明确重点任务、把握政策取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强调,“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实施‘童语同音’计划,为学前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奠定良好语言基础,支持继续在四川省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项目。”因此,应充分意识到发展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向同行关系,面向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同时,随着“精准推普”工作的深化、“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的启动,未来针对民族地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儿童及幼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也亟待开展。
一、文献综述
(一)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研究
儿童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业成就、人力资本和社会流动的显著测量指标。[4]学前期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敏感期,故面向学前儿童开展的“学普攻坚”行动及相关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并呈现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趋向:
第一,宏观层面。李瑞华等(2021)基于早期语言干预理论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政策演进看,以2018年为分界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由推广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从实践经验看,通过保障资金投入、提升师资水平,已初步构筑起卓有成效的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干预体系。[5]
第二,中观层面。王懿颖(2021)围绕国家通用语言专项实践行动“学前学会普通话”阐释了其个体和国家意义、国际和历史意义,指出它是对“一村一幼”计划的规范、提升和拓展,为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推普、转型跨越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修筑了畅达的“语言大道”。[6]
第三,微观层面。陈永亮等(2021)以凉山州Z县、攀枝花市Y县为田野点,以点带面考察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中的困惑,分析了语言环境和学校教育两大制约因素,从构建“嵌入式”语言环境、稳定师资队伍及开发地方性教材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民族地区学前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教育指出发展路向。[7]
(二)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普及学前教育为儿童未来发展赋能。党的十九大以来“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作为民生议题已被提升至重要的国家政治方略。《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赋予学前教育以反贫困的“靶向目标”属性,尤其在民族地区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构建起体现国家政策支持倾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8]而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从“反贫困”转向“防返贫”后,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则重点关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旨在稳步建立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由此,教育减贫、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都将围绕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展开,在此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下实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语言在社会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9]以“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等相关词条作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7月,共显示论文约20篇,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政策层面,2021年确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推普工作新方针,持续开展“一村一幼”和“童语同音”计划,推动民族地区全学段、全覆盖的教育发展,通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本强基。[10]二是理论层面,“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立足于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背景,聚焦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语言减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起点性民生工程和创造性解决方案,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1]三是研究层面,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实践出发可获得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开展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能力与行为研究、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防返贫研究、新时代民族地区家庭语言格局与规划研究、民族地区普通话教育体系研究等跨学科理论研讨提供学术支撑。[12]
综上,我国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仍然处于政策转型期和实践探索期。相应地,目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背景聚焦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度,成果数量还较为有限,且主要集中于政策,理论等宏观层面的论述,以具体的普通话教育实践为基础、依托田野调查的数据和材料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和微观分析尚付阙如。基于此,本文对凉山州G县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开展现状调查,阐释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思想理路、政策实践与发展路径,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民族地区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研究入口
教育扶贫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的全过程,在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建设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本文以凉山州G县为研究点,对当地学前儿童教育的提供者和管理者进行“双向调查”:一方面,对该县部分幼儿教师(辅导员)展开调查,了解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国培”等项目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对该县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调研,并深入到多个幼儿园和乡村幼教点开展实地观察、现场座谈和深度访谈,了解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本研究体现出新时代语言研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服务现实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对象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逾288万(约占总人口54.2%),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13]G县位于凉山州北部,包括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彝族人口约19.1万(约占总人口79.6%),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①该县现有幼儿园13所(含公办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9所,由171个幼教点汇总的“一村一幼”1所),在园幼儿13642人,共有884名在册幼教人员。②
首先,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以该县2022年参加教育部面向民族地区所开展的“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项目的100名幼儿教师(辅导员)为对象(该样本量占到全县在册幼教人员总数的11.3%,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性访谈;然后,对该县相关政府部门及机关幼儿园、实验幼儿园、乡村幼教点等多园所开展实地调研,与县教体科局局长及学前教育股股长、多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了集体座谈和深度访谈。
本次G县参训的100名幼儿教师(辅导员)的基本信息,详见图1:
图1 G县幼儿教师(辅导员)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由图1,调查对象的特征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性16名、女性84名,女性教师数量为男性6倍,占绝对优势;在民族构成上,彝族教师比例高达93%,汉族仅占7%;在年龄结构上,20岁以下者约占两成,20~39岁者逾七成,40岁及以上者约占一成,呈年轻化样态;在执教年限上,教龄0~1年和1~3年者合并约占八成,教龄3~5年、6~10年及10年以上者比例递减明显,经验值和成熟度不足;在学历层次上,初小学历占36%,普通及职业高中学历占42%,大专学历仅占22%,而本科学历无,学历普遍偏低;在毕业院校和专业类别上,尽管师范类院校毕业者约占七成,但就读学前教育专业者不足一半,教师队伍的专业度尚不理想;在岗位类别上,来自公办园的教师约占九成,这与公办园的数量占比相当;在编制类别上,在编教师不足三成,支教幼师约占两成,而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代课教师及由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特岗教师合并占比超半数,在编与非编教师的数量差距较大。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调研问卷
本研究采用多元组合样本,综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问卷调查包括五大模块: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的语言能力(如普通话水平等级和规范汉字应用能力),教师的语言使用(如课堂教学、课后交际的语言使用情况),教师的普通话学习(如学习途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等),师资队伍的培训(如既往参训情况、学习需求及其评价等)。
2022年7月,教育部在G县开展“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项目,研究者藉此机会派发问卷共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由SPSS进行在线描述性统计分析,测量获得克隆巴赫数值为0.859,表明统计数据具有较高信度。
2.座谈与访谈提纲
本研究的座谈与访问提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G县幼儿园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的基本情况,幼师队伍的培训情况,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其未来发展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等。
(四)研究结果与问题反思
1.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效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地理状况、经济水平、语言环境等因素使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曾长期滞后。儿童是贫困的易感人群,发展学前教育已形成社会共识并跃升为国家政策。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同年,围绕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总体目标,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启动“一村一幼”教育扶贫项目,通过各方积极参与已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52个县(市、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6%(高于同期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2%),其中凉山州较2015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7]由此,基本实现了2015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目标,即“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州视察期间为当地脱贫攻坚开出良方,即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同年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旨在补齐学前教育这一“短板中的短板”,为3~6岁学前儿童打牢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基石。该行动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截至2020年底已覆盖凉山州17个县市,惠及43万名学龄前儿童。③全州试点学前儿童首次普测合格率73.5%,二次测评合格率增至99.2%,小学一年级学普儿童抽测合格率为99%。[14]
具体而言,近年来G县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达标考核、教育体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一,教育资源得以扩容。目前,该县共有幼儿园13所、教学班432个,其中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教学班88个、“一村一幼”教学班344个;171个幼教点中,新建幼教点65个,利用闲置富余校舍开办幼教点28个,利用村级活动室开办幼教点78个。该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1.7%,在园幼儿12513人;公办幼儿园占比92.8%,在园幼儿12665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完成户籍常住适龄幼儿入园的目标以外,该县还合理接纳了179名外户籍常住适龄幼儿入园,故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达100.04%。
第二,师资队伍得以增员。该县在行政村、自然村所设置的幼教点班级中,每班配备2名幼教辅导员负责保育教育工作,并将196名公(民)办幼儿教师和688名幼教辅导员的基本信息全部纳入师资信息库。同时,采取技术保障部门一年两次集中培训、县域内优质园结对帮扶薄弱园送教下乡、赴县域外跟岗培训三种模式,先后高质量完成了16轮全覆盖的普通话及综合业务素质培训,共计培训7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教学方式得以优化。该县各幼儿园(点)结合幼儿日常语言活动特点,开展普通话教法综合设计。通过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优化普通话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幼儿游戏设计和组织中的教授方式。如机关幼儿园作为“学前学普示范园”,组织“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等普通话展演活动,推进“石榴籽”培根铸魂工程,以丰富的形式实践普通话教学,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又如实验幼儿园针对凉山州学普行动口号“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融入新时代”,在课程设计中把提高幼儿普通话综合能力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从娃娃抓起铸牢民族团结友爱之基。
第四,达标考核得以细化。该县对标《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考核细则》等,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机浸入幼儿学普元素,启动学前幼儿普通话发展效果比对视频拍摄工作,长效坚持普通话教学的过程记录,定期开展幼儿普通话测评工作,密切跟踪幼儿学普的阶段性实效,由过程督导促进普通话教育工作任务落地见效。目前全县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抽样测评合格率为100%,考试平均分提高率达10%以上,未来将继续确保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普通话合格率在90%以上。
第五,教育体系得以衔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是儿童接受持续教育并融入社会的基石,“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实施改变了此前凉山州50万少数民族儿童“散养式”的早教模式,也改变了他们“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语言面貌以及“一步慢、步步慢”的学业发展境遇。更重要的是,通过普通话能力的提升化解了小学阶段学生对教材及教学语言的理解障碍,使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能够顺利衔接。同时,由幼儿“小手拉大手”产生的连带效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庭的普通话学习和使用氛围,进而推动了彝区群众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情感认同、精神滋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蓄能。
2.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积累的成功经验
凉山州开展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机会的公平均等,由于在“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上所进行的创新探索而被载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截至2020年底,全州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0亿元,创设“一村一幼”2890个,开办“一乡一园”348所,形成了覆盖基层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前儿童就近免费入园。[11]
现阶段,凉山州在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一是由“州情”和“语情”出发,通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的科学规划,研制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方案》等条例;二是组建州、县两级机构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管理,先试点再推广逐步实施、分类施策向贫困地区倾斜;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幼儿园(点)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减免在园幼儿的保教费用;四是组建幼教辅导员、园所管理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的基本队伍,提升保教水平,加强监督管理;五是强化师资培训,完善州、县、乡、村各级幼儿教师(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六是开发适合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的普通话学习教材、教学用具等,研发符合学前儿童心理与认知特点的沉浸式、互动式普通话教学法,以综合提高教学质量。总之,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州-县-乡-村”各级统筹的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模式。[15]
具体而言,G县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适合本土的经验和做法。概言之,在多方参与、多措并举下推行以下五项工作模式:一是确立“一个目标”,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任务目标,制定“三年行动方案”统筹规划;二是围绕“两项提升”,实施基础条件和教学设备双提升工程,新建成10所“一乡一园”,改善171个幼教点的办园条件,配齐电视、电脑、监控系统等设备;三是推行“三个模式”,采取线上线下、分散集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升幼教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并在县内高质量打造了一所成都未来教育家联盟基地园;四是抓实“四好管理”,依托凉山州已建成的“学前学会普通话”信息化平台和学普APP,将基础数据维护好,考勤管理督促好,培训管理登记好,学普助手使用好;五是紧扣“五大常规”,加强卫生、安全、环创、教学、教研等五大常规管理,完成171个幼教点的环创打造,开展3个课题研究,用教研“反哺”教学以提高普通话教育教学质量。总之,在G县已构建起县政府、教体科局、幼儿园(点)的多层级体系,协同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建设、管理、培训工作,助力当地各学段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全面提质。
3.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凉山州“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实施成效显著,成功地为当地学前儿童拓宽求学路刷新了“起跑线”,并播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当前,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已成为关乎民族地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备受重视。但是,也应认识到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的专项推普行动仍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据凉山州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组书记达久木甲同志介绍,“要进一步改善‘一村一幼’办学条件,缺口资金4.7亿元”;[16]二是办学条件,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尚未依据不同的规模和层次为“一村一幼”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三是基础设施,目前中心园和幼教点存在较大差异,幼教点的教学场地普遍简陋,教室、厨房、厕所等不配套,图书、教具、文具等较缺乏;四是师资队伍,全州幼儿教师(辅导员)的补充力度和专业化程度均不理想,在数量和水平上亟待提升;五是教学组织,普通话教育尚未能充分地渗透于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劳动中,教学活动的组织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六是教材建设,现有的教材设计与本土文化生活环境差距较大,缺乏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体现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课程,且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仍比较匮乏。而在上述六大困难中,薄弱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的补充力度不足。截至2020年底,全州建制村3737个,已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3069个,需再建幼教点742个,幼儿园教师(辅导员)缺口3806名。[16]学前幼教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样出现在G县,该县现有在园幼儿13642人,而编制仅有52个,由于无法落实编制以及县力有限,公办幼儿园和“一乡一园”等新开办幼儿园只能统筹使用“一村一幼”辅导员。此外,由于幼教辅导员每月的劳动报酬长期仅有2000元,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州幼教人员中,大专以下学历占39.1%,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1.7%。[16]此次G县受访幼教人员中,大专学历仅占22%,高中及以下学历占78%,而就读学前教育专业者尚不足一半,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和专业化程度偏低;但考虑到村级幼教点条件艰苦,该县在面向社会招聘“一村一幼”辅导员的公告中,将学历条件定为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个别村幼教点可放宽至初中学历)。可见,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确保教育水平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三,师资队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偏弱。笔者对G县参加“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项目的100名幼教人员进行调查,统计出他们普通话听说以及规范汉字读写的应用能力,详见表1:
表1 G县幼儿教师(辅导员)调查对象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应用能力
由表1,调查对象中近九成都会因口音较重、语音不准而影响普通话的日常交际效果,甚至仍有一成“能听懂但不太会说”,而达到“准确流利使用”水平者仅占1%;另一方面,规范汉字读写能力“很熟练”者也仅占一成,超过八成者水平为“一般”或“较熟练”,另有7%处于一般水平以下。可见,包括G县在内的凉山州幼教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普遍不高。此外,本文也统计了调查对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况,详见图2:
图2 G县幼儿教师(辅导员)调查对象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
由图2,调查对象中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者仅占10%,三甲及以下者占26%,未参加测试者达64%,可见,包括G县在内的凉山州幼教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县、乡、村幼教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远低于州平均水平,这反映出他们入职前的门槛较低,而入职后又缺乏相应的能力培训。进一步,在回答调查问卷问题“您的普通话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时,声调发音问题占59%、声母和韵母发音问题占55%、语法问题占32%、词汇问题占27%。其中,在区分平翘舌音方面,完全会者占11%、基本会和不会者合并占89%;在区分前后鼻音方面,完全会者占10%,基本会和不会者合并占90%,这反映出受到民族母语和当地方言的影响,他们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四,师资队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偏低。幼教人员的普通话基础较为薄弱,这影响了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效果,由于缺乏学前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经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意识有待加强,笔者统计了调查对象课堂使用普通话情况,详见图3:
图3 G县幼儿教师(辅导员)调查对象课堂使用普通话情况
由图3,调查对象中课堂教学“始终使用”普通话者占43%,经常使用者占49%,但依然存在“偶尔使用”或“从未使用”的情况,这说明绝大部分幼教人员已经形成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主动意识,但由于普通话水平不高而仍有少数教师存在“能不说就不说”的消极心理;同时,就“如何运用游戏和活动设计普通话的语言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大部分幼教人员反映由于缺乏普通话在学前教育教法综合设计的专业训练,只能自发地以讲故事、读诗歌等简单的方式开展普通话的语言教学,甚至出现将教拼音、识汉字等同于普通话语言教学的情况,这说明他们在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第五,幼教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有待加强。近年来在“教育帮扶凉山”的政策指引下,已定期举办各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累计培训教师(辅导员)10万余人次。[11]本文统计了调查对象的参训情况,其中“国培计划”参加者20人、“省培计划”参加者16人、“州培计划”参加者79人、其他培训参加者34人,这表明基本每位调查对象都至少参加过一次相关培训。同时,也就培训需求的针对性以及培训效果的显著度进行了个别访谈:一方面,参训教师表示很期待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培训,迫切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但一些培训存在持续时间较短、线上讲课效果一般、语言能力与幼儿保教内容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培训组织者县学前教育股Z股长表示该县每年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然而大部分具有“双证”的幼儿教师(辅导员)因长期坚守在“村幼”岗位上,始终看不到畅通的职业发展路径而辞职跳槽,这极大地消耗了有限的培训资源,反而使稳定的幼教从业者无法获得持续有效的职后培训。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利千秋、得民心。凉山州通过“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创新实践探索,在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在全国其他民族地区拓展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和民族教育事业都将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并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语言和教育支持。因此,应汇聚普通话推广普及对促进人才振兴、激发乡村潜能的语言力量,为推动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开辟未来发展路径。
首先,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持续发展。作为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1.0”行动的接续和升级,面向四川省民族地区52个县(市、区)幼儿园(点)的“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将在2022年秋季全面启动,旨在促进幼儿普通话的普及深化,引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普行动后续将通过整合资金项目、统筹帮扶力度、加强技术保障等,打造110所硬件标准化、治理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的基地园(点)。[17]未来还应建立专项经费保障和运行长效机制,确保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接续深化和高质量发展。
其次,加强管理监督,实现规范运行。在“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开启之际,宜将“一村一幼”的配置标准纳入国家教育管理体系,规范幼儿教师(辅导员)岗前职后的继续教育以切实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及教学能力,并加强对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教学的日常督导和监测评估。质言之,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找准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的结合点,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保障民族地区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内涵式发展。[18]
第三,建强师资队伍,培养本土人才。学校是普通话推广的主阵地,教师是普通话教育的“排头兵”。2022年4月举行的凉山州教育发展大会明确,要树立“人才资源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理念,严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质量关,优化不同类型幼儿园(点)的教师资源配置,重点培养教师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能力全面成长;同时,培养和稳定“留得下、用得上”的本土化实用型幼教师资队伍,拨付专款将全州幼儿教师(辅导员)的劳动报酬从每月2000元提升至3000元。建议未来以州、县为主体统筹提高幼教人员的薪酬待遇,依法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同时为他们开辟更宽广更长远的职业发展通道。
第四,定向结对帮扶,壮大支教力量。在狠抓本土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还可以从省内外引入有经验、有实力的幼儿园或幼教团队,对民族地区薄弱园(点)实施定向结对帮扶,加快发展“互联网+”远程教育模式,引入“名校+”教育资源示范力量,助力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协同发展。此外,积极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各类师范院校合作,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双语志愿团、研究生支教团等建设力量,为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生动力。
第五,优化培训课程,提升语言能力。针对民族地区幼教人员普遍存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教学能力偏低,幼儿保育教育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实操技能欠缺的突出问题,应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前的学员需求分析,有效整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资源,设计专题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项目的管理评估和跟踪指导。自2021年起,教育部启动“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项目,目前由89家项目单位面向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种子”教师开展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的“线下+线上”双轮培训,内容涵盖思想教育和政策解读、普通话水平基础训练、普通话教学及学前教育实操训练三个模块,现已陆续培训上万人,今后该计划还将持续为民族地区提供优质的幼教培训服务。
脱贫攻坚有期限,育人树人无穷期。本文从发展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关系出发,基于对四川凉山州G县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现状调查,从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达标考核、教育衔接等方面阐释现阶段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同时聚焦幼儿园教师(辅导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教学水平偏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推动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加强统筹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支持力度,确保其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管理监督实效,找准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的结合点,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严格准入机制、强化示范引领,培养稳定、优质的本土化幼教师资队伍;加快发展“互联网+”远程教育模式,引入“名校+”教育资源示范力量;大力开展“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项目,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幼教师资队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质量。综上,有效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语言精准扶智扶贫、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未来还将持续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引领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甘洛县人民政府网站,网址:http://www.ganluo.gov.cn/glwh/202106/t20210601_1924375.html。
②本文所涉及的凉山州G县学前教育数据,均由该县教体科局学前教育股提供。
③数据来源于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网址: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01632/1701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