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武汉茶馆初探

2022-03-09HuangWan

华中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综合型茶楼风雅

黄 琬 | Huang Wan

任康丽 | Ren Kangli

武汉是一座有着3500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名城,也是一座“茗”扬四海、香飘九州的“天下茶仓”。此所谓东方有茶港,江城得芳茗。茶馆作为近代武汉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休闲场所,颇具地方文化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归纳近代武汉茶馆的不同类型,分析其在建筑选址、风格形式、功能配置、消费对象等方面特点,以期为当代茶馆设计提供借鉴和思考。

1 近代武汉茶馆业发展概况

武汉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明清时期,汉口已经发展成阜通货贿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近代武汉商业十分发达,仅汉口汉正街一带就有数万家商店[1]。商业发展带来流动人口和常住居民数量的俱增,同时带来了城市对于各种休闲娱乐服务等公共场所的大量需求,武汉近代茶馆的发展也是正适应了这样的需求。

另一方面,茶叶贸易也为汉口近代茶馆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茶叶贸易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活动,即使到近代也是商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武汉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在万里茶道上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近代史上以“小汉口”冠名的市镇可谓不胜枚举,如河南的周口市,湖南的靖港镇,陕西的蜀河古镇,江西的船滩镇,四川的石桥镇等。而汉口茶商往往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高品质的新茶,为茶馆提供优质货源。

武汉近代茶馆整体数量惊人。据1822年的《汉口丛谈》记载,汉口全镇散布着数百家茶馆。在1909年(清官统元年),武汉三镇共有茶馆411家,其中汉口250家,武昌133家,汉阳28家。到1928年三镇茶馆的总数增加至1117家,1933年达到了1373家[2]。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数据仅为茶馆业同业公会在册的茶馆数量统计,而大量规模较小、位置偏远的茶馆未反映出来,相信实际茶馆的数量将远远超过于此。

从现有大量反映武汉近代茶馆的历史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武汉近代茶馆类型丰富,在选址、规模、及功能配置上差异十分明显。根据这些差异及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大体上可以将武汉近代茶馆归结为三种类型:满足休闲娱乐消费需求的综合型茶馆;重视环境、追求意趣的风雅型茶馆;满足饮茶基本消费需求的实用型茶馆和茶摊。

2 综合型茶馆

综合型茶馆是清末至民国在册登记中数量最多的类型,一般设在商业街的重要地段。即旧时俗称的“浑水”茶馆,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将饮茶消费与一些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搭台唱戏、看戏最为典型。综合型茶馆一般都融合戏台、茶肆的空间需求,提供洽谈、娱乐的多样功能空间。如汉口天一茶园、满春茶园、长乐茶园、怡园、荣华茶园等。

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综合型茶馆虽然提供了各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服务,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门槛并不高。对于茶客,只需要付一碗茶钱便可以坐下来免费观看茶馆表演。正因为这种高性价比的消费形式吸引住了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大量消费群体,使此类茶馆热闹非凡,成为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公共场所。

综合型茶馆将茶肆与戏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民间地方戏曲转入城市,茶馆经营与地方戏曲文化形成相生关系,综合型茶馆也就成为发展、传播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清末民初,武汉周边就已存在至今亦能领略欣赏到的各类戏剧、曲艺等民间文艺形式,如汉剧、楚剧、湖北大鼓等。但大多散布于地方各处,影响面有限。而将这些民间文艺转化、提升为专业化的艺术门类,综合型茶馆可谓功不可没。根据地方戏艺人的回忆,在汉剧、楚剧等地方戏曲进入戏园之前,都曾在茶馆演出过[3]。1899年汉口丹桂茶园演出京剧,成为汉口戏园的先行者。1901年汉口天一茶园为打出名声,别出心裁首创京剧、汉剧同台演出,将汉剧带上了专业舞台[3]。随后成立的满春茶园和贤乐茶园专门演出汉剧。辛亥革命之后,提供戏曲观演服务的综合型茶馆占据了武汉戏曲表演的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些专门性的戏院才开始从茶馆中逐渐分离出来[4],但茶馆兼戏园的经营模式仍然是戏曲表演市场的主流。

除了地方戏曲,在综合型茶馆中同样能欣赏到评书和善书,其中善书表演因其极具湖北地方风味更具有吸引力。近代武汉茶馆中以表演善书为主的茶馆包括:三署街的赢台茶社、桥口的四海春茶社、皇经堂的吴瑞记茶社、黄天佑茶社、一号茶社、丁山海茶社、林家茶社等。

皮影戏和木偶戏也是综合型茶馆中比较受欢迎的表演。1929年,汉口有多家茶馆经常表演木偶剧,如八元里的品月茶社、大智门合兴里的汉流茶楼、江岸下正街的六合茶园、双和茶楼等。

3 风雅型茶馆

相比于综合型茶馆,风雅型茶馆主要针对那些对茶馆建筑室内外环境品质有较高要求、社会地位或文化修养较高的茶客,其消费行为更讲求意趣风雅或气派豪华。风雅型茶馆十分注重选址,或偏于一隅,设于自然、人文气息浓厚的风景区;或以闹中取静,设在城市中社会名流、富豪活动密集的大型会馆附近的开阔地。在风格形式上,风雅型茶馆一般都采取传统中式建筑形式,装饰华丽,牌匾醒目。为求得环境舒适,此类茶馆通常附带中式庭院设计,环境优美,上至楼顶远景,下至庭院雅趣,恢弘典雅兼具,以吸引上流茶客光顾。风雅型茶馆因能容纳各色高阶层人群,集聚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逐渐成为了商人、文人洽谈生意和抒发情怀的适宜场所。

近代武汉最具有代表性的风雅型茶馆主要有3个:武昌奥略楼、汉阳古琴台茶舍和汉口函万茶楼。

a 奥略楼

奥略楼位于武昌蛇山之上、清同治黄鹤楼遗址东侧附近,1907年由张之洞在湖北的属下幕僚、门生集资建成。由于奥略楼所处人文、自然景观环境的特殊性,加之采用了具有典型武汉传统特色的三层楼阁式建筑形式,因而很快就被本地市民、尤其是外地游客当作黄鹤楼来加以对待。

奥略楼的选址及建筑形式为其作为风雅型茶馆带来独一无二的先天优势。尽管最初奥略楼是作为一座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景观/观景建筑来建造,然而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眼里,观景与品茶从来就像一对难以割舍的孪生兄弟,加之特殊的选址及风格形式,必然促使其最初的构想与来自四方的大量游客的服务需求结合起来。

作为风雅型茶馆,奥略楼在功能构成及布局、消费群体及需求等方面的一些特点,可以通过大量对不同时期的奥略楼照片中的文字、人物气质及服饰等影像信息进行分析可见一斑。如20世纪20年代奥略楼(图1a)一层大厅为湖北省各校教职员联合会,侧院及后院为甘棠茶楼;二层为甘棠怒息社;三层主要用来观景。可见20世纪20年代的奥略楼茶楼规模不大,客户不多,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团组织成员。而在20世纪30年代(图1b),奥略楼一层大厅为华光美术照相馆,一层侧院及二层檐下皆悬挂有“江汉茶酒楼”牌匾;二三层窗侧挂有“京苏大菜”“南北大菜”“山水名茶”字样广告招牌。可见到了30年代,奥略楼所有空间基本上已被当时最为高档的消费项目所填充。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古黄鹤楼替代物,奥略楼不断引来四方游客和社会名流到此一游或留影。须知照相留影在当时也是一种较为高档的消费活动,在此留影的客人,一般都是衣着整齐,举止典雅,或雍容华贵,或斯文有加。而具有这种消费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游客,大概率是奥略楼上的茶酒消费者。

图1b 20世纪30年代奥略楼

b 琴台茶舍

古琴台是汉阳城最著名的历史景点,位于汉阳大别山(龟山)之西,月湖之南,始建于北宋。古琴台是由主殿及各类廊、亭、台、厅堂等组成的园林建筑群,其中主殿位于高台之上,北临月湖,采用具有典型武汉传统特色的单层歇山楼阁式建筑形式,在古琴台建筑群中最具标志性。

与奥略楼相类似,古琴台也是具有纪念性质的景观/观景建筑群。古琴台虽历经毁坏,然则历代维系并能流传至今,其重要原因在于高山流水觅知音这种古今相通的审美心理。古琴台知音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吸引各方名人雅士前往此地怀古凭吊,以满足他们对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心理。另一方面,作为景观/观景类建筑,古琴台在空间功能上同样具有观景、品茶双重属性。如图2a中所示明信片,其左上角标有“The Kokin dai Hangyang Tea House”(汉阳琴台茶舍)字样。根据照片拍摄角度及要表达的主体(Tea House),结合传统建筑空间功能布局特点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照片中位于北侧临水高台之上的那栋单层双坡顶建筑即为茶舍之所。该建筑位于主殿之后,门窗面朝湖面开敞,此为绝佳的赏景品茶之所。

图2a 汉阳琴台茶舍

通过大量古琴台历史照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里,古琴台建筑群一直处于“废、改、兴”的变化过程,而其中作为茶舍的建筑单体形式及空间位置理应随之不断调整。如图2a中所示茶舍建筑,原本为主殿建筑之所在,为单层歇山顶形式,其南边并无其他建筑单体存在。可能由于火灾等原因,原主殿建筑后来变成了单层双坡顶结构并改为茶舍,而再后来,又在其前面增建新的歇山顶主殿。

c 汉口函万茶楼

汉口函万茶楼建造于1903年之前,其地块南与山陕会馆紧贴,北临地势低洼的水塘、菜地。此处视线开敞,可远观汉口循礼门及城墙(图2b)。

图2b 汉口函万茶楼

与奥略楼、古琴台茶舍相比,函万茶楼可谓另一种类型的风雅型茶楼。首先,函万茶楼的选址一方面贴近商贾云集的城市商业闹市区,另一方面又紧邻视线相对开敞的城市边缘区域,同时配合地块周边院墙的围合,从而营造闹中取静的环境条件。其次,从函万茶楼所采用的齐整柱网布置、空间构成和风格形式处理方面看,可以发现函万茶楼采取的是商业经营功能需求主导下的设计策略,茶楼整体采取砖木结构,简化了传统中式庑殿顶装饰,而这种设计更适应当时及后来大量商业建筑发展需求。第三,函万茶楼的选址,决定其客户群更侧重于商人、富豪、官员而非传统文人。

通过照片和图解分析,我们也可以大体了解一些函万茶楼的功能布局特点。一层:南侧设置入口、门厅;中间及北侧设厨房、库房,其周边采用砖墙围合以利观瞻。二、三层:设餐厅雅座,周边设回廊方便通行和观景。

4 实用型茶馆(茶摊)

实用型茶馆是一种简易、经济廉价型的茶馆,所使用的设施、器具都很简单,经营方式多样,包括:由民房简单改造而来的茶馆,用简易凉棚搭建的露天茶摊(图3),以手推车、小木划为简单运输工具的流动茶摊。

大多数实用型茶馆和茶摊主要分布于江滩、江堤、港口、街巷等人员密集场所,主要为社会底层劳工、江上船主船工、城市普通居民等提供最简单的茶水、休憩服务,具备便民性、流动性、季节性的特点。

便民性主要体现在靠近江滩的茶馆、茶摊中。作为水上运输的集散中心,来往与武汉及周边各地的货运船只都会在汉口的各处码头装卸货物。在货运繁忙的季节,船舶的停靠及货物的装卸都需要排上好长时间的队才能进行。而此时不论是对承受繁重劳动的搬运工,还是等待装卸货的闲时船主船工,江滩边上的这些茶馆不失为一个暂作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以手推车、小木划为简单运输工具的流动型茶摊。在人源流动性大的码头,茶摊主会推着简易竹艺茶车来为码头附近的人们提供便利。此外,为方便船民,以小木划子为交通工具的水上茶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稍大些的水上茶摊甚至还可以提供住宿功能。

季节性更多体现在以简易凉棚搭建的露天茶摊。武汉夏季气候闷热,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居民、小商小贩等,都喜欢用竹竿、竹帘、芦席、粗布等材料支起一个简单的凉棚以创造一个纳凉空间,形成那时候武汉三镇的一道独特风景。有趣的是,凉棚这种简易空间形式不仅会在普通茶摊中纷纷采用,一些高档消费场所甚至也会跟着效仿,如老圃、维多利亚、新生等花园,甲子、大陆、中南、汉瀛、长江等旅行社,夏日都在楼顶平台上搭建露天茶摊[5]。

结语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当代武汉茶馆业在经营的内容、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往茶摊为主的实用型茶馆演变为现在遍布街头、配方标准化、快餐式、连锁式的奶茶店;而风雅型和综合型茶馆在功能配置、风格形式、消费对象等方面界限开始模糊。风雅型茶馆通过更新服务项目来吸引更多目标人群,以期改善“曲高和寡”状况;综合型茶馆通过环境营造来提质换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不论怎样变化,我们仍可发现无论是近代茶馆还是当代茶馆,几乎都遵循着一条不变的规律,即:以“茶”为媒的“茶+X”模式。换言之,茶馆功能不仅仅局限于饮茶本身,而是以茶为媒引申而来的X内容,这在当代茶馆中表现尤为明显。当代风雅型茶馆中,X偏向于文化心理层面需求,如:书籍、字画、书法、古典家具、古玩、茶具等。综合型茶馆中,X偏向于物质、空间和娱乐需求,如:餐食、共享空间、麻将棋牌、表演等。实用型茶馆中,X偏向于以茶为基的各式口味的新型茶品。由此可见,附加在饮茶之外的X在当代茶馆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值一提的是,X的含义不仅单指某项特定的服务功能,更要包含与之相应的茶馆空间环境设计以及所面向的客户群。X所代表的意义内涵可以决定茶馆设计的主题、形式与风格。因此,分析当代社会不同群体对于茶文化消费的潜在、多样化的需求,结合传统及现代文化挖掘“茶+X”的内涵,是茶馆空间环境营造创新设计的关键点。

资料来源:

图1a:布里斯托大学数字图书馆hpcbristol.net;图1b:亚东映画辑第10册;

图2a:民国明信片,上海鸭川商行发行 Kamogawa &Co;

图2b:《Papers of T.C.Chamberlin》张伯林的中国摄影集;

图3a:民国明信片,汉口梁记药房发行 Ch.Bernard,Pharmacie Centrale,Hankow);

图3a 汉口茶馆

图3b:安东尼奥·洛卡特里-中国旅行日记。

图3b 汉阳江边茶摊

猜你喜欢

综合型茶楼风雅
打破传统框架的综合型LED光源投影机 ViewSonic(优派)TX500K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赴一场风雅,赏诗词中的琴棋书画
追溯千年风雅,尽享文化的醇厚与回甘
颂风雅征稿
静守流年亦风雅
张婧红室内设计作品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综合型艺术与设计产业服务探究
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金属拉伸综合型实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