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核心
2022-03-09王玉斌
◎王玉斌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21年1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作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情况的报告》,无论从报告的系统梳理逻辑主线分析,还是从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情况来看,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核心。
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核心有其深刻逻辑内涵
政策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对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与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有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大力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各类新型主体,更好带动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多元主体。
理论层面,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难题的必然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让“专业人干专业事”,通过服务的规模化提升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冲破“高额地租正在毁掉中国农业”的魔咒,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产品量质与售价,顺应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经济与管理理论角度分析看,托管方式契合了理性经济人理论,生产组织方式契合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理论,创新做法较好地规避了代理人陷阱,交易形式契合了产权理论关于规避风险和降低费用的要求,资源配置方面契合了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进行必要调控的要求。
实践层面,农业农村部门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扎实推进工作。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落实“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政策的重要抓手,从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聚力破解小农户内生动力与自身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内外部环境与政策体系等方面的突出瓶颈,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强化政策支持、基础条件、体制机制“三大保障”的工作思路。
农业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得益于30多年来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
1990年中央首次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991年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发展眼光看,当时措施过于笼统、抓手稍欠具体。2015年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2017年三部委审时度势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指导意见》、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并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0亿元,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2018—2020年,中央分别安排年度专项资金40亿元、40亿元、45亿元,用于支持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相比早期,2017年以来抓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抓住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牛鼻子”。
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各地探索亮点纷呈。2010年前后,各地开始陆续出现土地托管方面的探索和报道,服务主体很多是由原来乡镇农机站、农技站和国营农机公司、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转制而来,也有较多民营农资企业、农机合作社、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等介入,往往在土地流转中遭遇“碰壁”转而逐步摸索走向托管。近年来,国家投入专项资金试点从大田粮食作物入手,山东、山西、安徽、河北等地走在前列,山东诞生了以县域为单位可复制推广的“金丰公社”模式,山西屯留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托管服务中心并探索出财政资金“断奶式”退出机制和山区、半山区托管模式,安徽则创办了第一家省级农业服务业联合会,河北探索出土豆等蔬菜托管模式,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服务模式与经验总结。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有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中促进了资源要素有序整合。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经验及其趋势来看,联合与合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和耕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有效扭转多年来形成的优质资源要素“离乡”“背农”局面的得力载体。首先,土地的高效整合利用。托管是不用流转和重资产投入就能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有效方式,并且更有利于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据金丰公社测算,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0%左右。其次,乡村产业人才的汇集与培育。得益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等的支持,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才俊进入“三农”领域,成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第三,资金技术等其他资源的导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蓬勃发展,工商资本大量涌入,金融、保险、电商等机构纷纷加盟,城乡优质资源得以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组织创新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义
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中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超过95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然成为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核心承载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发展、各显神通,打造了众多成功典型案例,积累了可宣传推广的样板经验。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骨干。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有中化、中粮等央企,也有民企,金丰公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金丰公社由世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华夏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金正大集团共同投资成立,通过汇聚各类资源,建立服务网络,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已在全国20余个省份复制建设了近600个县级社,成为中国最大专业农服组织之一。
家庭农场是基础。安徽省宿州市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机、肥料、农药等服务经营户或种田能手成为土地流转集中和壮大生产规模的主要经营者和向零散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主体,逐步形成了200~2000亩不等的众多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淮河种业试验田、展示田、良繁田耕作曾一度缺少农业机械,于是2012年淮河种业以家庭农场为基础,联合农机合作社,成立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得以有效整合,2020年联合体经营土地达到1.6万亩。
农民合作社是中坚。目前,全国223万家农民合作社已经成为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织和骨干力量。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成立于2007年10月,致力于生产国内一流品质的鲜食型红薯,提供新品种研发、脱毒育种、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生产服务、收获储藏、品牌打造、统一销售等服务,带动和辐射20多个乡镇、80余个村、1.8万农户种植五二四红苕3.6万余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突围。
集体经济组织是有生力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破解集体经济“空壳村”,加强集体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组织优势,为农民提供直接的生产服务,或者为农业服务组织和小农户提供居间服务。如,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统”的作用,组织全村农户统一和服务主体签订合同,推动开展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托管服务,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提升了村集体实力,密切了干群关系。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重要补充。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载体,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重要补充。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13年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数量达到11.5 万个、会员1502万人。近年来,基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在系统梳理中国农业大学首创科技小院成功经验基础上,中国科协将科技小院作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予以大力推广,各地发展热情高涨,现已在全国近20个省组建科技小院245个,这将是有益的探索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