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树叶雨”引发的主动探索
2022-03-09乔丹
乔丹
缘起
幼儿园大门口的小山、小水池以及周围的花花草草是孩子们经常玩耍的小天地,他们总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一天,正当孩子们玩着“过家家”时,一阵春风吹过,好多香樟树叶子飘落下来,就像下起了“树叶雨”。孩子们看到空中翩翩起舞的树叶开心极了,激动地叫着“好多树叶呀”……有的孩子尝试用小手去接随风飘落的树叶,有的孩子将地上的树叶捡拾在一起放到“锅”里“炒菜”,还有的孩子追着空中的落叶跑来跑去。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甚是美好。
眼前所看到的这番景象也让我意识到,其实大自然、大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走出教室,即使在园内也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那么,在这与自然相处的美妙时刻,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感受自然、积累经验? 经过一番思考后,我有了以下想法:
1. 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只要天气和时间允许,保证他们每天都有机会走出教室,听一听、闻一闻、看一看园里的自然物,让自然成为我们的课堂。
2. 敏锐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点,保证亲近自然的时间。比如当下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玩香樟树的树叶,那就满足他们的兴趣,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享受在春天也能玩落叶的快乐。
3.充分挖掘自然物的价值,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落叶,那落叶究竟可以怎么玩,这是我和孩子们接下来要共同探究的问题。
在明确了以上想法后,我们和树叶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用树叶搭马路
香樟树是常绿乔木,叶子四季都有更新,春天尤甚,因此这段时间每天都有不少成熟的树叶从树间掉落。鉴于孩子们对这春季难得的落叶十分着迷,我每天都带他们来香樟树下玩树叶。一开始孩子们最喜欢徒手玩树叶,一会儿抛、一会撒,后来我又为孩子们配备了小桶、铲子等工具,他们便开始将大把大把的树叶往桶里塞,直到小桶被装得满满当当,再“哗啦”一下抛撒出来,然后再装满、再倒掉……如此反反复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一天,我发现班上的正正小朋友正提着一桶树叶往香樟树旁边的塑胶跑道走,我本想喊住,但转念又想:只要孩子安全,何不看看他接下来会怎么做?只见正正从桶里缓缓拿出树叶,然后蹑手蹑脚地一个挨着一个摆了起来。整个过程,正正看起来都非常愉悦,嘴里还喃喃自语。看到正正摆了好长的树叶队伍后,我凑了上去,问:“正正,你在干什么呢?”正正笑着对我说:“我在搭马路呢,我搭的和教室里的马路一样长!”
“教室里的马路?”我怔了一下才想起来,前不久的“汽车总动员”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班级建构区创设了用积木拼搭“马路”去好朋友家(小动物玩偶)玩儿的游戏。当时这一游戏情境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用积木搭了很长很长的马路。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正正是在用树叶代替积木玩建构游戏呢!
教师思考:
幼儿有自主探索的意愿和行为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出于安全考虑而上前阻止,也许就会错过正正用树叶建马路的故事。正是因为之前拼搭马路的经验,才有了正正这一次自主萌发用树叶搭马路的想法……总之,通过这一情节,我真切感受到2~3岁的孩子是很有想法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适当留白,他们就会带来很多意外之喜!
树叶排排乐
看到正正能够迁移已有的建构经验搭一条“树叶马路”,我想这对全班幼儿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于是我将正正的这一玩法在班上进行了分享。过程中,我拿出了两个小玩具作为情境导入。“今天,小恐龙想要去毛毛虫的家里玩游戏,我们怎么用树叶帮助他们呢?”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应:“搭个马路。”
接下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搭马路”的活动。他们共同合作,用一片片树叶变出了一条长长的马路,小恐龙顺利来到了毛毛虫家。孩子们很开心,还一起拍手庆祝。之后一段时间,班级中诞生了各式各样的树叶马路,有很长很长的,也有很宽很宽的,还有像赛车赛道一样弯弯曲曲的……再后来,孩子们将给树叶排排队的摆法结合不同玩具建构了全新的场景,“大桥”“隧道”“地铁”“火车轨道”……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赋予了一片挨着一片的树叶更丰富的意义。
教师思考: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游戏情景的创设能够增添活动的趣味性,孩子们玩树叶时也容易投入其中。同时,幼儿天生喜欢模仿又极具想象力,给树叶排排队的游戏在幼儿的不断拼摆中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新玩法,让他们得以打开想象的世界。
用树叶搭房子
利用树叶拼搭马路的游戏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天天开始用树叶围绕某一个玩具摆放成圈,不管玩具怎么变、树叶如何摆置,最终一定是一个闭合的图形。这不禁又引发了我的好奇。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原来天天是觉得最近天气太冷、风太大,担心自己的小玩具冻着了,所以在帮它们建房子呢!我又在班上和全班幼儿分享了他的树叶房子,就这样,用树叶初步围合为玩具搭建房子开始成为孩子们的新游戏……
教师思考:
2~3岁的幼儿面对游戏材料时,大部分还停留在最简单的摆弄阶段,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当看到个别幼儿有新的创意玩法时,教师可积极在同伴间进行分享和展示。这一方面能够丰富材料的不同玩法,另一方面也是对爱动脑筋的幼儿的肯定和鼓励,能帮助其建立自信。
擦擦小树叶
連续一周雨水较多,趁着不下雨的间隙,孩子们跑到香樟树下,看着湿漉漉的落叶说道:“哎呀,树叶都湿了。”“树叶脏了。”“我们不能玩树叶了,怎么办?”……听到孩子们议论纷纷,我接着孩子们的话大声应和道:“就是啊,我们该怎么办呢?”
李澄:等树叶干了我们再来玩。
等等:太阳公公出来,晒一晒就好了。
梦琪:不下雨了我们再来玩。
汉堡:我可以帮它擦一擦。
汉堡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惊喜,看来2岁多的孩子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主体,知道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周围的环境,开始萌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于是,我继续追问:“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帮树叶宝宝擦一擦呢?”孩子们想到了毛巾、抹布、手帕……通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终孩子们决定先用小抹布来擦拭。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带着小抹布和小桶来到香樟树下,他们先把落叶装进小桶里,然后带到操场边上擦拭。孩子们五花八门的擦拭方法让我感触很大。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拿起抹布,比较自如地擦拭树叶的两面;但也有些孩子拿不稳,擦拭过程中树叶总是从手中掉下去;还有一些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擦拭方法中:有把抹布平铺在地上,再将树叶放上去,然后食指按着树叶,说着“快吸,快吸”的;有直接把树叶用抹布包裹起来,再打开就算擦好了的……看到孩子们这副模样,我忍俊不禁。
其实,在擦拭之前,我以为这是一件孩子们都会做的事情,不太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这个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体验擦树叶的过程,适当锻炼一下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但在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的这般理所应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自主探索的机会,允许他们自己先去试一试,这对他们来说同样珍贵。事后,我细想了一下为什么擦树叶这件事对于部分托班幼儿来说有些困难。我想到了两点原因:第一,由于抹布和树叶都是相对较软的东西,孩子们在擦拭时难免有些不好使劲。第二,树叶比较小,而2岁多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尚不成熟,所以擦拭时还不能很好地配合。
于是,第三天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讨论,先邀请几位小朋友演示各自的擦拭方法,然后请全班幼儿选一选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最后再由老师示范一种简单又好用的擦拭方法,并拿来一些树叶和抹布供孩子们练习。后来,孩子们擦树叶的动作越来越熟练,还对擦东西上了瘾,看见什么都想擦一擦。
教师思考:
对于托班幼儿来说,无论是认知经验还是动作发展水平,抑或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处于刚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接纳幼儿当下的发展现状,并适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为幼儿尽可能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发展精细动作能力、积累相应的生活经验。
自由玩转小树叶
擦拭过的叶子要怎么处理呢?如果再放回香樟树下,肯定又要脏了。为了能够随时随地玩到小树叶,孩子们决定将这些树叶晾干,统一收集在小筐中。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了安全剪刀、双面胶、打孔机、水粉颜料等工具,方便孩子们利用这些工具剪一剪、贴一贴、涂一涂,衍生出更多玩法。
教师思考:
在与树叶的互动探索过程中,我始终用幼儿能理解的、喜欢的方式组织各项活动,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为幼儿自主游戏创造机会。尽管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尚不具备利用树叶创作出成人眼中的美丽作品的能力,但对孩子们来说这却是无比珍贵的艺术启蒙。孩子们与树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这些经验和记忆日后都会变成养分,滋养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我的感悟
最近我刚读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读完之后颇有感受:什么是“活教育”?简单地说它就是“不死的教育”,它是“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教师要“教活书,活教書,教书活”,而儿童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那么,要实现“活教育”,不妨先让幼儿园的环境“活起来”,将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就像玩树叶一样,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物、亲近大自然,让园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真正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有效生长点。
我曾一度认为户外是体育锻炼类的场所,即使走到户外也仅仅是带着孩子们走马观花式地观察一下周围环境,比如散步的时候看看树、闻闻花……因此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在教室里开展集体活动。而这次关于树叶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户外、在大自然中直接开展的,让我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魔力,原来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也可以游戏、学习,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得到了全面发展。
“树叶”的主题课程在幼儿园阶段是很常见,但这并不妨碍托班幼儿展开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游戏活动,但至于具体怎么玩,一开始我也没有太多想法。事后看来,成人也不用太着急,因为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给出方向和答案。而我要做的则是沉下心、留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并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兴趣指引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树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智慧与灵动,更加坚信要进行以幼儿为本的适宜性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