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混合教学新模式及未来发展
2022-03-08卢海丽张立国
○卢海丽 张立国
所谓“后疫情时期”,是指疫情暴发过后的一段时间,疫情还未完全消失,可能还会有少量感染者,甚至可能会出现小规模的复发,但社会秩序逐渐步入正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混合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更好地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来应对现阶段的需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围绕后疫情时期教学的发展所做的前瞻性思考,来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新模式与未来发展,并结合实际分析模式的实施路径,确保混合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20年初,“互联网+教育”被推向了教育的第一线,既对信息化教育实践展开了一次突击大考,也将线上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学校而言,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网络授课,其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改变。因此,针对后疫情时期的特点,如何创建有效的混合教学环境,推进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以网络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寻找后疫情时期混合教学模式新路径,并分析混合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势。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关于混合教学模式不同学者的认识不同,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彭绍东认为,混合教学是媒体与资源、面授与网授、课堂与虚拟教室等的相互混合。黄荣怀主张的混合模式是数字化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的混合。本文研究的混合教学模式是指线上课程活动和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二)研究现状
2020年11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混合”和“教学”为关键字检索出59340条记录,其中学术期刊9101条,“混合教学”为关键字共检索出7670条记录,主要集中在2017—2020年,由此可见混合教学在目前研究领域还是比较热门。从文献检索的结果分析看,关于新模式构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结合教育实际社会发展的模式构建也不多。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红亮教师201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MOOC教师团队中尝试开展了基于MOOC的中外合作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并利用互联网创建了Wolearn平台,建构了英国MOOC主持教师与中国学生的互动式视频会议活动框架,分析了基于MOOC的中外合作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黄月从课程、专业和学校三个层面,以及理论探索、技术构建和组织方案三个维度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倡导模式构建不能仅局限于措施,更要结合实际效果。廖宏建等从专业知识、讲授能力、信息素养三方面创建了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并对模型的构建效度和预测效度进行了交叉验证。本研究以后疫情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互联网+教育”为主线,深入审视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特点及构建原理,以期为后疫情时期新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并深入探究这一模式的特征及实践路径。
三、混合教学模式的困境
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各种网络平台蜂拥而上,如火如荼,一时间网络平台瘫痪、线上教学状况迭出。有的学校进行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线上教学相对有序;有的学校让教师自行选择平台,导致教师在选择平台时难以取舍。教师选择的平台多种多样,学生一天之内要开几个教学平台,完全摸不着头脑。等到大家都适应了,学期可能已经过半。如何保障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怎样?有很多学校尤其是小学期末考试,教学效果怎样体现?是不敢面对可能的效果吗?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时代的变化超过了教育变革的速度。
“互联网+”的融入丰富了混合教育模式的内涵。这不是单纯的将面授课程照搬到网络上,而是融合互联网思维重构教学结构,在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得到了创新。此次疫情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指导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而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了混合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方式方法、管理和分配等方面的不足,尤其在如何利用网络融合来发展教学模式上缺乏理论支持。通过大数据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判断出未来的教育发展必将是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所以,目前应当及时发现混合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及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一)对混合教学模式认识错位
混合教学模式也叫做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多种理论指导,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工具、教材和媒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不是将面授课程直接移到网络上,也不能对在线教学进行“一刀切”。这种形式既包括教师“堂授”和学生“网络自学”混合,又包括教师结合“面授”和“网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这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当疫情来临之际也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考验之时。这时却发现很多教师都是被“赶鸭子上架”,教学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在线教学负荷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堪忧。
(二)混合教学模式指导理论匮乏
通过知网检索“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很多是基于某一种理论的混合教学模式,或者直接把两种形式“结合”进行混合模式的构建。但是,教学模式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其中不仅涉及教师,还有学生、学习环境、教学评价等,这就意味着不是单纯哪一个理论就可以把整个混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的。
四、混合教学新模式及实践路径
(一)新模式构建
1.主要依据。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正推动着教学模式的变革,再加上此次线上教学的“实战演习”“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完善,使得混合教学模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混合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基础环境保障。如今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丰富,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分享和可利用性都大大提高,这为混合教学新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有了资源保障。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前提条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混合教学模式同样也是基于多种理论的指导,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整合的良好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最优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当今社会主导的教学发展方向。教师在尝试混合式教学时就应该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学情、需求等来选择合适的理论来指导教学。下面就来分析当下主要的教学与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内部认知的变化,教师应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来帮助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刺激的灌输式有助于学生机械化学习,强调学生接受式学习。这两种理论都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应立足于现实问题情境,提倡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则是引导者、促进者;教育传播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四个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是很重要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论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替代,而是一种继承与扬弃的过程。混合教学的实践充分融合了这种发展趋势,各种理论观点差异,但会依据不同教学实际而进行互补,而非对立与排斥,这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知识与学习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教学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2.构建模式。如果教师结合线上优质资源和面授课程同步进行,同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资源,只要求精,不要求多,加上面授后期线上交流研讨,对于所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提升都具有潜在的积极价值,并会为疫情后期线上线下教育的衔接做贡献。从学生角度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个性化体现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够针对疑问解决问题,课后的线上交流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角,避免直播课“一对一”答疑时其他学生产生的孤独感,而且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不会盲目学习;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从合作教学的角度看,为高效率地使用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并能够提高学生线上线下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看,这种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的教学,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构建了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混合教学方式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混合教学新模式
在混合教学新模式中,分为五个阶段:明确目标及教学内容,面授前在线学习,面对面授课学习,面授后在线学习,教学评价。它融合了教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经验,其教育的循环更加趋于严谨。这种模式教学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不同的,因为其迭代循环在本质上是微循环的发展,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不断地改革发展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活动,我们建议应该把重点放在能够用于产生学习情境和活动的内容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该模式下相互关联的循环和设计过程,依据阶段性测试和总结性评价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及流程的设计,从而实现设计、发展、提高的目的。通过“课前线上+课堂面授+课后线上”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过程多个阶段循环,可以不断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形式。
(1)明确目标及教学内容。需求分析:教师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及预期效果;学情分析: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起点状态和潜在能力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内容分析:分析教学内容,查找网络匹配的优秀资源,为面授及线上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选好教学资源及平台,并对平台使用设定规则。由于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从中借鉴优秀的教学方式,拓展自身知识视野,从而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2)面授前在线学习。问题设定,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设定疑问,并使用网络媒介进行传播,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课程将要解决的问题并对课程有所准备;设计反馈表,教师制定预习反馈表,梳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针对这些问题着重讲解,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学生进行课前线上学习;诊断性评价,即准备性评价,预测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态,为面授及面授后的在线学习提供因材施教的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设计好课前教学视频或预习测验,并制定预习反馈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资料或者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发现疑问,并填写预习反馈表。此阶段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3)面对面授课学习。教师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课堂准备,再对教学进行结构化制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流程设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重难点解析,对前期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进行着重解答,小组讨论、高度互动,并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进行高度互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网授课程教师与学生产生的距离感与孤独感,对网络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
(4)面授后在线学习。课后,教师会分享上课所用资源,推荐优秀的资源供大家拓展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下载。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解惑,巩固知识、查缺补漏。这个阶段,学生实施网络自主学习,网络自主探讨,教师可以参与,为学生解决疑惑,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答疑解惑,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存在感和自豪感,间接地督促学生要“更上一层楼”。
(5)教学评价。混合教学新模式是将开放的学习过程与传统授课相结合,两者相互之间呈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内容更广,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因此其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教师可以利用阶段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来检测学生知识水平,亦可对学生输出的作品、作业等进行输出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也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程评价的好坏还可以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水平,督促学生进一步发展,同时为阶段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提供参考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评和互评,以及第三方评价,以多元化评价的形式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3.主要特点。
(1)强调“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思维模式。它是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优质资源、便利环境等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相互补充,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迎合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这种发展模式不是简单的小修小补,而是在教学结构、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这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变革。
(2)保障后疫情时期教育的发展与需求。2020年上学期,为了疫情防控采用“线上授课”,这次以互联网形式进行授课的大规模实践大大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专业的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我们还需要有防范意识。而且受疫情时期授课的影响,后疫情时期学生可能更新了自身的学习方式,此模式迎合了学生碎片化、超时空、自主化学习的需要。
(3)突出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可以是网络的,可以是教师编制或录制的课程,学生在观看后会填写反馈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普遍疑问和每个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来定课程着重点,从而可以针对普遍问题进行普遍答疑,个性化问题进行个性化突破。
(4)优化网络资源环境。网上的信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有些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学生对这些认知可能存在偏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选择特定的资源、优质的资源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加强信息辨别能力,学会选择、利用优质资源的能力。
(5)灵活评价机制。“互联网+教育”是相对开放的学习方式,每个人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对学习内容、材料、深度进行把握。这种学习态度很难用一种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因此可以采用阶段性测试、总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结果的量化评价,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多元化测试和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关注自身学习。
(二)实践路径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资源愈加多样,网络教育平台也愈加成熟。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教育教学转型,不仅仅是学校、教学内的微观转型,而是针对现代教育时代背景,符合后疫情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进行的转型。为了建立更好、更完善的混合教学服务体系,形成流程化的解决方案,其实践应需遵守以下原则。(1)坚持需求导向。新模型的首要分析就是需求分析,明确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需求,将这些需求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为推动改革教育发展提供动力支持。(2)尊重个性化发展。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混合教学模式的建设,在成本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教学服务。新模型通过学情分析、预习反馈表、面授针对性教学及课后线上自主学习等形式,充分体现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符合社会发展。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迅速崛起,现如今“互联网+教育”“智能+”“创客空间”等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重要发展趋势。因此教育的发展也应该“因势而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具体而言,在优化或搭建混合教育体系时,需要从制定规划、教学环境、资源选择、教师管理、多元评价、弹性管理这六个方面进行完善实践,如表1所示。
表1 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混合教学新模式实施路径维度分析及其说明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应用已经超出了它的理论和规律研究,各种网络教育平台、网络教育资源为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数据的繁杂多样、缺少数据标准及数据流转的规范,致使网络教育资源陷入“数据缺失”和“数据过载”的矛盾之中。因此,在探索出“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方式及实践路径后,还要继续对数据标准和规范予以固化,不断积累经验,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可重复迭代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五、后疫情时期混合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势
(一)传统教与学思维范式的转变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首先表现在“教与学”方面。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大量的信息,首先是出现在网络上,而不是书上。原因在于网络传播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传播速度快、传播门槛低、同步于现实生活、传播周期短等,它会把最新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散播到网络上。而网络上也会聚集很多学者、专家等,他们也会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知识和见解。然而也有很多内容是没有经过专家学者的检验、加工、整理的,来不及形成结构化的“软知识”,这是大众共同产生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内容,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更富有亲和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知识进行学习,更便捷、自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内容混杂,学生应具备鉴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传统的授课方式,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教学。网络不仅有“软知识”,还有各科各专业与教材匹配的相关“硬知识”,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学习便利。因此,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转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思维范式。
(二)传统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转变
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产业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此次疫情后,我们更能体会到除了学校以外其他方面给予支持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我们可以判断,未来的教育必然是正式的教育与非正式的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支撑构建的“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在我们所构建“互联网+教育”混合教学模式时,也应该考虑到学校、社会、市场、科研机构等多元化主体的能力与角色,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支撑混合教学模式系统的实施。
(三)新技术融入多元化监测体系
由于“互联网+教育”的时空灵活性以及其为教与学所带来的便利性,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对此尤为青睐。然而实用的便利却带来质量监测的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深入,质量监测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区块链技术以其多方维护等特点在金融、物联网、物流、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不可伪造、全程留痕、记忆存储等特点,未来也会给予“互联网+教育”质量监测服务有力支持。我们相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使混合教学形式更加科学、时效、精准。
尽管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疫情期更是混合教学形式发展的高峰期,但要警惕“唯技术论”的误区。本研究依据国情以及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在线教育基本原理和学习理论,根据后疫情时期教育所面临的现状,构建了疫情后期混合教学模式,对线上线下教学形式进行分析,总结了从开始备课到课程结束、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五个阶段并指出其主要特征。本研究还结合后疫情时期教育发展的特性总结后疫情时期混合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势。未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必将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