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创首位”战略加快创建县域创新发展样板
2022-03-08王平
2021 年以来,临海市深入贯彻浙江省关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部署,坚持“科创首位”战略,在产业转型、主体培育上持续攻坚,在平台升级、招才引智上持续深耕,着力打造县域创新发展样板。目前,临海已荣获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7 次,获评次数居台州首位;全社会R&D 经费支出连续十年位居台州首位;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连续十年保持在11%以上,稳居全省前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四年保持在65%以上,其中2021 年达70.61%,居全省前列。
聚焦经济结构优化 激活企业研发“动力源”
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以做大研发投入基本盘为导向,持续开展规上企业“R&D 清零”行动,组建专班下沉企业,“一对一”助力企业做好研发顶层设计,确保研发活动“应统尽统”。2020 年,全市R&D 经费支出22.66 亿 元,R&D 占GDP 比 重达3.07%,增长0.45 个百分点,占比位于台州第一,且是台州市唯一突破3%的地区。2021 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达37.5 亿元,居台州第一,同比增长35.6%;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达535 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从年初的55.93%提升至98.15%,占比居全省前列、台州第一。规上企业“R&D清零”的措施获得卢山副省长的批示肯定。
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积极招引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5.14 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0.61%,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为64.1%,居台州市第一;新产品产值440.11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0.13 亿元,同比增长10.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3.55 亿元,同比增长61.2%,增速居台州第一。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 打造自主创新“生力军”
科技企业“增量提质”。一是推动科技企业翻番。建立科税联动培育机制,不断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 家,累计达207 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2 家,累计达773 家,总量均居台州前列。二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本立科技成功上市;伟星集团入选省首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华海药业获评2021 年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当年台州市唯一,并上榜2021 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名单,为台州市唯一一家自该评比开启以来连续九年上榜的企业。
企业机构“扩面提档”。一是推行研发机构“全覆盖”。健全研发机构梯级培育机制,在台州创新出台《临海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实行重点帮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3 家、省级研发中心9 家,创历史新高;新认定台州市研发中心34 家,新增数居台州第一;新认定台州市重点实验室2 家、临海市研发中心25 家。二是抢占数字平台“智高点”。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出台《临海市关于加快“新智造”发展的实施意见》,入选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 家,数量居台州第一;入选台州市“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 家、“未来工厂”培育企业4 家、智能工厂企业7家,数量居台州前列。
技术攻关“破颈显效”。支持企业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新兴领域实施技术攻关,推行“政府搭台—企业挂榜—专家揭榜”模式,通过牵线搭桥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中浮新材自主研发的深海浮力材料成功助力全球首台抗台风型、国内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动态海缆完成敷设,安迅应急救援产业互联网平台获浙江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永太科技、中联重机等5 家企业入选2021 年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数居台州第一;海宏液压、中联重机2家企业入选2022 年度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核心技术攻关显成效。2021 年,先锋科技、东新密封各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四兄绳业获三等奖1 项,获奖数居台州第一。
聚焦科创平台升级 建设协同创新“大舞台”
高标准谋划重大战略平台。一是建设灵江科创廊道。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为抓手,主动融入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整合提升现有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以及散布在各个企业的科创平台,打造“一廊链接、二核共济、三区共享、七平台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二是建设佩弦湖科技城。以创新赋能城市突破发展为导向,在佩弦湖区块建设科技城,构建集科创孵化、人才公寓、综合配套于一体的科创岛链。借助科技城对接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培育新材料、光电、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汇聚优势创新资源,推进高端项目和优质科创型企业招引落地,打造中心城区未来扩容升级的产业高地。三是建设省级高新园区。整合大洋、大田、江南、汛桥等镇(街道)约10.3平方千米的土地,围绕“一核两区”空间布局,规划临海高端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方位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并配套发展科技服务业,争创省级高新园区。
国际医药小镇
高层次打造区域合作平台。一是建设上海“科创飞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5.07 亿元,在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板块中心区域设立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上海),打造集城市展示窗口、招才引智空间、研发孵化基地、产业协作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飞地”,目前已有5 家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签订意向合同,2 家本地企业研发中心入驻。二是建设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创园。持续深化“上海—临海—墨尔本”三地联动的“三基地”建设,2021 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依托单位认定,入选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奖补项目,目前累计招引落地科技型人才企业26 家,对接高端项目150 个。三是建设中国计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中国计量大学新建立市校合作关系,并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定期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召开中国计量大学—临海市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高级短训班,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指导,全年走访企业70 多家,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8 项,促成6 项科技合作。
高质量完善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围绕临海医化、彩灯、眼镜等特色主导产业布局建设创新服务综合体,休闲用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入选台州市创建名单。推进省级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现已引进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台州学院头门港产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 家高校院所和13 家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6000余次,目前,该综合体正依托原中革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一期项目改造,总用地180 亩,计划于2022 年8 月完成验收。二是建设众创空间。推动众创空间“扩面提质”,着力打造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孵化基地。全年给予初创企业孵化资金共364万元,光华创新空间、六度空间新入选浙江省国家级众创空间拟推荐名单,临海跨境电商产业园被新认定为台州市众创空间。目前,全市共拥有众创空间9 家,总量居台州市首位。
聚焦创新要素集聚 形成创新生态“新景观”
打造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强化政府投入。设立5家科技支行,对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融资支持,按年月均贷款余额2%给予贴息补助,全年对66 家科技型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可贴息贷款总额5.47 亿元,贴息金额659.72 万元。本级财政科技拨款达3.3 亿元,同比增长11.43%,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的15.24%,比重连续十年稳居全省前5。二是激励企业投入。持续实施研发投入补助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和重点企业提供多元化研发补助,累计兑现研发投入补助1.47 亿元,总额居台州首位。三是引导社会投入。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基金,招引一批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大好高”项目,建立多层次多领域项目库,促进国内外优质项目、资本、技术、人才向临海市聚集。
打通多维度人才引育渠道。一是拓宽人才招引途径。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外溢的人才资源,以飞地落户上海为契机,举办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农创客大会、院士专家临海行、青年人才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二是升级人才招引平台。完善头门港高端人才产业园运行机制,万亩千亿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集生产厂房、办公楼、研发中心、人才公寓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园(臻城产业园)交付使用;华海药业获批2021 年省外国专家工作站,为当年台州市唯一。三是优化人才生态环境。落实“人才新政2.0”“人才新政三十三条”,推动土地、金融等要素向人才项目倾斜。设立首期规模8 亿元的产业科技发展基金,推行专项金融产品“青雁贷”,向青年创业人才授信2 亿元,为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扶持。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成并投入使用,以集成式、智慧化服务模式,切实打造宜业宜居的人才生态。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17.6万人,国、省两级重点联系专家共45人,引进省“海外工程师”26 人,通过“500 精英计划”引进创新创业人才222 人,各类人才数量走在台州前列。
打破多层级校企资源壁垒。以规上企业校企合作“全覆盖”为目标,不断深化科技合作,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大市场体系。线上加速开发临海市创新创业云平台,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成果集中上云,推动校企一网对接,精准匹配;线下投资700万元建设实体科技大市场,集中展示数字化科技资源,通过每季度举办科技项目推介活动,加强项目对接和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供需双方交易、交流、合作、共享等环节一“场”通办。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定期组织校企对接活动,并在临海市设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推动高校创新资源向企业充分涌流。目前,临海市已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27 家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推动400 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