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林盘分布特征及可达性分析※
2022-03-08黄学渊赵春梅
黄学渊 周 莲 赵春梅 张 蕾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整体性的农业生态系统[1]。近年来,在乡村旅游与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下,部分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景观特征识别[2]、乡村发展机制[3]、旅游资源特征[4]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经营模式[5]和保护与利用方法[6]。但当前研究多关注遗产地的景观现状,缺乏对遗产地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合理性与可达性的探讨,这制约了对遗产地系统科学发展的认识,影响了遗产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相关研究表明,市民前往乡村参与游憩活动的频率与其距离呈明显的负相关[7]。可达性是指使用特定交通工具从某一区位到达特定地点的便利程度[8]。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学者已有较多论述。在可达性分析上,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网络分析[9]、最小累积阻力模型[10]、缓冲区分析[11]、费用加权距离[12]、两步移动搜寻[13]、引力势能模型[14]和网络地图API数据分析[15]等,地理信息处理方法的差异以及可达性模型的选择存在不同的优劣之处,分别适用于不同尺度和不同要素的可达性研究。其中,网络地图API数据分析法,常用的网络分析法在计算行程耗时过程中,未考虑实际道路通行能力且难以将支路及以下级别的道路考虑在内[16],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不适用于小区域尺度。而网络地图API将在设定的时间段,综合考虑区域内准确的路网、历史交通数据以及实时道路通达程度,可信度高,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对可达性的测度更符合游客的实际体验[17]。
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人居景观形态,它是一个包含林木、水系、房屋和田地等要素的自然聚落,房屋周围环绕着竹子与乔木,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林木以外是林盘居民的田地,水系穿插其间,形成一个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乡村人居系统。林盘是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基础与生态本底[18],是有着多重文化意蕴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学术界对林盘的研究多集中在形成演化、组成结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定性或宏观的问题上,而对林盘的布局优化、规划调控等定量研究较少。这不仅缺乏对林盘布局特征的科学合理认识,也给传统林盘聚落的科学规划和调控带来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遗产地为例,基于ArcGIS 10.5平台和高德地图API平台,综合实地调研,对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驾车模式下的可达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究林盘与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格局,测度游客赴遗产地林盘聚落实际旅游过程的时间成本,以期能够补充农业文化遗产地空间格局合理性研究评价体系,从而为林盘空间布局优化、旅游地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遗产地(以下简称为“遗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下辖的涉农镇(街道),该遗产地于2020年1月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郫都区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川西平原腹心地带。郫都区全部农村均属都江堰精华灌区,有优越的农田灌溉系统和市域范围内最优质的耕地资源,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具有肥沃的耕作基质。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作为传统水旱轮作模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林盘文化的代表,以该遗产地为案例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
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019年10月21日—10月23日,笔者以参加第六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暨首届“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为契机[19],在相关专家的讲解与地方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川西林盘农业遗产、农业农耕文化及其特色景观的研究与利用有了系统的认识,并在后续开展了有关郫都区林盘遗产地的田野调查。研究数据主要来自郫都区农业农村与林业局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与航拍影像为调查依据,摸底调查得到的895个遗产地林盘(截至2018年5月)的分布现状及利用与保护信息,可达性数据通过2020年5月高德地图API服务路径规划功能获取。在ArcGis 10.5平台以郫都区2019年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郫都区林盘布点现状图(1∶1000)进行地理配准后对数据进行坐标纠偏和实地调研验证后,将林盘斑块抽象为点状要素,以几何中心精准定位各林盘的地理坐标,并将可达性数据赋值于每个要素,最后将其与郫都区2018年行政区划界限结合形成矢量图形。
1.3 研究方法
1.3.1 最邻近点指数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来判断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类型[20],其计算公式为:
(1)
(2)
1.3.2 变异系数
采用变异系数(Cv)对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类型进行验证[21]。Voronoi多边形采用ArcGIS 10.5平台进行生成。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类型,根据建议值,当Cv≤33%时为平均型;当33% 1.3.3 洛伦兹曲线 采用洛伦兹曲线衡量遗产地林盘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23],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距离越大,点要素在研究区的分布越集中。洛伦兹曲线的绘制方法如下:以各镇林盘数量从大到小的位序为横坐标,以各镇林盘数量占遗产保护区林盘总数的累计比例为纵坐标,描绘曲线。 1.3.4 基尼系数 采用基尼系数对比林盘在不同区域分布的差异[24],用来衡量林盘空间分布是否均匀,其计算公式为: (3) 式中:N为分区数,Pi为各分区点要素占总数的百分比。Gini<0.2,表示绝对均衡;0.2≤Gini<0.3,表示比较均衡,0.3≤Gini<0.4,表示相对合理,0.4≤Gini<0.5,表示差距较大,Gini≥0.5,表示差距悬殊[25]。 1.3.5 核密度分析 上述方法仅能描述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类型。采用核密度分析在空间形态上反映遗产地林盘的分布特征[26],其计算公式为: (4) 式中:f(x,y)为位于(x,y)位置的密度估算(个/km2);n为研究样点总数;h为带宽,k为核函数;di为(x,y)位置距第i个观测位置的距离。f(x,y)值越大,(x,y)位置林盘密度越大;f(x,y)值越小,(x,y)位置林盘居民点密度越小。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择带宽h为1.5km。 1.3.6 可达性分析 上述方法用于测度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实际利用层面需考虑游客赴遗产地林盘的时间成本。经调研发现,交通是否便利已成为影响游客是否愿意到达林盘旅游地的主要因素,游客大多通过自驾车的方式到达林盘旅游地。在高德地图API服务路径规划功能中,设定起点为郫都区城市建成区中心位置、外来游客进入郫都区后的重要交通枢纽“犀浦站”,设定终点为各个林盘,在驾车模式下采集最佳路线所需时间。在ArcGIS 10.5平台采用反距离权重法生成综合可达性分布栅格图[27],并将其按照可达性值以5min为间隔进行分类。 图1 郫都区林盘Voronoi图 首先统计遗产地各镇(街道)林盘数量及比例,并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得到遗产地林盘洛伦兹曲线(见图2)。从统计数据来看,林盘在遗产地各镇的分布数量差异显著,在数量上呈现明显非均衡分布特征。其中,林盘分布数量最多的为唐昌镇,高达333个,数量最少的为安靖镇,仅为1个。描绘出的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距离较大,表明遗产地林盘整体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唐昌镇、安德镇、花园镇以及友爱镇,这4个镇的林盘数量占遗产地林盘总数的70%,这4个镇均位于郫都区的西北部。究其原因是城市空间发展影响了林盘空间分布,郫都区东南部毗邻成都市中心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迅猛,形成了大片的城市建成区,而西北部为农村区域,地势平坦,有优越的农田灌溉系统和优质的耕地资源,凭借环境资源优势成为林盘保有量最为显著的区域。 图2 郫都区林盘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通过计算遗产地各镇(街道)林盘分布数量的基尼系数,从而判断其在各区域分布的均衡程度。其中研究分区N=13,计算得知Gini=0.539 8,根据建议值,Gini≥0.5,所测算要素的分布数量在地理空间上差距悬殊。由此可知,遗产地林盘分布均衡性差异偏大,集聚程度较为明显。林盘的集聚分布,表现出林盘居民邻里关系从以往松散到如今密切的转变,意味着成都平原林盘聚落从散居到聚居的逐渐形成。 核密度分析图能切实反映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形态(见图3)。遗产地各镇(街道)的林盘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唐昌镇和花园镇出现了林盘分布密度较大的中心点,并且在密度上呈现由核心向外扩散的特征,整体表现为“多中心集群分布”的格局。首先,唐昌镇具有多个高密度点,除北部丘陵区以外,镇内其余区域林盘分布密度均较高;其次,花园镇、三道堰镇、安德镇出现了多处次级密度点;再次,遗产地林盘分布密度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分布格局。遗产地林盘的“多中心集群分布”说明遗产地林盘资源的分布均衡性有待提高,若要推动遗产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加快打造不同定位的林盘旅游地,使资源密集型地区与周边村镇互动联通,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开发同质化,体现区位特色。 图3 郫都区林盘分布核密度分析 从可达性分值图(见图4)来看,靠近城市建成区的团结镇,以及三道堰镇、友爱镇的部分区域的林盘可达性较好,唐昌镇、花园镇和唐元镇的部分林盘可达性较差。遗产地林盘可达性总体呈现出“东南优,西北劣”的格局。从不同可达时间段下的林盘比例来看(见图5),可达时间的数量比接近正态分布,表明遗产地林盘的可达性水平整体上较为一般。游客赴遗产地林盘的平均耗时成本为31.32min,其中,耗时较低,耗时在30min内的林盘占36.09%;耗时居中,耗时在30~40min的林盘占61.45%,耗时较高,耗时在40min以上的林盘占2.45%。以乡村旅游从市中心驾车前往城市近郊单程平均耗时60min的标准来看,遗产地林盘可达性均符合标准。 图4 郫都区林盘可达性分值图 图5 郫都区林盘可达时间数量占比图 郫都区地势整体呈西北向东南略微向下倾斜的特征,平坝区面积占据郫都区的97.5%,微地貌呈现凹凸状的条堤型台地高差不超过2m,在地表形态上呈现出川西平原的典型地域特征,有推动传统林盘村落农田规模化种植的良好条件,农田规模化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林盘聚落的空间聚集。遗产地林盘主要分布在郫都区下辖的涉农镇(街道),由于相对平坦的地理优势,道路可达性较强,是距离成都市中心城区最近的近郊乡村旅游地之一,使得林盘受到外界的干扰较大,林盘内建筑物的修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快速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大量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与林地,林盘整体风貌受到严重影响。但与此同时,林盘聚落资源与城市资源在道路系统的作用下更加紧密、频繁的交流。 郫都区的交通网络为“东南密、西北疏”结构,相对较为先进,路网等级整体水平较高。在乡村旅游背景下,郫都区部分景观条件较好的农村机耕道进行了绿道化改造。经调研,大部分林盘位于主干道500 m范围以内。当地林盘居民普遍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林盘距离道路较近能够带来更多的出行便利[29],这也导致传统林盘由原先“随田散居”式的分布逐渐转变为沿道路聚集分布。遗产地林盘可达性较好且在林盘数量上具有优势的区域主要沿着国道、高速路、铁路等较为便利的高等级道路分布,如团结镇、友爱镇、安德镇,以及新民场镇、古城镇、三道堰镇和德源镇的部分区域,而对于唐昌镇、花园镇和唐元镇来说,主要的交通道路为县道,交通网较差,可达性较差。 在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下,地形和交通的优势使得郫都区的乡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据统计,遗产地林盘数量上具有优势的唐昌镇、唐元镇、安德镇、团结镇、友爱镇在郫都区农业总产值的前五位。其中,林盘数量最多的唐昌镇拥有郫都区最高的农业总产值。由此可见,遗产地林盘多集中分布于农业发达的区域。由于城镇建设的影响,郫都区乡村正在经历重构,林盘从以往的随田散居到如今的政府引导型聚居,以及林盘内居民老龄化与林盘空心化导致的林盘衰败,使得大型林盘相比于中、小型林盘的稳定性更为突出。遗产地林盘几乎全为大型林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道路交通条件普遍较好,人地关系和谐稳定。林盘基数越大意味着该镇乡村经济效益越大,大型林盘相比于中、小型林盘更具有经济稳定性。进一步说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与遗产地林盘分布与可达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当今,网络数据已成为旅游及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数据来源,结合网络数据进行GIS空间分析,将“可达性”理念引入遗产地林盘的乡村重构过程,并以官方摸底调查数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明晰了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发现: (1)通过最邻近指数测算,林盘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遗产地林盘的分布数量在各区内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态势,在空间上表现出高度集聚特征;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在唐昌镇形成多个高密度核心点,在花园镇、三道堰镇、安德镇形成次级密度核心点,并且在郫都区范围内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分布格局。总体来说,遗产地林盘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且正由传统的散居向现代的聚居发展。 (2)游客赴遗产地林盘的平均耗时为31.32min,总体可达性较为一般。团结镇、三道堰镇、友爱镇的可达性较好,唐昌镇、唐元镇、花园镇的可达性较差,整体呈现出“东南优、西北劣”的空间格局。地理条件是林盘空间格局和可达性的先决条件,且林盘对城乡路网具有极高的依赖性,林盘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遗产地林盘资源丰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今后林盘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可将空间结构和可达性的优化纳入考虑范围。首先,对生态本底优良、可达性较差、居住人口较少的林盘,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吸引返乡人才,根据其自身条件设立为聚居和生产型、生态景观型林盘。其次,在已经建成的聚居和乡村旅游型林盘中,重点关注服务辐射范围较小,但客流量较大的林盘旅游地,增加林盘之间的呼应、联动,缓解人地矛盾,形成规模效益。再次,在开发特色产业型林盘时,可优先考虑可达性较好、服务辐射范围较广的林盘,且应避免同质化林盘产业的集中分布。 总体来说,本研究具有一定创新:(1)以官方摸底调查数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明晰了遗产地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2)将“可达性”理念引入遗产地林盘的乡村重构过程,提出了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1)高德地图API在可达性分析上,由于时间设置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具有差异,本文根据多数林盘旅游地游客的出行习惯,选择周六、周日上午9时为出发时间而得到的可达时间的平均值进行分析,未进行工作日、周末、重大节假日的对比分析,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甚至一天24 h内的时序的可达性分析。(2)另一方面,在分析遗产地林盘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的影响因素时,仅根据田野调查而缺乏量化的技术论证。未来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类型
2.2 空间分布均衡性
2.3 空间分布格局
2.4 交通可达性
3 林盘分布特征及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3.1 相对平坦的地势
3.2 交通路网等级
3.3 乡村发展程度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