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划的主要目标和空间布局

2022-03-08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建设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100亿元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6850万头左右,蔬菜产品达到5700万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4500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支撑水平大幅跃升,累计建设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7300万亩以上,建成种质资源库2个,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42个,建成种业优势基地县45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达到4500个。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园区(示范区)5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5个左右、省级现代林业园区40个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

■到2035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高效,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整体实力大幅跃升,农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农业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农业种业、装备和流通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农民生活更加美好,农民全面发展、富裕富足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空间布局|

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和布局,综合考虑农业资源裏赋、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构建“一轴三带四区”空间格局。

“一轴”

建设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统筹优化布局优质粮油、健康养殖、绿色果蔬等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畜牧科技城及健康养殖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药材柠檬等农产品集散交易服务中心,范围包括遂宁、资阳、内江、潼南、大足、荣昌等。

“三带”

一是沿长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带。统筹布局粮油、泡(榨)菜、晚熟柑橘、渔业、名优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晚熟柑橘产业集群、名优茶产业带,范围包括雅安、眉山、乐山、宜宾、泸州、江津、长寿、涪陵、丰都、忠县、黔江等。二是沿嘉陵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示范带。统筹布局粮油、生猪、柑橘、蚕桑、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柑橘产业带、蚕桑产业带、中法农业科技园、川东(广安)农产品集散中心,范围包括南充、广安、合川、北碚等。三是渝遂绵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统筹布局粮油、生猪、蔬菜、柠檬、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沿琼江涪江绿色蔬菜产业带、川渝菜都、畜禽种业创新基地、成渝(遂潼)合作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范围包括铜梁、潼南、遂宁、绵阳等。

“四区”

一是重庆主城都市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统筹布局果蔬、调味品、茶叶、中药材、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农业金融服务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范围包括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兼江、大足、壁山、铜梁、潼南、荣昌等。二是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统筹布局粮油、畜禽、果蔬等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建设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范围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等。三是渝东北川东北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示范区。统筹布局优质粮油、果蔬、茶叶、中药材、健康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糯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国家生猪市场达州分市场、柚子生产基地、万达开数字乡村平台,范围包括万州、开州、云阳、垫江、梁平、达州、南充、广安等。四是川南渝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布局优质水稻、酿酒专用粮、早春蔬菜、特色水果、早茶、花椒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优质渔业产业集群、早春蔬菜产业带、血橙出口示范基地、西南丘陵山地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内江国际智慧农产品集配交易服务中心,范围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江津、永川、荣昌等。

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强化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对重庆市、四川省其他地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引领带动,引导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州县、大小凉山等周边欠发达地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规划的实现路径和重点项目

《规划》既承载了国家任务,又通过共建合作园区的方式以7大方面35项重要任务和推进措施为抓手,推进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 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共抓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好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新增粮食补贴向产粮大县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支持产粮大县整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布局发展一批现代粮油园区。实施“千年良田”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深化“天府菜油”行动,打造重庆百亿油菜产业链,建设一批“鱼米之乡”。支持建设一批木本油料基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统筹利用好农村撂荒耕地。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控。

2 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

加快生猪等畜禽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优质商品猪产业集群建设。实施现代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加大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川藏黑猪”等培育品种的扩繁推广,加快构建联合育种平台。高标准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打造万亿级生猪产业链。坚持“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实施“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实现“六畜”兴旺、草业发展。坚持“以养定种、以种定养”,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疫病防控。

3 打造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

推动蔬菜产业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发展,打造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蔬菜种业硅谷”、山地蔬菜种业创新开发中心等建设工程,打造全国蔬菜种业发展高地。实施基地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时令蔬菜、外销加工蔬菜、高山蔬菜优势区,打造“川渝菜都”。促进养殖场建设与现代蔬菜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打造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支持青菜头、芥菜、莲藕、魔芋、萝卜、食用菌、青花椒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毗邻地区现代蔬菜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构建优质蔬菜产业集群。

4 打造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

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中药材资源圃及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推进道地药材标准体系建设,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和民族药材特色示范基地。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以药食同源为重点,开展从规范化种植、提取物到药品生产及其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开发,推动川渝道地中药材与“菜”“酒”“茶”“花”“旅”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道地中药材综合利用率,以道地中药材及其非传统药用部位为对象,开展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中试及应用。依托成都中药材专业市场,支持川渝共建道地药材“大市场”,建设全国中药材交易服务中心,共同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打造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制药、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现代化物流和药商培育协同发展,聚合优势明显的现代化西部药都。

5 打造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

优化柑橘产业区域布局,巩固和提升柑橘产业质量效益。建设以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渠江、沱江、成渝中线“六江一线”为重点的柑橘产业集群,形成“三季有鲜果、八个月能加工”的特色产区。支持建设云阳、奉节、忠县、古蔺、富顺等地区甜橙产业基地,奉节、巫山、云阳、邻水等地区脐橙产业基地,内江、璧山、荣昌等地区血橙产业基地,忠县、开州、万州、南充等地区冷鲜橙汁加工产业基地,成都、眉山、乐山、南充、达州、遂宁、广安、资阳、长寿等地区晚熟柑橘产业基地,长寿、梁平、垫江、丰都等地区中华名柚产业基地。按照“大基地、大品牌、大流通、大服务”的发展思路,推动柑橘产业向优势产区和优势基地进一步集中,共同培育知名品牌,组建果业集团。

6 打造安岳潼南大足优质柠檬产业区

联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阳(安岳)遂宁(安居)、潼南、大足100万亩柠檬产业集群。加强川渝毗邻地区柠檬产业区域合作,整合仓储设施、加工企业、物流企业、电商企业等资源,加快布局保鲜库和商品化处理设施,畅通柠檬信息发布,构建柠檬区域营销网络,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打造国际柠檬品牌。培育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建设上下游配套齐全的柠檬加工产业园区。加快打造“全国第一、国际领先”的集加工、展示、交易、电商为一体的中国柠檬交易集散中心及电商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柠檬产业科研攻关。共建区域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国家级柠檬特色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和国家级柠檬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柠檬现代物流企业行业商(协)会,共同组建中国柠檬产业发展集团,创设中国柠檬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建设“中国柠檬博物馆”“中国柠檬小镇”“国家柠檬主题公园”,共同举办世界级柠檬产业发展大会、柠檬主题诗歌会等。

7 打造渝南绵广蚕桑产业带

全面推动蚕桑丝绸产业提档升级,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优质蚕种生产供应调节基地、蚕桑资源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共建蚕桑、桑茶、桑葚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及院士科研站,加大智能设备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完善智慧蚕桑养殖系统,推动全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机与品种、生产模式转变相结合,集中连片建设优质高效桑园和现代化标准蚕房。集中要素资源建设加工聚集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功能型丝绸纤维、桑叶粉、蛹油、蛹蛋白、蚕丝面膜、叶绿素、饲料等蚕桑产品开发,共建蚕桑丝绸要素市场。深入挖掘丝路文化,开发“蚕丝嫘祖”“蜀锦”“蜀绣”“中国绸都”“中国茧丝之都”“丝绸源点”等蚕桑丝绸文化产品。

8 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及川菜产业、茶产业、竹产业基地

建设“川菜渝味”中央厨房,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加快中国泡菜城、三峡库区榨菜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巩固提升四川泡菜、涪陵榨菜、郫县豆瓣、南充和大足冬菜、宜宾芽菜等加工业发展水平。建设火锅原料生产基地、火锅原料加工聚集区、火锅原料交易市场、火锅特色小镇等,打造成渝主城火锅原料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川菜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重点打造经典川菜、重庆火锅等餐饮产品,宣传推广“川菜渝味”美食故事。打造长江上游名优茶产业带,优化调整茶叶品种结构和茶产业布局,建设川南渝西特早名优绿茶、蒙顶山、峨眉山、渝东南高山名优绿茶、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宜宾红茶优势产区。弘扬茶文化,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促进盖碗茶品牌化,重塑重庆沱茶品牌,打造“国际性茶消费中心”。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竹区建设成生态、经济、文化综合示范区,支持打造西部竹(笋)产业集群。

9 打造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

打造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都市休闲渔业、水库生态渔业产业集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效双增的现代渔业。实施渔业资源养护工程,健全和完善渔业生态环境养护体系,切实转变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鲟鱼、冷水鱼、小龙虾,以及长江上游优势特色品种等附加值高的水产养殖。推动现代渔业科技创新,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升级。支持水产养殖、加工、餐饮、休闲文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在川渝粮油和水产养殖基础较好的市(区、县)和乡(镇)创建一批“鱼米之乡”。

10 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拓展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加工万亿级支柱产业。引进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落户成渝地区或设立分中心,推动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究中心、优势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直供基地和精深加工园区,共同推进粮油、肉制品、调味品、菌类、水果、优质白酒、林竹产品、蚕桑产品等川渝特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培育工程,推动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入统,建设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加工示范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实施“川菜渝味”加工工程,推进川菜烹饪技术和现代食品工程有机融合。

11 打造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发展都市农业,提升满足都市需求的高质量农产品供应能力,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绿色蔬菜、柠檬加工、调味品、绿茶、中药材、肉蛋禽、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打造柠檬、茶叶、柑橘、蚕桑等主题生态文旅集群。建设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实施都市“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保障工程,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开展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培育创建工作。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农业总部经济区,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保护传承巴蜀自然人文资源,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世界级乡村高端休闲体验目的地,打造“世界休闲农业之都”。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12 共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积极争取国家在川渝地区布局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成都、渝北、宜宾等作为培育园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培育园区加强合作交流,组织川渝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园区开展科技对接,加快园区科教资源、主导产业集聚。推动内江、荣昌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依托国家畜牧科技城,打造集智能养殖、疫病防控、基因技术、期货交易等为一体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畜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国优质商品猪育种供种和战略保障基地、成渝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及丘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13 建设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区域性畜禽基因库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设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和畜禽基因库。依托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开展前沿性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西南作物基因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榨菜种质资源库、林竹种质资源库、家蚕种质资源库、蔬菜种质重庆芥菜库。加快推进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三台县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西南特色种质资源库、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荣昌垫江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畜禽、林竹种业创新中心。支持成都、绵阳分别建设区域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创新中心。支持大足区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支持自贡建设西南禽兔种业基地、宜宾建设竹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14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科技资源实施协同攻关。加快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及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建设,支持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和川渝两地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西南农业科技产业城,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科技高端要素聚集区。实施南方芥菜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食药用菌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协同攻关,推进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西部蚕业应用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快构建双城联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和农业转型深度融合。依托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新津),创建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创新中心。依托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创建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15 建设畜牧科技城及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

支持重庆荣昌、内江(隆昌)依托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建设全国畜牧科技城及健康养殖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全国种猪育种高地、畜牧生物产业高地、畜牧高端产品开发高地。加快建设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推进生猪大数据信息库共建共享,建设绵阳、内江、自贡、达州、黔江等区域分中心。研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探索创新金融工具,打造中国生猪和禽苗交易服务中心。加快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四川地区示范站建设。

16 打造西南丘陵山地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西南大学丘陵山区农业装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和西华大学四川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共建西南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丘陵山地农机装备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川渝农机装备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农业机器人发展战略,研发适应性强、性价比高、智能决策的新一代农业机器人,建设西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结合重庆山地宜机化改造工作经验,协同开展丘陵山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共同打造“川渝制造”智能农机装备品牌。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率先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17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农业提质增效。制定一批智慧农业应用标准规范,研发一批成本低、实效好的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一批农业智能化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共建西南丘陵山地国家数字农业装备创新分中心。推动“5G+农业”率先在农业园区(示范区)落地,创建一批数字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智慧果园、智慧养殖场。加大“三农”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川渝“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打通数据瓶颈和“信息孤岛”,加快建成川渝共建、共享、共用的农业农村数据中心。利用多元数据,构建成渝农业农村“一朵云”政务云服务体系。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

三、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

18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积极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建设一批质量认证示范区(点)。以批发市场为重点推进食用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提升工程,持续扩大有机产品认证生产规模。加强成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体化建设,以茶叶、柑橘等成渝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绿色食品企业为引领,打造一批追溯示范企业。推动域内机关与学校食堂等重点领域率先开展农产品全程追溯,鼓励索要查看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等溯源凭证、产品质量合格凭证,创新农产品追溯市场化机制。

19 打造“川菜渝味”等区域公用品牌

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中国气候好产品产业,推广特色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对“四川泡菜”“安岳柠檬”“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巫溪洋芋”等已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的品牌进行重点宣传推广及开发利用。联合打造“川菜渝味”等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巴味渝珍”“天府龙芽”“天府菜油”“永川秀芽”“自然贡品”“涪城麦冬”等特色品牌,鼓励品牌企业在成渝开设专营店、实体店。

20 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提高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建设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强化江津、万州冷链物流节点区域辐射能力,配套建设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农产品冷链大数据平台。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开行国际冷链物流集装箱班列,打造川渝地区农产品进出口分拨中心。建设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骨干网,推动冷链资源信息共享,依托现有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集信息发布、车辆跟踪、货物查询、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共建渝西川东农产品集散中心。

21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乡村现代物流业。推进川渝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加强电商合作,打造全国知名川渝农产品电商专区。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直播带货”等模式,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农产品、农资连锁经营,积极引导和扶持建立一批跨区域性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共建农产品及农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农产品产地和县级仓储物流中心。

22 扩大农业开放合作

积极拓展农业对外交流合作领域,推动成渝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农业交流合作,继续开发利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贸易通道促进成渝农耕文化传播与农产品出口。充分发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货运优势,发展高端农产品进出口产业。组织开展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支持中法、中智等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中国(彭州)蔬菜博览园建设。成立成渝农业企业“走出去”联盟,加强民间涉农企业互动合作。联合举办中国天府(四川)田园农业博览会和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村长论坛、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四川)等展会活动,大力支持农产品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参加“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国际国内市场拓展活动。

四、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23 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

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幸福美丽乡村,推进产村人文融合。沿成渝中线、渝广达万、长江和嘉陵江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示范创建一批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美丽宜居村庄。支持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先行区。沿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渠江、沱江流域,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特色小镇、农耕文化博物馆、农业主题公园。加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传承乡村建筑历史文化。

24 共建农业现代化园区(示范区)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协同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集聚,高质量高标准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区。联合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支持,共同安排资金支持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全力支持成渝主轴、川东北渝东北、川南渝西等毗邻区地区围绕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环节优势互补,联合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样板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样板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协同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加快推进潼南柠檬、安岳柠檬、隆昌稻渔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势见效。

25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以股权化、市场化为纽带,跨区域联合组建农业产业集团。培育壮大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优化提升区域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促进成渝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构建成渝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成渝两地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发展联盟。

26 打造世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样板区

充分发挥成渝地区特有的乡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康养度假和乡村旅居产业,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实施产业基地景区化工程,打造绵竹熊猫谷和玫瑰谷,探索川西林盘、巴渝村寨保护性开发,建设一批都市休闲农业区、康养示范基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实施“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方案,统筹产城景融合发展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绿色发展协同示范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巴蜀乡村休闲旅游,打造一批乡村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水平,推进成渝地区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27 接续推进周边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强化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等参与帮扶工作,加强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扎实抓好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因地制宜、统筹考虑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进行集中支持。

五、推进长江上游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8 加强农业农村污染跨界协同治理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面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畜禽养殖等协同管理,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上游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建立禁捕长效机制。有序制定修订统一的土壤等领域环保标准。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

29 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切实加强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发展特色生态农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升绿色投入品有效供给能力,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碳汇。

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30 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支持温江、郫都、彭州、都江堰、崇州、邛崃、大邑和蒲江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生态价值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农村土地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城乡人口迁徙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地区生产总值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的绿色经济考评体系,打造“碳惠天府”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协同共建农商旅产业功能区。推进荣昌、潼南、大足、合川、铜梁、永川、璧山、江津和巴南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31 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持续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加强南岸区等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庆“两群”地区围绕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四川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创新县乡村一体规划机制、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在成都市开展农村集成改革试点,探索提高农业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七、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

32 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交流机制

探索建立干部人才队伍常态化培养交流机制,大力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探索建立干部人才跨区域挂职交流机制,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园区等重大项目落地落实。联合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突出抓好农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育。建立初、中、高三级高素质农民管理及教育培训制度,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33 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利用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稳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34 增强乡村振兴建设资金保障

强化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投入优先保障,省市县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向农业带建设倾斜。鼓励各市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农业带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市县乡村振兴基金、“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新增政府债券支出向农业带建设倾斜。加大“三农”领域信贷支持力度,采取扩大农业产业化项目银行贷款贴息范围等财金互动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带发展。支持各地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和规模。推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合理降低担保费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探索开发信用类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挂牌上市、发行债券。共同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

35 共建农业资源资产交易平台

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和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共建成渝农业资源资产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依法流转和高效配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积极拓展产权交易品种范围,把农村集体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等纳入指标交易,探索农业资源证券化。统筹开展农业农村资源资产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交易、网上签证、网上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实现资源要素在成渝地区自由流动。

规划落地实施和支撑保障

调研考察

健全推进机制

农业农业农村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建立部省市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联席会议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推进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共建相关重大问题,合力推进共建工作。川渝两省市分管领导牵头,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协调会议,落实部省市联席会议安排部署。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共同组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推进工作专班,落实专人具体抓落实。建立两地相关市(区、县)重大项目协同推进工作专班,推进项目落地见效。

创新合作模式

鼓励各市(区、县)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现代化园区(示范区)合作共建模式,研究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利益分享机制,对共同招商引进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享。共同组建农业投资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筹集建设资金,统筹用于区域内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

加强农业执法保障

深入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支持建设川渝两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合作机制、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跨部门执法配合机制。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支持建设西南地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中心。支持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和示范创建工作,联合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服务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大长江禁捕、品种权保护、农资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疫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开展大要案联合执法行动。

加强督促考核

共同制定农业带建设年度任务清单,推进农业带建设事项化、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和经验总结推广,全面了解规划实施情况和效果,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2023年开展规划中期评估。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