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的20年
——论“两大攻坚战”的创新成果

2022-03-08栾恩杰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程发展

栾恩杰 /文

1998 年,新国防科工委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组建诞生,作为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老同志,在回首我们走过这不平凡的奋斗路程时,我深切地感到,认真而不是敷衍地、深入真实地而不是表面应付地回顾这20 年的历史,对我们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今年在庆祝建党一百年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号召全党“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下,我们更应当重视对国防工业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思考、学习和教育。我认为,认真总结新科工委(局)成立之后的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这二十年是我们国防战线全体员工坚持“敢于承担、迎着困难、牢记使命、勇于创新”的二十年,也是国防科工局(委)“敢于担当,敢于奋斗,不惧矛盾、困难,聚力前行”的二十年。我们经历了为落实中央的信任和重托“找北寻路”的初建期;我们经历了敢于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挑战、确定“两大攻坚战”的聚焦发力的奋斗期。科工委(局)与当时的十大军工集团,在实践的磨合中,团结聚力,在协调奋进中探索前进!当我们回首走过的历程,盘点我们的成果时,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我们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国防战线的同志们的信任和嘱托。这二十年是我们共同奋斗的二十年,也是取得辉煌成功的二十年,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以我们奋斗的成果,雄壮地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展示着我们国防工业战线的全体职工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新科工委(局)的成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体制创新

新科工委是应时而生,它从过去的国家和军队由一个科工委管理,改变为国务院负责军工行业管理和军队负责武器系统装备研发和采购分开管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性的需求,是国防科技工业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激励技术进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各行业在竞争中创新发展的一个体制性创新。在国防科工委和十大集团组建的大会上,时任总理朱镕基同志将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提炼为“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法规,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并将这“五行”管理交给国防科工委负责。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工委的信任和委托、责任和期望。

TDI 化工原料生产线

为落实党中央的指示和布署,科工委党组审时度势。应对当时各方面的矛盾和自身的困难,确立了“国防科技工业在集团化改组方案之后,应尽快适应国家发展的总形势及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总要求;尽快实现国防工业的整体脱困,稳定住大局,稳定民心,以优势重组,促进产业发展,乘国家给予脱困政策、能力建设支持和军品研制生产任务和基本建设需求之机,完成脱困与重建调迁的有机结合”。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必须反复均衡、必须果断落地、必须取得实效的艰巨复杂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既要使广大职工群众满意,也要让各行业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及与国家能力的支持力度相匹配。这是一场技术发展、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并重,科技与社会、人员和企业紧密相关,科技进步与社会安定、基础建设、布局调整与能力调整相结合,国家利益、集团利益、职工利益兼顾并重,极其复杂的重大工程,它是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继三线建设、三线调迁战役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攻坚战!

科工委刚成立的1999 年,李登辉竟公然提出“两国论”的台独言论。与此同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三位使馆同志英勇牺牲的事件。这两个事件又给我们提醒“弱国无外交,世界不安宁”。记得在中央台科工委召集的座谈会上,与会的同志们把义愤变成动力、仇恨变成思考,提出加大国防力量建设,推进新武器研制,准备应对霸权主义的新威胁的建议。国家及时地发出加大杀手锏为主的重大工程力度的决策,以十大集团为骨干的国防工业奋起,像当年大庆会战一样,纷纷表示一定要实现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拿出可以与敌人对抗的先进装备,提出我们要在远程投放、多层防御、精确打击、高能摧毁、突防进入、各层预警、自动化指控、海陆空天电诸领域装备上补上短板、聚焦能力、军民共进、集中优势、做大做强。这是继“两弹一星”“三抓”之后的又一个战略性任务,它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驱动、实现武器装备指标领先、强化国防基础能力建设的又一个攻坚战。

正是基于上面的形势和任务,科工委党组与十大集团为骨干的国防工业为了祖国,为了国防,团结奋斗,创新提出和凝聚成“两大攻坚战”。

东风 -21D 常规导弹

这就是新科工委应时而生、应运而为的创新思考的战略方针。两大攻坚战像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一样,明确了主攻目标,聚集了精干力量,动员了国防科技战线的全体人员投入到争取两大胜利的战斗中来。我认为没有战略思考的创新,就不会产生出战役性决策的创新行动。我们创新的路也走不远;没有战役性技术创新的突破,我们的战略创新也将是一纸空文。这就是两大攻坚战所产生的历史性创新意义。

今日,国防科技工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在两大攻坚战中赢得成功,全行业脱困,全体人员脱困,实现小康目标,实现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这伟大的成功凝聚着国防工业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也凝聚着科工委(局)代表国务院而付出的艰苦努力。这个成功已载入国防工业的发展史,所有经历过的同志们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实践者、奉献者和有功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作为一个科工局时期的老同志,我感到非常之欣慰,对同志们的努力也深怀感激!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一起走过来的战友们更不会忘记,因为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奋斗历史!

中国航天二十年的发展是两大攻坚战的成功范例

中国航天从1956 年建立经历了三次集中的能力建设阶段:

第一次:50 年代开始的初建。形成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下的一、二、三、四分院及其相对应的以型号为牵引的工业布局。

第二次:70 年代初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形成了以院、总体设计、基地生产、部、所、厂、站配套建设的分散型结构布局。

第三次:90 年代后,新科工委成立后的能力调整。提出“小核心,大协作,抓能力,打基础”的方针,这是以完成杀手锏和改革脱困为主要任务的时期。

现在,我们正处在向2050 年的一流强国、强军、强国防的目标进军的新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将确定怎样的指导方针,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路线,确立什么样的阶段目标,都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这是我对20 年国防科工委创新发展的一点体会!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1059”仿制阶段到60 年代的两弹一星,从70 年代“八年四弹”的独立自主研发阶段到80 年代完成洲际导弹、潜地导弹、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三抓”(跟踪发展、缩小差距)。进入90 年代后,十八大以来,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发挥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的创新之路,可以说中国航天发展之路就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在仿制阶段我们没有完全照猫画虎(因为苏联专家撤走,我们已经没有充分完整的猫供我们画),而是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力量靠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完成的仿制阶段,所以我们的航天传统精神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其中的“勇于攀登”也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处于第三次能力调整阶段的科工委正是在这个时期,肩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任而组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新科工委寄予重大希望。

按照规划要求,航天行业规划怎么进行描述,怎么才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务实性与可实现性,主管航天的系统司、计划司的同志们与航天科技、机电(现科工)两集团、总装、计委诸同志们共同努力,完成了首份《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这份公开的中国航天发展规划,首次打开了中国航天神秘不露的面纱。以改革的开放姿态,向国际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豪迈的前进英姿,它聚焦在“211 工程”,即大火箭、卫星大平台两个型谱,发展空间应用,开启以探月为首要目标的中国深空探测工程。而拿下无毒无污染的大火箭和卫星大平台,拿下以遥感卫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工程,以支持北斗系统“局域、区域、全球”三个阶段、载人航天“船、室、站”三步走战略,实施中国探月“探、登、驻”“绕、落、回”三期目标的重大工程,则是航天人向全世界的公示。毛主席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一文中曾说,“我们共产党员是以有雄心著名的”。白皮书的发表就表达了中国航天人的“雄心”。这一系列“三步走”的规划就是国防科工委与国防战线的同志们勇于创新的突出表现。

以调迁脱困、重组解困,以重点型号任务为牵引,重新规划原三线布局的攻坚战中,实施了中国航 天061、062、063、066、067、068 基地的具体计划和新点的建设工程,在国家支持、科工委的具体落实和基地同志的努力之下,各基地得到彻底改观,我们抓住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性发展。整个航天两大集团从过去的5.86亿达到了今年的5000 亿,增加到1000 倍,实现了完全脱困、浴火重生,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奋勇前进,这是两大攻坚战创新性思路的伟大成功!没有改革脱困的攻坚战就不会有杀手锏攻坚战的胜利!

我认为攻坚战方针和战略方向的确立,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创新性规划、创新性思维与实践,是国防工业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创造、伟大实践并已经取得载入史册的傲人业绩。

以杀手锏武器的研制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和型号的技术攻关、生产线能力保证,是两大攻坚战的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20 年前,我们没有巡航弹、没有固体洲际弹、没有机动高空地空弹、没有远程舰舰弹、没有高超隐身弹,对其他行业而言,我们没有航空母舰、没有舰载机、没有大运、没有第四代战机。但今天,从近年的雄伟的大阅兵看到,我们的装备已经今非昔比,我们和一流强国的差距正在缩小,这是祖国强大的表征,也是20 年前两大攻坚战的重大成果!

现在科工局党组正在研讨未来的发展,我相信科工局一定会发挥国防科技工业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勇于针对问题、面临挑战,为实现强国、强军梦积极主动承担,认真探索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创造更加辉煌的新的20 年。

国防工业的重大工程对科技发展的创新牵引作用

有关这个命题我曾写过几篇文章,《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论工程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国家重大工程是科技进步的牵引力——再论工程技术科学的关系》等,有些同志往往承认或自然默许“科技发展才是创新的动力”这个结构性的因果关系。但回到现实,特别是对于我们工程师而言,我们的责任往往是完成一项可以实现的、在现实或未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项具体的工程任务,它更急迫需要的是解决面临或面对的技术问题的攻关、挑战,而这些攻关和挑战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是比较清晰明确的,这类创新我们往往纳入“应用基础性”“技术专利性”“跨学科技术集成性”的创新。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特别指出“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我们以航天为例。试想如果没有探月工程的需求牵引,哪里会有空间环境测试的实践可能;没有对月表物质分布探测课题的需要和嫦娥一号微波探测与技术的实现,哪里会有“微波月球”这一概念和成果的产生,怎么会有教科书上普及性的月球知识全部可以使用我国的月球探测数据的教程;如果没有嫦娥五号任务的带动,哪里会有中国人独立自主的地外天体采样,也不会有以哈工大邓宗全院士团队的月岩钻取成果的产生,其自动地质钻探、自主取样封装、样品的自动转移密封,都是对我国地外天体机械装置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正如嫦娥五号工程总师胡浩研究员对嫦娥五号获取1731 克月球土壤样本时的解读说,“这1731 克样本的科技成果是研制人员经过17 年的努力奋斗、全面实现‘绕、落、回’三大目标(三个阶段)任务,而且每次任务都是一次完成且圆满成功而取得的”。又比如,我国的探测火星活动,它跳过了国际上多个国家首次探火所经历过的“试探性”“摸索性”“接近性”的工程过程,而是在过去人类探索工程的基础上,一次就完成绕落巡这三项任务。而且第一次探火就进行火星车的巡视探测,截止今天(我写文章的当日,7 月26日,祝融号火星车已行驶450 米)。在印度早于中国奔火的挑战下,我们满怀信心地向中央报告,我们有能力创新发展,在技术自信的基础上确立一次实现落火巡视的工程目标。我们在这个工程目标的牵引下,勇于创新,将分步实施的技术路线,改变为一次发射,多目标验证,特别是在通信、指控延时的深空条件下,一次实现落火,安全闯过国际上宣传的“恐怖七分钟”,安全降落。这是我们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里根的“太空战计划”,也是以工程牵引科技创新的范例。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如果没有搞“两弹一星”,我们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

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时,国防科工委是启动最早的部委,国务院布署各行业形成创新工程的会议上,我们是第一个交出了“百万级核电站、大推力火箭、大型民机、探月工程”等十个项目清单,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关注,这些项目也是最早被国家认可批复的十六个重大专项的主要内容。

党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十分关怀,并专门安排一次政治局学习会议,由科工委和总装组织汇报提纲。正是在那次会上,我们把美国将“国防工业”作为战略大三角之一的战略改革动向向政治局作了汇报。

在我们筹划科技发展过程中,科工委还组织当时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科技委前身)的3000 余位院士专家、学者完成了一部反映我国国防工业理论、技术、工艺、工程水平的《国防科技名词大典》(七卷),它是我国国防科技工程的能力的大检阅,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成熟度的大展示。正如两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工程院院长宋健同志在该套丛书的序言所讲:“21世纪将是中国人民创造辉煌时代的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目标,我们任重道远。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概念、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技术基础建设,为今后技术创新、学术和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是一项重要任务。”这句话至今读起来,仍对我们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原科工委主任刘积斌同志在前言里写道:“大典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实用性特点,它凝聚了我国科技工业知名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必将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新世纪更快发展。”

在祖国数次大阅兵中亮相的高新武器系统,无不是同志们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指挥下取得的创新成果,无不凝聚着国防科技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拼搏、创新和努力的成就。我们都是国防战线的一名战士,也都是一个爱国者,我们的爱国心和奉献精神就表现在我们要在习近平主席“创新驱动”的号召下,以国家利益、民族责任、强国强军为己任,听从党的号召,精诚团结,无私奉献,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我们的国防事业。在我们讨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之路的时候,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工业的传统精神,我们还有一支善于攻关、勇于胜利的队伍。强国强军梦一定会在同志们的创新奋斗中实现!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工程发展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