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中文+专业”人才

2022-03-08张帅郑超王永生

神州学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课程体系

文 | 张帅 郑超 王永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在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乃至科技、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为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国际中文教育正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怎样建立具有更强针对性、实用性的“中文+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国际中文教育由规模扩大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是本文探索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中文+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提出应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同时,“中文+”这一概念也被首次提出。由此,“中文+”内涵建设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中文+”内涵建设内容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对接度非常高,其务实合作的要义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所急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随着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各国不同行业对中文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泰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相关中文机构相继开设了“中文+”课程,涉及高铁、经贸、旅游、法律、海关、航空等数十个领域,课程包括空乘中文、铁路中文、医疗中文、FAAP商务中文、物流中文、全球职业规划研究等特色中文课程。随着“中文+”的培养观念逐步树立并深入人心,“中文+”被纳入不少相关中文机构发展的快车道,从而在“中文+”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有了诸多积极尝试。目前,“中文+”培养模式还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且培养质量不高与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形成其中一大矛盾,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新时代国际化人才需要熟悉中文、了解中国国情且精通专业。当前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多以“预科+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将中文培训集中于专业学习之前,且主要是日常生活化的中文语言,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来考量学生的中文水平。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中文水平对专业理解的影响没有继续跟踪,且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大部分并未继续设置中文课程,这就导致一些在中文学习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却很难跟上学习进度,甚至无法顺利毕业的情况。

新时代需要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而我们现阶段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尚不够明确,培养体系也不够健全,如何通过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立足学校定位及学科特色,就如何更有效实施“中文+”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尝试。怎样开设课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如何以地道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是学校目前着力攻关的重大课题。北京化工大学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双学位项目是学校与海外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联合培养的首个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课程只能在线完成,包括综合汉语课。在完成了最基本的64学时的生活汉语后,意方提出希望采用workshop(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第二学期32学时的“交际汉语”课程。这一提议给教学带来一大挑战,既要继续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有限的中文展开讨论。在通览所有教材后,教师自编教学材料并在合适的话题中融入专业词汇和内容。例如,在话题“谈学习”中,引入工业设计专业造型、材料等词汇,让学生通过描述某一产品设计进而交流完成教学(如下图)。实践证明,这一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充了其词汇量,包括课堂上未涉及到的专业词语的中文表达。因此笔者认为,探索更加有效的“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满足未来工作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对“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思考

传统的国际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集中于对中文的教授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在这种模式下,我国已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久发展的重要工作,如何令国际学生更好领会中华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甚至成为弘扬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使者,则需要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学生的专业甚至职业发展联动起来,让“中文+”教育助力其实现终身发展,才可能使其将对华情感根植于心。笔者认为,关键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文在全球经济贸易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也迎来最佳发展时期。在国际中文教育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困境。研究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以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中文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专业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最急缺的人力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优秀的“中文+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结合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特点,在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更具个性化的管理,以及运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北京化工大学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文+专业”教育作为不断发展的专业教育,需要有完备的评价标准,以判断专业是否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新形势下,北京化工大学拟从专业设置、结构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入手,建立“中文+专业”教育的专业评价体系,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国际化及“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左图:交际汉语工业设计专业中国学生走入课堂与意大利项目学生完成课堂交际训练

右图:交际汉语课堂照片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与路径,全面、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中文+专业”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目前课程体系尚未健全,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缺乏参考依据,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分析“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学生个人成长,以及新形势下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突破传统课程体系范围,参考世界语言教学发展前沿,构建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中文+专业”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以满足当下“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中文教育提出的迫切需求。

基于上述探索与思考,我们希望推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以逐步提高国际学生预科及本科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而完善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际中文教育优化升级提供支撑,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课程体系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