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文人笔下的南阳书写
2022-03-07李法惠
李 法 惠
(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春秋时楚设宛邑,始称宛,宛字反映了南阳三面环山的盆地地貌,战国时秦设南阳郡,始用“南阳”为名,因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万年以前这里就生活着南召猿人,南阳这方沃土不仅孕育了一大批本地文人,而且外地人到南阳做官、寓居或游玩也留下了许多与南阳有关的诗作。前人研究南阳古代文学多是个案研究或断代研究,很难让人了解古代南阳文学的全貌,本人在参与编纂《南阳历史文化辞典》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南阳本土及外地文人的作品,因辞典体例所限,仅是将这些作品进行简要介绍,未能进行系统梳理,本文意在弥补前作之憾,对南阳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梳理,对其概貌、题材内容、价值等进行论述。
一、南阳古代文学创作概貌
(一)南阳本土文人及其创作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些诗歌与南阳有关,从《召南》《周南》等诗歌产地看,早在先秦时期,南阳就是诗歌之乡。范蠡是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在完成了兴越灭吴的重大使命后隐退,他写给朋友文种的信《遗大夫种书》是我国书信体文学的开篇之作,他信中提到的“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百里奚之妻杜氏因作《扊扅歌》与百里奚相认,她可以算作是南阳最早的女诗人。
汉代是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时期,南阳文学也取得了突出成绩。西汉时南阳杜氏家族先后有杜衍、杜周、杜延年、杜钦、杜业等10多人在朝为官,他们在日常的政务中撰写了许多表、奏、疏、记之类文章,特别是杜钦,奏记王凤的10多篇文章,都是见解独到,论说有力。东汉时期,南阳作为刘秀家乡,地位特殊。据《史记》载:“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1]后来这些“不轨之民”很多都成为富豪, “又协助南阳起家的刘秀争夺天下。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十人为南阳出身。东汉一代南阳出了五个皇后, 一个贵人, 并有七个公主封于南阳。因此,光武帝多次下令减免南阳租赋,故而帝乡为人所向往,自然成为全国最大的郡”[2]。“南阳乘帝乡、陪都之利,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据统计,在谭正璧编著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收录并介绍的东汉南阳作家有11位;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录有东汉时南阳7位诗人的作品;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在第12卷中录存20位南阳文人的大量辞赋、散文作品。”[3]2刘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儒生出身的皇帝,刘勰说他“崇儒”“留意斯文”“加意于书辞”[4]59-60,他重视儒学,对南阳及东汉文学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刘秀留下的部分诏令、书信,如《临淄劳耿弇》《与严子陵书》等,都有较高文学价值。张衡不仅是古代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今存文39篇,他的文学创作涉猎了诗、赋、说、赞、疏、策、谏等许多领域,特别是他的辞赋和诗文,影响较大,是汉末南阳文学的代表。他以辞赋创作的突出成就,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齐名,被并称为“汉赋四大家”。“他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铺排夸张,创汉赋‘长篇之极轨’;骚体《思玄赋》上承屈原,纯写神游,体制宏大,比《离骚》还多50多句;其抒情短篇《归田赋》是汉代赋风转变的扛鼎之作,影响深远;而其《南都赋》则是一篇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名城礼赞,能使人更真切、形象地领略汉代南阳的壮观雄姿。他的诗歌着重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感情抒发真实强烈,实已开魏晋诗歌之先声,其《四愁诗》采用典范的七言形式,在文人诗歌中尚属首创,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2-3朱穆也是汉代南阳的一位优秀作家,他的《崇厚论》针对东汉后期社会不良风气,呼吁重德教;他的《绝交论》针对当时朋党违礼犯俗、谋取私利的现实,提出了义正词严的批评,对后世影响很大,蔡邕的《正交论》、南朝刘峻的《广绝交论》都受此影响,此后此类文章在文学史上屡见不绝;他的《与刘伯宗绝交诗》粗看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是赋人,是一首政治上与旧友的绝交诗;他的赋作《郁金赋》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政论家左雄的一系列关于吏治选举的文章,切中流弊,论述得体,曾被刘勰赞为“当时之杰笔也”[4]69。另外,《易通论》的作者洼丹、《仁孝论》的作者延笃等,都是南阳人。特别是延笃,正直好义、博通经传,文风淳厚典雅。当时,南阳人张衡、朱穆、延笃、刘珍、刘毅、刘等都曾著书东观,与他人一起共同完成了可以和《史记》《汉书》相媲美的143卷史学巨著《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文笔精练生动,其中一些精彩篇章成为范晔编纂《后汉书》的重要蓝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阳作家凭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创作成果,使南阳文学创作走向了新的辉煌。何晏是三国时期正始名士的领袖和最早的玄学家,可惜其作品大多散佚,今存有《论语集解》及几篇奏议论文,其文学作品主要有《景福殿赋》和两首《言志诗》。他的《景福殿赋》文辞典丽、体制宏大,在铺排描写的同时插入大量议论,将赋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他的《言志诗》是魏晋诗歌哲理化的开端;其两首《拟古诗》在哲理化的抒写中明显地流露出进退之间的矛盾情绪。西晋鲁褒的《钱神论》对统治者的贪婪奢侈进行揭露,深刻批判了拜金主义,文中提到的“孔方兄”至今仍是金钱的别名。宗炳《画山水序》篇幅不长,但在我国绘画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山水画论,文中提出的“畅神”之说,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范晔编写的《后汉书》被列为“四史”之一,也因为大量收录政论辞赋,而兼具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的性质和价值。《后汉书》博采众家又有所创建,体例上新增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列女七种列传,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对后世史学编纂产生很大影响;其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所传记的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其语言骈体化且富有韵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详细地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楚地的二十四节令和时俗。庾肩吾是“徐庾体”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歌讲究对仗,注重韵律,对后来律诗形成有重要影响。庾信是庾肩吾之子、南北朝集大成的作家,在诗赋内容、形式、韵律等方面均有创造,其《哀江南赋并序》是骈文写作的最高典范,在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拟咏怀》是他后期创作的代表。庾信的文学贡献在于对南北文学的交流和整合,他把南朝文学的精致和丰富表现形式带到北方,与北方深厚的内容相结合,融合南北诗风,从而达到一个时代文学的光辉顶点。另外,这个时期王赞、范宁、范泰、宗夬、曹景宗、刘之遴等的作品也有一定影响,他们共同为南阳文学的繁荣增砖添瓦。
隋朝南阳文人留下的作品不多,总的来说成就不高。岑德润是南朝文学家岑之敬之子,他现存的《咏灰》《咏鱼》《赋得临街危石》等诗,借物言志,质实纯朴,以小见大,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刘斌是南朝文学家刘之遴之孙,今存诗4首,均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唐代是南阳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作家,著名的有张巡、韩愈(1)据《新唐书·韩愈传》称:“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因此本文将其列入南阳文人。、岑参、韩翃、张继、樊宗师、张祜、胡元范、岑羲、张打油、张建封、朱放、张登、张贲、张式等,他们各领风骚,独步千古。初唐岑文本著有文集60卷,多为诏书诰命之类。胡元范、岑羲早年都很有诗才,但因罪被杀。赵晔《送晁补阙归日本国》为古代歌颂中日友好关系的名作。民间诗人张打油的《咏雪》是打油诗的开篇之作。盛唐和中唐是南阳古代文学的繁盛期。张巡是唐代名将,《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守睢阳》《闻笛》,这两首诗是作者亲临战阵的真实生活写照,诗中反映的忠君爱国、坚守城池的精神光照千秋。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诗句为世人传唱不衰。张继为文不事雕琢,有《张祠部诗集》流传后世,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在唐代众多的南阳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边塞诗人岑参。岑参是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数量最多、最出色,成就最突出。另外,在声势浩大的中唐古文运动中,韩派古文家樊宗师也小有成就,他为文诡怪险僻,极其艰涩,时称“涩体”。张祜一生创作颇丰,他的好友杜牧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现存蜀刻大字本《张承吉文集》共10卷,收张祜诗468首。张祜创作内容丰富,以宫体诗、讽谕怀古诗、山寺题咏诗著称。晚唐赵璘笔记小说《因话录》记述家族和亲故间的奇闻轶事及他本人的所历所闻,文笔简洁生动,后世有些戏曲就取材于此书。
宋代以后,南阳文学虽不如汉唐兴盛,但仍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文人。邓州穰县人贾黯在北宋仁宗时考中状元,与范仲淹为好友,贾黯历任朝廷要职,曾著文集30卷,代表作有《重建羊侯祠和王原叔句》《襄阳》。南宋陈鹄所著史料笔记《耆旧续闻》记载了北宋汴京发生的故事及南渡名人言行,摭拾遗闻轶事颇多。迺贤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诗集《金台集》和游记散文集《河朔仿古记》,前者收诗222首,后者仅存世3篇,他的诗歌《新乡媪》《卖盐妇》《新堤谣》等,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明代邓州人李贤著有《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等书,李贤的女婿程敏政将他的作品编为《古穰集》30卷。这些作品大多记载了当时的政事和人物,史料价值丰富。王鸿儒、王鸿渐兄弟皆为进士出身,并有文才,均有诗文传世。尤其是鸿儒,学识渊博而治学严谨,师古拟古,诗文创作内容丰富充实,多以明理为要,具有浓郁的学者气息。“明后期内乡人李蓑天资聪颖,先官后隐,专心著述,有诗文集数十种,为明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兼用众体,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厌游宦、乐山水、喜田园的人生趣向。另外,明代方九功、彭凌霄等人也都博学能文,今存作品中也颇有可观之辞。清代南阳文人及其作品数量又有增多,其中彭而述成就较为突出。彭而述本为明末进士,入清后历任贵州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一生著作宏富,除文学外,史学方面很有建树。因久历边地,彭而述诗文尽管也有多方面内容,但总体风格雄奇峭拔,不少篇章都达到了较高水准。”[3]6
(二)非南阳籍文人有关南阳的创作
在南阳文学百花园里也留下了许多非南阳籍文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丰富了南阳古代文学的内容。
先秦时期,《山海经》中的《丰山霜钟》篇,就记录了南阳古代著名景点“丰山霜钟”;《诗经》中《崧高》《黍苗》《扬之水》等诗,描写的申城谢地就在今天的南阳境内,这些诗反映了南阳人民的生活;秦朝时宰相李斯还写下了悼念范蠡的《吊范蠡》。
汉代南阳郡是全国的五大都会之一,文人们争相到南阳游玩。古诗十九首之一《青青陵上柏》就是描写人们到南阳宛城游玩的情景。河北人崔瑗是张衡的好友,在张衡逝世后崔瑗为其撰写了碑文《河间相张平子碑》,崔瑗还著有《南阳文学官志》,对南阳的文化和儒学教育进行概括,这是目前南阳重修郡学的最早历史记载。《三国志》35卷中《诸葛亮传》收有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其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62卷中有《赞黄汉升》《赞魏文长》,这二人都是出身于南阳的勇猛之将。晋代夏侯湛有《题张衡碑》,陆凯有《赠范晔》,前者是作者为张衡撰写的墓志铭,形式上是前文后诗,后者表达了作者对好友史学家范晔的思念。谢朓在《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说:“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说明人们希望来南阳游玩。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富强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颇有盛名的诗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唐诗。唐朝的许多著名诗人都光临过南阳,写下了与南阳有关的光辉诗篇。例如:骆宾王写有《过张平子墓》、刘希夷写有《晚憩南阳旅馆》、张九龄写有《南阳道中作》、孟浩然写有《寻菊花潭主人不遇》《南阳北阻雪》《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王维写有《送丘为往唐州》《送方城韦明府》。李白一生更是5次游历南阳,留下了13首与南阳有关的诗歌,分别是《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游南阳清泠泉》《送友人》《南阳送客》《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鞠歌行》《方城张少公厅画师猛赞》《赠宣城赵太守悦》《留别王司马嵩》《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杜甫也写有《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二》《武侯庙》、乔潭写有《霜钟赋》、钱起写有《仲春晚寻覆釜山》《登覆釜山遇真人》《送李九贬南阳》《过桐柏山》、孟郊写有《游丹霞寺》、欧阳詹写有《南阳孝子传》、窦巩写有《南阳道中作》、刘禹锡写有《陋室铭》《咏古二首有所寄(其二)》、白居易写有《邓州路上作》《内乡村路中》《咏史》、贾岛写有《石门陂留辞从叔谟》《涅阳馆》、元稹写有《祭淮渎文》《西归》、皮日休写有《南阳润卿将归雷平因而有赠》《寄怀南阳润卿》《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过南阳》《谒汉高祖庙》、陆龟蒙写有《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次韵》《和袭美寄怀南阳润卿》《和袭美赠南阳润卿将归雷平》《范蠡》(皮日休和陆龟蒙诗中提到的润卿即南阳人张贲,字润卿,是唐大中年间进士,曾为广文馆博士,三人私交甚好,相互唱和)、曹邺写有《关试前送进士姚潜下第归南阳》、许浑写有《南阳道中》、杜牧写有《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村行》《途中作》《丹水》、纪唐夫写有《送温庭筠尉方城》、李商隐写有《商於新开路》《商於》、韦庄(一说白居易)写有《南阳小将张彦硖口镇税人场射虎歌》、司空图写有《淅上》、周昙写有《百里奚》、喻凫写有《商于逢友人》、汪遵写有《南阳》《五湖》、胡曾写有《南阳》、郑谷写有《题张衡庙诗》《再经南阳》、张蠙写有《题范蠡故居》、黄滔写有《新野道中》。以上唐诗关于南阳的书写可以说蔚为大观。
宋朝虽不像唐朝繁荣,但是文学创作也很丰富。范仲淹在邓州任知州时间有3年多,这时期传世作品最多。据统计有:尺牍《与韩魏公书》《与田元均书》;序《尹师鲁河南集序》《太子宾客谢公梦读史诗序》《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并序》;表《邓州谢上表》《谢依所乞依旧知邓州表》;祭文《祭同年滕待制文》《祭龙图杨给事文》《祭尹师鲁舍人文》《祭故相太傅李侍中文》《祭谢舍人文》;记《岳阳楼记》;墓志《范公(雍)墓志铭》;诗《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寄安素高处士》《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依韵酬益利钤辖马端左藏》《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依韵酬李光化见寄》《依韵酬李光化叙怀》《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和李光化秋咏四首》《送黄灏员外》《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见寄》《即席呈太傅相公》《纪送太傅相公归阙》《依韵和提刑张太博寄梅》《又和赏梅》《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依韵答并州郑大资见寄》《依韵和安陆孙司谏(甫)见寄》《依韵和襄阳王源叔龙图见寄》《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寄题岘山羊公祠堂》《送河东提刑张太博(焘)》《送谢景初廷评宰余姚》《览秀亭诗》《送郧乡尉黄通》、词作《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范仲淹作为在南阳为官的外地人,可以说为宋代南阳文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他还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王禹偁被贬谪商州路过淅川时,写下的《别丹水》、金朋《诸葛武侯》、梅尧臣《送王察推缜之邓州》《师厚明日归南阳夜坐有怀》《南阳谢公祈雨》《南阳谢紫微挽词》《己卯岁紫微谢公赴南阳过叶县陪游兴庆精舍题》、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淅川县兴化寺廊记》、邵雍《内乡天春亭》、司马光《菊潭》、王安石《诸葛武侯(五言)》《诸葛武侯(七言)》《新田诗并叙》、苏轼《新渠诗并序(五首)》、苏辙《五月园夫献红菊》、黄庭坚《过百里大夫冢》、陈师道《陶朱公庙》、陈玉义《次南阳》《晚步顺阳门外》《邓州西轩书事》、王以宁《满庭芳·邓州席上》、王十朋《光武(二首)》《范蠡》,等等。
金元时期,南阳文坛因“文坛盟主”元好问的加入而别具一格。元好问是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著有《遗山集》40卷。元好问一生从政时间9年左右,其中6年都是在南阳度过的,他先后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一生创作了1700余首诗词,而在南阳就创作了120多首诗词。主要作品有《丰山怀古》《内乡县斋书事》《十日登丰山》《丹霞下院同仲泽鼎玉赋》《镇平县斋感怀》《内乡杂诗》《光武台》《宿菊潭》《满江红·内乡半山亭浮休居士张芸叟洼尊石刻》《临江仙·内乡北山》《满江红·内乡作》《声声慢·内乡淅江上作》《长寿新居》《被檄夜赴邓州幕府》《自邓州幕府暂归秋林》《观淅江涨》《马邓驿中大雨》《邓州城楼》《方城道中怀山中幽居》《晓发石门渡湍水道中》《为邓人作诗》《从邓州相公觅酒时在镇平》《偶记内乡》《春日半山亭游眺》《戊子正月晦日内乡西城游眺》《石门》《临江仙·洼尊石》《三奠子·同国器帅良佐仲泽置酒南阳故城》《三奠子·离南阳后作》《邓州相公命赋喜雨》《邓州新仓记》《南阳县令题名记》《裕州八景》《清平乐·罢镇平归西山草堂》《谢邓州帅免从事之辟》等。其他还有王廷筠《内乡淅江张浮休洼尊为二兄赋》、麻九畴《秋雨小霁湖阳道中》、王元粹《登鄂城寺楼》、邢安国《过唐州西李口》、赵秉文《裕州学记》《邓州创建宣圣庙碑》、卢挚《双调·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周伯琦《题南阳诸葛庙》、张三丰《唐子山》。元末明初罗贯中撰《三国演义》中有《走马荐诸葛》《南阳决策》《火烧博望》《火烧新野》《黄忠颂》《赞黄忠》《悼邓艾》等,里边提到的人名、地名都与南阳有关。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东移南移,南阳位于中原一隅,文学相对来说比较冷清,但是也不乏一些俊才之作。比如:明代有李昌祺《归自南阳》、胡濙《留山丹霞寺》《罗汉洞》、于谦《过南阳挽孔明》《扳倒井》、刘士皆《邓州怀古》、沈继先《游紫金山》、许复礼《过镇平》《游紫金山》、王象天《游杏花山》、祁凤《卧龙岗》、陈正伦《卧龙岗》、邢旭《南阳雨馆书怀》、顾以山《淅川驻节》、段坚《志学书院》、彭韶《游志学书院》、王俨《土釜晨光》、张粹《汉王城》《酒妇岗》、顾福《卧龙岗》《过裕即事》《谒张廷尉祠》、朱弥钳《和天锡〈谒张廷尉祠〉韵》、陈嵩《唐县即事》、邓庠《和〈唐县即事〉原韵》《宿穰东白马寺》、邓鼎《重阳游紫金山》、李翰《新野道中》《晚至唐县》《南阳书怀》《过裕有感》、萧鸣凤《谒诸葛武侯祠》、李维桢《张骞博望城》《博望城吊张骞》、丘禾实《题新野先主庙》、李廷龙《谒二忠祠》、戴上遴《吊医圣张仲景先生》、刘成《裕州城怀古》、许宸《天池樵唱》、秦金《新野道中漫赋》、萧韶相《召父陂》、云崖《淮渎庙和柳地官韵》、沈彤《游丰山记》、杨三杰《水帘洞》。清代有许宏文《安国疏钟》、宝鼎望《秋夜过夏馆山》、曹文粹《范蠡庙》、李栋《赊旗店》、王士祯《寄于淅川道子》、田介《寻子陵钓处》《初过唐县》、黄开勋《夏日登菩提寺塔》、张琮《庚午五月祷雨》、田雯《桐柏山歌》、廖燕《南阳伯李公传》、张朋翮《南阳武侯祠》、郑板桥《咏甘菊》、张时山《新野县渡白河》、宋聚业《题南阳旅壁》、张问陶《南阳北新店题壁》、陶澍《襄阳南阳形势说》、林则徐《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南阳真人麟凤姿》、何绍基《南阳早发》《过赵河三首》、翁运标《太白顶探淮源》、田时中《水帘洞》、颛愚谧《春感》、黄文莲《宋玉墓》、麟庆《元妙寻蕉》、颜光是《议事台》、徐金位《邓禹台》、陈子熉《览风》、熊正笏《过张睢阳故里》、高以永《春游白云寺》、杜濮《范蠡》、倪廷烺《谒武侯祠二首》、郑珍《南阳道中》、戴凤仪《桐柏令潘雨亭列传》、顾嘉衡《咸丰二年春恭步陆稼堂中丞元韵》、徐光弟《由荆关放船回署赋此抒怀》《由荆关顺流抵顺阳城》、陈灏《鹿鸣耸翠》、李居俨《丹麓霞霭》、陈三立《雪霁入新野》、左宗棠《题卧龙岗诸葛草庐》等。
二、古代文人笔下的南阳书写
(一)南阳自然景观的书写
几千年来,虽然南阳区划不断变改,但宛、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沿用至今,宛也成了南阳的简称。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东汉王逸《荔枝赋》有:“宛洛少年,邯郸游士。”《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南北朝时期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有:“荆魏多壮士,宛洛富少年。”南朝梁张率《绣赋》有:“若乃邯郸之女,宛洛少年。”南北朝谢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有:“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郑世翼《登北邙还望京洛》有:“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唐代李端《送客赴江陵寄郢州郎士元》有:“沅湘莫留滞,宛洛好遨游。”王维《宿郑州》:“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张说《出湖寄赵冬曦》有:“何时与美人,载酒游宛洛。”赵冬曦《酬燕公出湖见寄》有:“永怀宛洛游,曾是弹冠望。”李白《南都行》也有:“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王维《送丘为往唐州》有:“宛洛有风尘,君行多苦辛。”上文中提到的“宛洛”,“宛”即宛县,就是如今的南阳,“洛”是指洛阳,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南阳是与古都洛阳相提并论的。可见古代南阳就是文人雅士心目中非常向往的地方,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游玩之地,或者说是文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关于南阳的自然风光,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南都赋》中有详细的描述,他满怀热情,称赞家乡南阳是“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他酣畅淋漓地描写了古都南阳地理位置的优越、山川的壮丽、风景的优美、物产的丰富,赞颂了家乡的树木禽兽、川渎水产、沃壤稼植、祭祀礼俗、士女春游、新声妙曲等。
在古代文人笔下,描述较多的南阳山水自然景观有白水(淯水)、丰山霜钟、丰山、清泠渊、菊潭、淅江、丹江、百花洲、览秀亭、淮渎、桐柏水帘洞、独山、紫金山、杏花山、桃花洞、灵山、覆釜山、唐子山、南阳甘菊、赵河、湍河、太白顶、鹿鸣山,等。
李白著名诗篇《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就是对当时南阳城的自然环境的真实描写:独山横卧城北,白水从城的东北蜿蜒曲折向西南而下。李白《南都行》中也有“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的豪迈抒情;在《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中,李白登上白河边的石激,感想:“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白河发源于伏牛山,是汉水的一个支流,李白诗中多次提到白河,抒发了对白河的深深热爱之情。李白的诗歌不仅描写了南都古城的自然环境、流经宛都的白河,而且描写了宛都北郊的清泠泉、独山、丰山等景点。在《游南阳清泠泉》中李白描写了南阳的清泠泉景点:“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清泠泉在南阳城北30里丰山脚下,东麓原有摩崖石刻“清泠泉”三字,是白河回旋处一个深潭。古时,这里泉水清澈,松柏森森,崖壁上镌刻有不少造像和名人题记,直到解放初,崖壁上的摩崖造像和名人题记还模糊可见,这些题记中就有李白的诗文,可惜后来景点被破坏了,而今只能在李白的诗歌中去想象这个景点的样貌。在《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中李白回忆与好友一起游玩南都城的情景:“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此诗提到的独山就是今南阳市北郊的独山。
与白水、清泠泉相连的景点是丰山,丰山是南阳市郊的九架孤山之一。据历史记载,丰山虽然不高,但名气很大。古代文人有许多关于丰山的描写。张衡《南都赋》也曾写道丰山;《文苑英华》载有乔覃《霜钟赋》,赋前“序”明确提到描写对象是南阳的丰山霜钟;元好问像李白一样也是多次登丰山,他在《丰山怀古》中说:“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他在《十日登丰山》中说:“十日登高发兴新,丰山孤秀出尘氛。村墟带晚鸦噪合,林壑得霜烟景分。芳臭百年随变灭,短长千古只纷纭。诗成一叹无人会。白水悠悠入暮云。”表现了对丰山秀美风光的赞叹。清代吴江人沈彤《游丰山记》记叙了他考察南阳丰山的起因、经历和感受,表现出他科学求证的精神和探游为乐的情怀。
菊潭也是古代文人作品中出现的较多的一个地方。菊潭,又名菊花潭,位于今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南部菊花山北坡山坳中,因菊潭山上的菊花倒映水潭而名。内乡县域古属郦地,春秋为邑,秦代设县,隋朝改名为菊潭县,后几经更名,到公元956年定名为内乡县。“菊潭秋月”旧时被誉为内乡八大景之一。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贾岛《石门陂留辞从叔谟》:“寒冲波水雾,醉下菊花山。”苏辙《五月园夫献红菊》:“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叶似皤蒿茎似棘,未宜放入酒杯中。”司马光《菊潭》:“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孤根拥红叶,落蕊媚苍苔。正以参苓药,因之植紫台;愿兼金掌露,同入柏梁材。”范仲淹《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菊分潭上近,梅比汉南迟。”陈师道《寄邓州杜侍郎》:“菊潭之水甘且洁,潭上秋花照山白。请公酌此寿百年,奕奕长为此邦伯。”李蓘《菊潭二首》,其一:“甘菊之下潭水清,上有菊花无数生。谷中人家饮此水,能令上寿皆百龄。”其二:“浩荡李青莲,清狂孟襄阳。当时各至菊潭上,风流对酒酣壶觞。”郑板桥《咏甘菊》:“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以上诗文均咏写了菊潭之甘菊。元好问在内乡任县令时,其母去世后,辞官守孝期间,并没有回老家,而是在菊花山就地住下,且一住3年。同菊花山的百姓同饮菊潭水、菊花酒,探索养生之道。他在菊潭留诗达15首之多,如《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中有:“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思得菊潭酒,为公制颓龄。”以上都是对内乡菊潭风光的描写。
百花洲、览秀亭是范仲淹创作中多次歌颂的地方。“百花洲”在邓州城东南隅。他的《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诗曰:“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词曰:“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诗曰:“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楼阁春深来海燕,池塘人静下山凫。花情柳意凭谁问,月彩波光岂易图。汉上山公发新咏,许昌何必诧西湖。”这几首诗都描写了百花洲环境的优美。特别是他在《览秀亭诗》中还指出:“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叹惜此景当时已经坏废,自己要下决心重建。
淅江、丹江、湍水、方城八景、紫金山、杏花山、桃花洞、灵山、覆釜山、唐子山等景观文人们也多有提及。元好问《观淅江涨》描写了淅江涨水后的凶险及破坏力,《晓发石门渡湍水道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旷荡万景新,归藏四山静。平湖风漪绿,远岸秋沙净。洋洋游鱼逝,泛泛轻鸥泳”的湍河美景;《裕州八景》描写了古方城松陂烟雨、大乘夕照、莲塘月夜、炼真春暮、仙翁雪霁、落川云望、罗汉晴岚、堵阳钓矶八处自然景观,读之使人如临其境,方城的好山好水好景,如在眼前,让人心向往之。胡濙《罗汉洞》描写了淅川胜景罗汉洞,许复礼和邓鼎的同名诗《游紫金山》描写了邓州城外西南隅旧时文人墨客的旅游胜地紫金山。王象天《游杏花山》和李蓘的《题杏花山》描写了位于伏牛山南麓、镇平境内、南阳盆地北缘的杏花山“红光近映层峦翠,秀色遥喷十里香”的美景。钱起《登覆釜山遇真人》描写作者登上覆釜山的所见所闻,王俨《土釜晨光》描写了土釜山的美丽风光。土釜即覆釜山,又名吐雾山,土釜山,俗称土谷山,是位于今邓州、内乡、镇平交界处的一座小山。翁运标《太白顶探淮源》描写了淮河源头“会泗觞初滥,穿云碧欲流”的水流景观。田时中《水帘洞》描写了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水帘洞的旖旎风光。洞外不远处有水帘寺,山洞前“水帘洞”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宋朝苏轼所写。李贤《桃花洞》描写的是位于桐柏太白顶西侧的大峡谷内桃花洞的美景。
从上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南阳美景的热爱。
(二)南阳人文景观的书写
南阳的自然美景数不胜数,使人流连忘返,赋诗咏叹;南阳的人文景观也非常繁多,让人高歌赞叹。
科学家张衡去世后葬在了家乡南阳,他的墓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的北边有“平子读书台”,现在张衡墓园扩建为张衡博物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拜谒瞻仰。西晋夏侯湛《题张衡碑》碑文,内有“学为人英,文为辞宗”的赞语。该墓志铭为前文后诗。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称赞张衡“天姿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是以道徳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然而体性温良,声气芬芳,仁爱笃密,与世无伤,可谓淑人君子者矣……”对张衡的品德修养、奇技伟艺非常赞赏。骆宾王在拜谒张衡墓后,写下了《过张平子墓》诗:“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南都古城、诸葛亮隐居地南阳卧龙岗及武侯祠也是历代文人先贤游历的地方。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现武侯祠内保存有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岳飞在《前后出师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表现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敬佩。
南阳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扬天下。李白的《南都行》:“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把大唐时南阳的境况描写得淋漓尽致。既写出了南阳地理位置的优越,又如数家珍般地将出生在南阳的历史人物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及其皇后阴丽华、商圣范蠡、五羖大夫百里奚娓娓道来,并将发生在南阳的历史事件及繁荣的景致等展现在读者面前。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还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诗句。杜甫的《武侯庙》曰:“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以身许国精神的赞叹感念。白居易《咏史》曰:“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全诗用通俗明白、晓畅易懂的话语,饱含激情地写出了诸葛亮为匡扶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动感人的一生。元好问《三奠子·同国器帅良佐仲泽置酒南阳故城》词曰:“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兴与废,两虚名。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风云寤寝,鞍马生平。钟鼎上,几书生。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触写尽了古城南阳的历史沧桑。刘禹锡《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明确指出诸葛庐在南阳。其他还有:胡曾《南阳》“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草庐”;汪遵《咏南阳》“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王安石《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汪应晦《次韵武侯庙》“武侯遗庙自丹青,霸业销磨但故城。北魏中分盟血在,南阳三顾夙心明”;王冕《秋晚即事》“十年湖海挟飞仙,今日凭高思窅然……说与南阳诸葛道,草庐虽好莫贪眠”;唐寅《三顾草庐图》“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于谦《过南阳挽孔明》“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彭而述《卧龙怀古》“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左宗棠《题卧龙岗诸葛草庐》“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出处动关天下计,草庐我也过来人”;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南阳的卧龙岗、武侯祠及隐居躬耕此处的诸葛亮等进行书写,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无比敬仰,并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在描写丹霞寺的诗作中,孟郊《游丹霞寺》比较有名,此诗又名《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是孟郊游览丹霞寺时所作,丹霞子是南召丹霞寺法派第九代丹霞子谆和尚,名字叫释子谆。诗曰:“松色不肯秋,玉性不可柔。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倩鹤附书信,索云作衣裘。仙村莫道远,枉策招交游。”抒发了诗人游丹霞寺看到的美景,赞美了青松、美玉的美好品格,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及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丹霞寺位于南召县留山镇北五公里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豫西南地区现存三大千年古刹之一,与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齐名。
在古代文人笔下,书写较多的还有南阳的香岩寺、菩提寺、白云寺、穰县白马寺、新野先主庙、淮渎庙、冯异庙、范蠡庙、张廷尉祠、二忠祠、邓州城、顺阳城、裕州城、穰县、新野城、赊旗店、汉王城、冠军城、张骞博望城、涅阳馆、鄂城寺楼、子陵钓处、内乡天春亭、览秀亭、范蠡故居、张睢阳故里、光武台、议事台、邓禹台、扳倒井、召父陂、石门陂、安国疏钟、百里奚大夫冢、百里奚、范蠡、诸葛亮、张衡、范晔、刘秀、黄汉升、魏文长、黄忠、邓艾等。比如:明朝山东右布政使王鸿渐在《游菩提寺》中,对菩提寺及周围的山水风景进行了一番赞美;李蔉的《登汉王城望冯异庙》表达了对冯异的敬仰之情,据《西峡县志》记载,冯异庙位于西峡县二郎坪乡东3公里处汉王城村,今墙基犹存,传说刘邦伐秦途经此处曾驻兵,他的《游香岩寺》,描写了香岩寺周围的美景;彭而述的《冠军城》描写了冠军侯霍去病的封地冠军古城,据清《嘉庆南阳府志》记载,冠军城在邓州城西北五十里,即汉冠军县,也就是今天的邓州张村镇冠军、苏楼、汤冢、上仓四村之间;蓝伟《邓州春风阁》赞美了春风阁的位置好、环境幽及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曹文粹《范蠡庙》曰:“扁舟漂泊五湖间,遗庙空存白水湾。”描写南阳白水边的范蠡庙;乔泰运《登城楼》出自《南阳艺文志》,此诗有两首,诗中提到作者登城楼后所看所想,由南都古城,想到古谢城、武关、平子宅(张衡字平子)、武侯祠,发历史之幽思;郑谷《题张衡庙诗》诗曰:“远俗只凭淫祀切,多年平子固悠悠。江烟日午无箫鼓,直到如今咏四愁。”表达了诗人对张衡的怀念,在凭吊张衡的诸多诗作中,此诗比较有影响。黄庭坚《过百里大夫冢》诗曰:“行客抱忧端,况复思古人。何年一丘土,不见石麒麟。断碑略可读,大夫身霸秦。虞公纳垂棘,将军西问津。安知五羊皮,自粥千金身。末俗工媒蘖,浮言妒道真。幸逢孟轲赏,不愧微子魂。”诗人在回顾了百里奚的功业后,对历史上流传的百里奚自卖自身的流言蜚语进行了驳斥,歌颂了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的美名;王元粹《登鄂城寺楼》描写了作者登上鄂城寺楼后的感受,鄂城寺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张衡高中院内,因汉代属西鄂县,故名;元好问的《光武台》《邓州城楼》都抒发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于谦《扳倒井》是他任河南巡抚时视察南阳路过方城所作,扳倒井位于方城县县城东北15公里处,这里的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相传这是王莽追刘秀过程中的一处遗迹;顾福《谒张廷尉祠》给汉代执法刚正不阿的张释之以高度评价,顾福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分司南阳,修诸葛武侯庙,此诗作于顾福任河南参政时;李维桢《张骞博望城》《博望城吊张骞》是作者对张骞出使西域功绩的歌颂,也是对汉武帝黩武开边造成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谴责。张骞因出使西域征伐匈奴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其封地遂以此命名,博望城故址在今方城县博望镇;丘禾实《题新野先主庙》是为新野县的刘备庙而作;李廷龙《谒二忠祠》歌颂了张巡、铁铉的孤忠,二忠祠位于现南阳市六小一带,今仅留碑刻一通;戴上遴《吊医圣张仲景先生》是作者任南阳县令到医圣祠张仲景陵墓悼念时所作,作者在诗中歌颂了张仲景济民救世的光辉一生;刘成《裕州城怀古》描写了方城的廷尉祠、汉王台遗迹,歌颂了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名人韩暨,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萧绍相《召父陂》歌颂了西汉时南阳郡守召信臣所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又叫召父渠,此堰一直用到明末方废,今仍留有遗迹;李栋《赊旗店》诗曰:“房舍重重依岸开,舟船日日顺河来。马帮铃响丹霞绕,钟灵毓秀惹徘徊。”赊旗店,因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赊酒旗起兵而得名,俗称赊店,今社旗县城所在地。明清之际,凭借潘河、赵河、唐河三河交汇的优势,形成水陆码头三处,成为豫西南商业重镇。田介《寻子陵钓处》诗曰:“台上周回看列山,平峦如画又如环。千林红树参差处,一带烟城香霭间。水静曾无飞鸟集,溪深时有野云还。当年果使子陵在,尽可披裘把钓闲。”子陵钓台在南阳、唐河、镇平、邓州、南召皆有,南阳有许多关于严光的传说,今流经镇平、邓州境内一条河名字即叫严陵河;清代新野知县颜光是《议事台》描写的议事台位于新野县城内,据《新野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王瑜曾经重修,并将台改为矩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两次大修,台上建亭子一座,亭之门楣横石上镌刻“汉议事台”四个字;徐金位《邓禹台》描写的邓禹台位于现在的新野县西赵庄村,相传邓禹曾在此处屯兵,筑台阅武,今废。凡此涉及南阳的古城、祠庙、名人遗迹等数不胜数。
(三)南阳风土民情的书写
元巳节古称上巳节,为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时间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张衡在《南都赋》中曰:“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致饰程蛊,偠绍便娟。微眺流睇,蛾眉连卷。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蹁跹。”[6]这段文字是对南阳元巳风俗的最早记载,描写了元巳节人们结伴出行,去河边沐浴、祛除不祥的习俗。
元稹的《祭淮渎文》是祭祀渎神以祈求水患永息的祭文。南阳的桐柏县是古四渎之一的淮河发源地。今桐柏县城东关有淮渎庙,始建于东汉延熹六年(163),庙内有历代祭祀淮渎神的碑刻。据统计,在淮渎庙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文字记载的皇帝钦命遣官祭淮达60余次,有19位皇帝登基时举行隆重的祭淮活动。此文反映了古代先民祭祀河神的习俗。
范仲淹在邓州期间关心百姓,创建了花洲书院,并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他在给仁宗的《邓州谢上表》中,就表达了自己“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决心;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疾苦,他的《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诗句“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生风”描画了自己早出晚归拜询邓州父老的情景;他的《依酌答贾黯监丞贺雪》写看到下雪,想到来年有个好收成,自己的喜悦心情;他的《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记述自己在邓州凿井寻泉、整修陂堰、引水灌田解决百姓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问题,现花洲书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保存至今;他的《酬李光化见寄二首》生动地记载了当时邓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同时,他的《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生动记录了邓州人春天“彩丝穿石节,罗袜踏青期”的风俗,他在该诗下特别注释说:“襄邓间,旧俗正月二十二日,士女游河,取小石通中者,用彩丝穿之,带以为祥”;他的《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记述了他在孟春正月祭祀风师的活动,他祈求风师刮风不要把云彩刮跑,要刮得合适,保证风调雨顺,这首诗既反映了邓州人祭祀风师的民俗,也表现了他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心。
北宋嘉祐年间,赵尚宽出任唐州郡守,兴修了唐河县境古代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他重新疏通汉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并新挖了10多条支渠,使之相互联通,灌溉农田万余顷,宋仁宗听说后颁布诏令嘉奖他,而他也受到了唐州人民的爱戴。北宋王安石、苏轼分别写下《新田诗并序》和《新渠诗并序(五首)》诗,歌咏了赵尚宽兴修水利的政绩及在新渠的灌溉之下唐州人民五谷丰登、幸福安康的生活图景。
元好问在南阳任职期间,正值战火烽起,百姓生活困难。面对这种状况,元好问写下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他的诗歌《宿菊潭》通过视察时对民情的了解及与“田父”的问答,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豪强横行的憎恶。他在《内乡县斋书事》中说:“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熏。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描写了他上任内乡县令所见到的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反映了作为县令的元好问,既要想办法完成税收,又不愿加重百姓负担的矛盾心理,体现了一片爱民之心。他在《南阳县令题名记》中,把汉代的“召父杜母”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批评了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吏,体现了对老百姓的关心。据《长庆泉新庙记》记载,他初到南阳任时,当地百日无雨,他带领百姓到全县的几十处名潭祈雨,这反映了当时南阳祈雨习俗。他的《镇平书事》诗说:“劝农冠盖已归休,了却逋悬百不忧。”感叹在不盘剥百姓的前提下征收租税,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在《乙卯二月二十一日归自汴梁二十五日夜久旱而雨偶记内乡一诗追录于此今三十年矣》中说:“桑条沾润麦沟青,轧轧耕车闹晓晴。老眼不随花柳转,一犁春事最关情。”表达出春耕时节诗人无心欣赏风景,只关心农事的心情。
(四)文人交往及情怀之书写
历代文人还写下许多与南阳有关的酬、寄、赞、送等诗文。韩翃的《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是作者自长安送好友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时的送行诗篇。诗云:“都门霁后不飞尘,草色萋萋满路春。双兔坡东千室吏,三鸦水上一归人。愁眠客舍衣香满,走渡河桥马汗新。少妇比来多远望,应知蟢子上罗巾。”“南阳别墅”是“王君”在河南南阳的一座别墅。诗人在长安“都门”送王君罢官归家,心情应该是凄凉、难受的,但作者却写出了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满园春色的感觉。“三鸦水”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北,是古时陕西至河南南阳的便捷通道。此诗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对友人的劝勉和鼓励。迺贤《巢湖述怀寄四明张子益》曰:“我家南阳天万里,十年不归似江水。秋来忽作故乡思,裹剑囊衣渡扬子。”明确点出其祖籍是南阳,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风明快晓畅。彭凌霄《送孙昌之明府之淅川任(二首)》是作者为友人孙昌之到淅川赴任而写的送行诗,诗歌赞美了淅川山水风情,鼓励好友赴任。朱弥钳《和天锡〈谒张廷尉祠〉韵》是为和顾福的《谒张廷尉祠》而作,都是歌颂张释之执法不阿的精神。
王维《送丘为往唐州》是送丘为去今天的唐河一带赴任,该诗积极乐观,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他的《送方城韦明府》是作者送别方城县县令的一首五律,诗作通过写韦明府一路所经的寥落和行役之苦,来表达对他的关切和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南阳送客》《送友人》,都是他游玩南阳时送别友人所作,他们在南阳游山玩水、斗酒食蕨,结下了深厚友谊。贾岛《石门陂留辞从叔谟》表达了自己辞别挚友、求仕不成的喟叹之情。石门陂为地名,也就是石门,在今河南省西峡县北部。诗中有“寒冲陂水雾,醉下菊花山”,菊花山在今西峡县丹水乡,位于著名的菊潭之畔。张贲传世诗作16首,其中8首是与皮日休的诗歌唱和:《酬袭美先见寄倒来韵》《奉和袭美醉中即席见赠次韵》《奉和袭美题褚家林亭》《奉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和袭美寒夜见访》《和袭美醉中先起次韵》《悼鹤和袭美》《奉和袭美先辈悼鹤》,3首是与陆龟蒙的诗歌唱和:《贲中间有吴门旅泊之什蒙鲁望垂和更作一章以伸酬谢》《玩金和陆鲁望》《和鲁望白菊》;三首与皮日休、陆龟蒙有关:《以青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偶约道流终乖文会答皮陆》《和皮陆酒病偶作》。皮日休、陆龟蒙也都有诗寄张贲,三人友情的深厚可见一斑。纪唐夫《送温庭筠尉方城》表达了对温庭筠被贬方城的同情和安慰。韦庄(一说白居易)《南阳小将张彦硖口镇税人场射虎歌》歌颂了南阳小将张彦敢于射杀猛虎的勇敢。
范仲淹知邓州时经常邀好友畅游百花洲,踏雪赏梅,游湖寻春,置酒高会,赋诗唱和。他在“邓州时期酬唱之作最多,《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道退隐之意;《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劝诫相公不要以得失为怀;《依韵酬益利钤辖马端左藏》表思归之意;《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忆与友人在邠州的美好回忆;《依韵酬李光化见寄》表达对官场的厌倦以及淡泊之情;《依韵酬李光化叙怀》抒发兴邦之志;《酬李光化见寄二首》表达自己初心不变;《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咏晓、昼、晚、夜四时;《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抒报国之志不变;《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咏梅之作;《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见寄》总结张士逊的一生;《即席呈太傅相公》称赞张士逊;《纪送太傅相公归阙》评价张士逊生平贡献;《依韵和提刑张太博寄梅》谢张焘寄梅之情;《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写在百花洲的娴静生活;《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与富弼论官道;《依韵答并州郑大资见寄》诉宦途经历;《依韵和安陆孙司谏(甫)见寄》与过访好友宴会欢畅后唱和之;《依韵和襄阳王源叔龙图见寄》把酒抒怀之作;《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为当地瑞雪庆贺;《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赞美新掘之井;《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记载参加当地祠风师的民俗活动”[6]。
梅尧臣写过多首送友人到南阳或南阳友人的诗文,如《送王察推缜之邓州》《师厚明日归南阳夜坐有怀》《南阳谢公祈雨》《南阳谢紫微挽词》《己卯岁紫微谢公赴南阳过叶县陪游兴庆精舍题》等。其中《送王察推缜之邓州》诗曰:“昔向南阳忆洛阳,秋橙初熟半林黄。车过白水沙痕阔,雁落钳卢稻穟长。废垒汉碑金刻字,古原秦冢石为羊。太平羽檄何曾有,宾主相欢菊荐觞。”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担任察推官职的王缜去往邓州任上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满含激情地描写了王缜即将赴任的南阳诸多美好之处。元好问《丹霞下院同仲泽鼎玉赋》诗曰:“鞍马匆匆去复还,霜钟今得见丰山。千年香火丹霞老,满眼兴亡白水闲。壮志自怜消客路,深居谁得似禅关。”诗人与好友仲泽、鼎玉游丰山、白水、丹霞寺院,发思古之幽情。《唐县即事》是陈嵩路过唐河县就所见所闻而作此诗,写了唐县的古今变化。邓庠的《和〈唐县即事〉原韵》描写了唐县春耕农忙时的景象。王士祯《寄淅川于道子》曰:“荒城三户在,官舍万山中。归落日犹远,故人今不同。淅江通汉水,心折武关东。”三户,即春秋末年楚国曾在淅川建的三户城。诗主要描写淅川景物,末句表达了对于道子的敬仰。顾嘉蘅《咸丰二年春恭步陆稼堂中丞元韵》诗曰:“此身麟阁冠凌烟,遗像宗臣尚肃然。三仕惭来三顾地,板舆还恋梦中圆。敬风戎马翠微间,高咏龙岗溯紫山。谈到洪清大志时,杯凝琥珀酒光殿。”描写咸丰元年(1851),捻军在南阳、南召、唐河一带起事,队伍迅速壮大,皇帝派巡抚陆稼堂率师南阳防御捻军北进,陆莅宛,顾嘉蘅陪其拜谒武侯祠,拜谒后陆赋诗记之,顾嘉蘅步其元韵遂作此诗。在诗中诗人借拜谒武侯祠这件事,叙写了自己仕宛的经历和对诸葛亮的崇敬,末联表达保卫南阳城池的大志。顾嘉蘅连续五任南阳知府,历时近20年。南阳武侯祠有一副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就是顾嘉蘅所写。另外,还有《三国志》中的《赞黄汉升》《赞魏文长》,《三国演义》中的《黄忠颂》《赞黄忠》《悼邓艾》都对南阳出生的忠臣良将黄忠、魏延、邓艾进行赞扬。
以上诗文或创作于南阳,或在外地创作,有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在外地做官,有的是外地人在南阳为官或到南阳游玩,他们通过诗文,酬唱应和,歌颂友谊,抒发情怀,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南阳这方土地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三、南阳古代文学的价值
(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历代文人创作的有关南阳的诗文,丰富了南阳古代文学的宝库,为丰富多彩的南阳文学园圃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在书写南阳的诗文中,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本地作者书写的有关南阳的诗文并不多,除了张衡的《南都赋》,韩愈《过南阳》《次邓州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外,元朝以前南阳文人们创作的有关南阳的诗文不多。明朝南阳文人们创作的有关南阳的诗文比较多,比如明朝的南阳籍文人李贤有《桃花洞》,王鸿儒有《拜武侯祠》、王鸿渐有《游菩提寺》、李蔉有《题杏花山》《菊潭(二首)》《登汉王城望冯异庙》《游香岩寺》《旧博山县》、李荫有《过灵山》、彭凌霄有《送孙昌之明府之淅川任》、彭而述有《卧龙怀古(二首)》《游明远顶》《过博望》《冠军城》、蓝伟有《邓州春风阁》、朱弥钳有《和天赐〈谒张廷尉祠〉韵》、方久功有《游菩提寺》,清朝有彭始奋的《过张睢阳故里》、彭如芝《游鹿峰》、曹文粹《范蠡庙》、乔泰运《淯水东岸春游》《新晴至淯上》《登城楼》等。许多著名南阳籍文人并没留下有关南阳的诗文,比如庾信、岑参、张祜、张继等,他们留下的诗文大多与南阳联系不是太紧密。二是非南阳籍作者创作的与南阳有关的诗文较多,作品内容较丰富,特别是李白、范仲淹、元好问等留下了大量与南阳相关的诗篇。这些非南阳籍作者壮大了南阳古代文学的作者队伍,他们的创作丰富了南阳古代文学的内容,艺术上风格多样,有的还成为传世名篇。三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南阳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例如南阳境内的山,诸如独山、杏花山、桐柏山、覆釜山、丰山、紫金山等;南阳境内的江河,诸如丹江、白河、淯水、淅江、湍河、赵河、七里河、三鸭水、唐河等;有的赞赏南阳或在南阳生活的帝王先贤、忠臣良将,诸如范蠡、百里奚、张衡、诸葛亮、刘秀、张巡、黄忠、魏文长、邓艾等;有的提及南阳的地名诸如博望、新野、卧龙岗、古谢城、古鄂城、裕州、赊旗店、北新店、顺阳、荆紫关、桐柏、古穰县、邓州、淅川、内乡、夏馆、唐州、方城、涅阳、安国、镇平等,为我们勾画出了南阳的山川河流风物人情图。
(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通过对南阳作家或非南阳籍作家关于南阳作品的梳理,我们发现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南阳从不缺席,诗文中的“宛洛”就是对南阳古文明的最好注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找不到答案,找不到证明,但我们却可以循着古代文人的足迹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比如: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断定,早在唐代,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就是人们拜谒的地方。李白《南都行》中的南都为今南阳无疑,诗中描写的南都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著名的人物等都与南阳有关,诗最后感叹说“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意思是不知有谁能像明主刘备赏识卧龙先生那样认出我来呢?无奈地长吟诸葛亮的《梁父吟》,不觉中双鬓的头发都愁白了。另外,他的《游南阳清泠渊》《南阳送客》《送友人》《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忆崔宗之南阳感旧》诗中提到的南阳城、独山、白河、菊潭、红阳城、清泠渊、商圣范蠡、谋圣百里奚、白水真人刘秀及其皇后阴丽华都是南阳这片土地上的真实存在。其《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更是明确指出:“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李白创作有《襄阳歌》《襄阳行四首》,在《襄阳歌》中他提到的是砚山和汉水,在《襄阳行四首》中他提到的是习家池、羊祜、山简、《白铜鞮》歌舞等。李白一生游山玩水,他和襄阳孟浩然是好友,他不会南阳襄阳分不清,从他的诗可以确认李白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还有张衡在《南都赋》中提到的“穰橙邓橘”,范仲淹在诗文中多次提到的“百花洲”,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到的“菊潭”“菊花”,李白诗文中提到的“清泠渊”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元好问在《丰山怀古》中说:“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可见金朝时南阳卧龙岗有个地名叫“隆中”。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志熙说:“《南都赋》在张衡的赋中并非代表之作,但由于这是以其家乡南阳为咏写对象的作品,里面不仅包括了他的乡土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作为光武龙兴之地的南阳在东汉时代的特殊地位,所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与历史方面的价值。”[7]通过这些诗文,我们知道汉朝南阳即盛产橘橙、邓州的花洲书院由来已久、内乡的菊花自古闻名;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南阳有哪些自然景观受到文人的青睐,哪些人文景观曾经在南阳这片热土上存在,南阳出生的哪些名人受人爱戴,哪些外地人在南阳做官勤民,哪些文人在南阳游览留下了与南阳相关的传世诗文。另外,这些诗文还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文化价值,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