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革命遗址的空间分布、价值评估与赓续发展

2022-03-07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铜陵遗址革命

崔 磊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一、前言

革命遗址见证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兴党、强党的伟大征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宝库。黄坤明部长多次强调加强革命遗址遗存保护,才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1]。革命遗址迎来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新的历史机遇。

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相关研究始终是学界关注热点。《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理论研究论文,各级党史部门相继开展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编写、出版了大批研究著作。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之际,更是达到新的研究高峰(见图1)。

图1 革命遗址保护主题总体研究趋势分析(2004—2022)

铜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建立了党组织,开展了光荣的革命斗争,众多革命遗址是记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红色文化遗产。文章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梳理铜陵革命遗址的空间分布,确定革命遗址的价值评估指标,并以此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定,提出切实可行的赓续路径,这也是铜陵擦亮“江南解放第一城”红色品牌的应然诉求,是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精神谱系的应有之义,真正做到“存史、资政、育人”。

二、铜陵革命遗址的空间分布

据史志部门统计,“目前铜陵市拥有革命遗址123处,其中枞阳县68处、义安区45处、铜官区9处、郊区3处;其他与党史相关遗址25处,其中枞阳县13处、铜官区8处、郊区3处、义安区1处”[2];代表性革命遗址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铜陵市主要革命遗址一览表

铜陵是新四军在皖江抗战的主战场和根据地,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首选的重要突围地,是渡江战役“江南解放第一城”。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陈可亭、章伯钧、王同荣等一批早期党员和进步人士即开始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何骏启、曾一坚、花良虎领导了湖城涧农民暴动和水村农民暴动,1931年中共铜陵特别支部、1934年中共铜繁无县委在义安区成立。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等部和地方党组织推动铜陵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谭震林、傅秋涛、江渭清等革命前辈先后战斗于此。1949年4月21日成为“江南解放第一城”[3]。

三、铜陵革命遗址的价值评估

革命遗址价值评估有助于传播红色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提高遗址保护的自觉性,达到汲取知识、激励精神和启迪实现的目的[4]。同时有助于将蕴涵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转化为资源禀赋和经济价值,为培育特色产业注入活力。

(一)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铜陵市旅游总体规划》有关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赋分标准,构建革命遗址价值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本系统评估指标分为评价目标、评价准则、评价因子三个档次[5],主要考察遗址的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涵盖历史价值、传承价值、经济价值的10项评价指标,资源影响力涵盖社会情感价值的3项评价指标,附加值涵盖环境保护、环境安全的2项评价指标。总分值为100分,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差异化、分层化计分。

表2 革命遗址价值评估指标

(二)样本特征描述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通过“问卷星”开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3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1.6%。通过数值分析检验,得到Alpha值为0.830、KMO值为0.79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中,男性样本占72.3%,女性样本占27.7%;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30~59(岁)占55.3%,18~29(岁)占31.7%,18岁以下占7.1%,60岁以上占5.9%;职业构成中,公务员占32.2%,教师占29.7%,学生占17.8%,企业人员占15.1%,其他人员占5.2%;文化程度中,大学学历占63.8%,中学及以下学历占26.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9.7%。2022年1-3月间,还分别对市县区史志办、遗址保护人员、旅游者代表共22人进行了访谈,对35处主要革命遗址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

(三)综合价值分析

由表3综合价值计分结果可见,铜陵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最高为8.71分,其次是社会情感价值为8.51分,再次是传承价值为7.76分,经济价值最低为5.72分,附加值环境与安全为1.43分。因此,历史价值、社会情感价值和环境与安全表现优秀,传承价值良好,经济价值较差。

表3 铜陵革命遗址综合价值计分表

历史价值和社会情感价值较高表明大众对遗址的红色教育价值和时代传承价值广泛认可,在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不可替代。环境与安全优秀说明对革命遗址的周边环境保护和安全隐患排除成效较好。传承价值良好说明铜陵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中较好地实现历史场景再现,或运用现代媒介技术,拓宽体验与参观渠道,或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走上“云”端。而经济价值较差,主要由于遗址的红色属性和“非营利”性质与经济开发出现偏差,不宜过多进行旅游开发,另外产权不清,管理困难;散落乡村,缺乏规划;规模较小,产业链带动较差也是影响原因。

四、立足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赓续发展

(一)弘扬民族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铜陵以其“江南解放第一城”的独特殊荣永载共和国史册。“江南解放第一城”的城市名片具有品牌的独特性,可以依托红色资源,建设“江南解放第一城”革命纪念馆,陈列铜陵各时期革命奋斗的遗物,通过视频、图片、音效、多媒体互动展示重现革命历史。同时,可以通过编写剧本、话剧、小说、诗歌等,开展“4·21铜陵解放日”宣传,将其蕴含的精神以具体的形式呈现,促进优秀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科学规划,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进行串联。如大通曾为桂军接受日军投降的地方,可以立碑铭记,与大通澜溪老街、大通日军俱乐部旧址合并;将枞阳县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与铜陵新四军抗战史迹陈列馆、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和“江南解放第一城”革命纪念馆捆绑宣传,打造跨江互联、串连成线的革命遗址旅游线路。

(二)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坚持深度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心灵震撼力。收集王步文、房师亮等革命先烈的遗物、文献,使红色遗迹“活”起来。抓好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组织实施保护修缮,加大整理和研究工作。搭建青少年特色研学旅行设计,将少年中国梦、重走英雄路、奇妙博物馆等主题深度融合。坚持深度发展红色旅游,增强视觉冲击力。以全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空间坐标,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红色旅游新格局[6]。以满足游客体验和需求为导向,推出生态文明好、红色内涵深的“红+绿”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王步文农运讲习所5D体验厅”“铜陵古铜矿采冶5D体验”等参与式、沉浸式体验项目。坚持深度打造协同机制,协调党史、文物、宣传、文化、旅游、民政、建设规划等部门,以党史部门为主,成立市级革命遗址管理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县(区)、镇(乡)、村三级管理体制和联席办公会制度,统筹革命遗址的线路规划、环境整治、产品设计、宣传推广等。

(三)运用现代技术,丰富红色文化体验

坚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赋能红色旅游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我市革命遗址需要利用新的陈列技术和互联网的理念对我市的革命遗址进行更新,融思想性、教育性、参与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互联网数字技术助推红色文化创新传播,创造立体丰富的传输应用场景,搭载丰富的公共服务更能,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便利度和吸引力。应进一步运用全息投影、VR/AR、5G、三维可视化等前沿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穿越时空对话,建设“红色VR云课堂+智慧党建”终端[7],助力遗址展陈数字化升级,让人们“参与”到历史中,感悟革命前辈的精神。

(四)强化价值引领,开发红色衍生产品

坚持用好革命资源,促进红色文创衍生品的创新研发、产品迭代和推广销售。应紧紧围绕“江南解放第一城”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打破“观看展览→化妆拍照→欣赏节目→品尝饭菜”的固定套路,从市场欢迎度、游客接受度等维度综合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注重青少年文化需求,开发“童心向党”红色立体书,实现年轻化发展,突出时代性构思。依托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节的平台效应,将红色旅游与青铜文化、民俗旅游、工业遗产、乡村振兴实现联动式开发,打造独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创IP,打造红色文旅+红色产业相融合的红色文旅综合体,使革命遗址大众化、形象化[8]。

(五)创新宣传载体,提升大众保护意识

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一定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数字云平台等加大宣传力度,对革命遗址的意义和价值积极介绍,使公众更多地了解革命遗址的丰富内涵。革命遗址清单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要在各遗存遗址点设立统一的标牌或志碑,醒目标示名称、时间、历史由来以及管理保护责任单位。革命遗址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学术活动,充分利用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各类专题展览,向观众展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适时打造一批主题鲜明、价值突出、内涵深刻的优秀文艺作品。革命遗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坐标。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革命遗址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9]。文章以期对其他地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传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引起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关注,在评价指标、评分赋值、传播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铜陵遗址革命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