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二十大报告 捃摭千年石文化

2022-03-07王沛byWangPei

宝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和氏璧赏石观赏石

文/王沛 by Wang Pei

在5000 多年人类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赏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以服务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尚书·禹贡》,就有古老石文化的相关记载。《山海经》更有诸多美玉石的记载。如《山海经·东山经》记载,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又有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还有岳山,山下河中多金玉。《山海经·南山经》记载,招摇山、援翼山、青丘山、尧光山等许多山产玉石。还记载,蠃母山西的玉山,是西王母的居住地,此山遍布玉石。《诗经》中也有不少关于玉石的记载和描述。《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琼瑶,即美玉。《诗经·齐风》:“何以赠之以琼瑰玉佩。”琼,玉之美名;瑰,美石之名。《诗经·秦风》:“彼都人士,充耳琇宝。”琇,美石也。另外,20 世纪50 年代发掘的南京市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有31 座墓葬里发现石头随葬品,共出土雨花石76 枚。这说明,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开始赏玩南京六合这种以欣赏画面为主的雨花石。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玉文化,是石文化的发展阶段和形式,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传统文化。早在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打造和磨制石器,不过那时只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后来,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从石头中发现了材质细腻、纯净的这一类,称之为玉,但当时的状况是“玉石不分”。先民们最早的用玉动机,是基于玉石本身美丽无比的材质。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其制成装饰物,佩挂在身上。《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玉具有温润细腻的质感、美丽的色泽和清脆的声音,正因为玉有了区别于石头的这种美,人们才用它来装饰和美化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玉器便彻底与石器分离,进入了一个新的独立的文化领域。再后来,它超脱出原始的美感而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信仰、权力和地位的形象体现。

“和氏璧”作为中国古代最出名的“特殊观赏石”,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有的帝王文化符号记载着中国文明历史文化。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和氏璧”的发现者。楚文王时,和氏璧被确认为“稀世之宝”,遂命名为“和氏璧”。后来落入赵国,秦昭王得知后,提出以15 座城相交换而未果,便有了“完璧归赵”的典故。秦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秦亡,和氏璧落入刘邦之手。东汉时传于诸帝。三国两晋时,被不停地争来夺去。隋唐时,作为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到后唐废帝李从珂“人玉共焚”,和氏璧先后历经了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等10 多个朝代、上百个国君之手,传承了1600 多年,不能不说是一种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记载。

观赏石具有他物所没有的诸多优良品质。就从玉文化以后算起,几千年来,观赏石被上自宫廷君王,下至朝中重臣、文武百官,以致地方官吏和文人墨客所青睐,是由观赏石本身具有的品质所决定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它多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内涵意蕴或者象征意义。比如,石之奇异、坚硬、坚韧、包容、宽厚、宏大、无私、无畏、奉献、庄重、富丽等品格,也是做人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对强者或有德之人做人做事的一种激励或参照。如魏晋以前的园林文化,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颇具规模的私人园林,唐宋时期的文人赏石。无论是园林赏石,还是水盘赏石、清供石等何种形式,追求的多是这种向善向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唐代宰相李德裕、牛僧孺的藏石,宋代玩石大家米元章、苏东坡的藏石,基本都是这种体现。所以说,人们爱石从本质上说是喜欢石头的优秀品质,赏石形式反映出的是尊君、效忠、爱民(为民)、励志、建功、立德、报国等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题名:【雄关古道】 石种:摩尔石

赏石文化内容或观赏石被作家(诗人)、画家作为创作题材,进入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所形成的成果就是赏石文学作品或赏石绘画作品;影响力大、效果好的,就是优秀赏石文学作品或优秀赏石绘画作品。比如,清代作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石清虚》,成功塑造了邢云飞这个爱石成癖的善良形象,他的美石先被豪绅抢走,又被贪官陷害入狱,但石也有灵性,粉身碎骨以报相知,主人公在九泉之下与石相聚,作品的感染力很强。再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散文《钴鉧潭西小丘记》,将作者被贬永州的忿愤与小丘的遭遇巧妙结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语言清新,且富赏石美学思想和艺术美感。又如,清代画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性人物郑板桥的《竹石图》,竹子艰瘦挺拔,节节屹立,直冲云天,每片竹叶都有不同的表情。同时,竹的纤细清飒之美又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

题名:【正己】 石种:灵璧石

从赏石文化的主体分析。一般而言,一种优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靠国家力量来推动,而承载它的文化人亦功不可没。在赏石文化发展昌盛的唐宋时期,其主体主要是朝中大臣、地方绅士和文人。这里附带提一下,在中国古代,文人并非仅指写文章的人,凡在人文方面有创造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具有人文情怀的人,都可以算作文人。其中,赏石文人约占70%,他们是赏石文化的发起者、承载者和最终完成者。在这些文人中,文学家(散文、韵文、赋)、作家、诗人(词人)又占绝大多数,他们既玩石赏石,又撰文写诗填词颂石,和我国现在的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作家(诗人)、剧作家等文艺工作者没有什么差别。不少人很有建树,用现在的话说是“德艺双馨”的文艺家,这支文人赏石队伍也像现在文化文艺人才一样庞大。除上文提到的柳宗元、蒲松龄的文学作品外,白居易的散文《太湖石记》、诗词《双石》,苏东坡的诗词《雪浪石》《仇池石》,赵孟頫的《赋张秋泉真人所藏研山》,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张养浩的词《江城子》,以及王维、刘禹锡、陆放翁等人的赏石文学作品,影响力都很大,是存世的名副其实的优秀传统文化。

上面说了古代,我再说说现当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赏石艺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在,党中央和国家已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我国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之一。我们要深入挖掘赏石文化的发展历史、成长脉络和优秀内涵,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我们必须坚定赏石文化自信,赏石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或缺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内涵。当下,我们必须要让赏石文化遗产活起来,做好其保护及传承各项有益工作,挖掘赏石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随时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部门报告或申报。

猜你喜欢

和氏璧赏石观赏石
完璧归赵
和氏璧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关于开展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申报的通知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中国观赏石协会2017年大事记
赏石拍卖新观察
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