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地方文献的服务策略研究*
2022-03-07陈倩
陈 倩
0 引言
《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指出:文化旅游已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多省市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1]。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文化消费成为国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2]。2019年8月,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2021年8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出席并提到,把握机构改革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浑然一体,让人们更好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4]。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旅游已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文化开发也日益成熟,文化旅游产品也日益丰富。剖析地方文献与文化旅游的关系,加快地方优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旅游的多元化发展,也可以传承、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
1 地方文献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和内在价值依托,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行为中浸透文化内在价值体验的旅游活动[5]。文化旅游依据是否存在文化的附着体,划分为显性文化旅游和隐性文化旅游[6]。显性文化的附着体可以是历史遗迹如故宫、历史活动场所如古村落、历史战争防御公事如长城、历史名人居所如鲁迅故居等。隐性历史文化旅游没有可以依附的文化外壳,通常以故事、传说、风俗、民歌等为主要的传播方式,须深入挖掘才能凸显出其文化旅游的价值。
地方文献依据其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金石文献、书画文献、纸质文献、口碑文献等,主要的存在形式为方志(通志)、地方古籍、族谱等。与群经、诸史皆以皇朝封建者为记录中心不同,地方文献以平民社会为中心,对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和多角度的描述,通过序、志、纪、图、表等多种体裁的表达,将地方杰出文化和信息进行综合性记录,是反映地方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
1.1 地方文献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地方文献中记载着该地区人民的历史物质文化生活,对于地方的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地方文献中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可以转化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很多省份都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历史遗迹,无不展现了革命先烈的梦想和追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其次,地方文献的开发可以补充遗址和遗迹的局限。一方面,用丰富的史料知识为其背书,增强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为文化附着体提供修复和保护的参考资料。以贵州省贵阳市的青岩古镇为例,根据文献记载,镇中原有8座牌坊,现在仅存3座。复原青岩古镇的原貌,须进一步研究地方文献中关于牌坊的记载。最后,地方文献的开发为隐性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能,是实现其地方古文化重构的必经之路。中国历史悠远,许多文化随着王朝更迭已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地方方志、古籍等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为复原古文化提供了可能。如为了还原思州文化,贵州省的地方志办和省档案馆利用馆藏岑巩县的人文风俗、政治文化等珍贵档案结合其他部门的地方文献资料,编写了《中国名镇志——思肠镇志》,对古思州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逐步还原了古思州的历史社会轮廓。古老文化的沉淀,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促使其成为岑巩县旅游发展的软实力。
1.2 文化旅游发展带动地方文献开发
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各类文化旅游,带动了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的开发,指的是将史料按照一定的主题编研、出版或发布,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体现自身的史料价值。首都图书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以专题信息文献服务的方式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和挖掘,为地方旅游项目提供信息服务。该馆专家通过筛选馆藏文献资源,以元代园林特有的建筑形式为主,辅以金石书法、绘画、人物肖像等相结合的开发方案,协助了元大都遗址公园的重建[7]。该遗址公园的重建,促进了该主题下北京元代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如今,红色旅游风靡,促进大批学者对于中国革命历史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地方文献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2.1 地方文献是文化旅游建设的资源组成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8]。景区中直接用于展览和陈列的金石铭刻、谱牒、声像档案、实物等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是旅游景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由此可见地方文献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在各类型旅游产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由红色文献构成的旅游资源。相关部门利用革命时期的文献、手稿、照片、文书、工作日志等,开发建设出红色旅游路线、革命主题遗址公园、红色乡村小镇,既起到了宣传本地旅游资源的作用,又让人在游玩之余接受到了红色革命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2.2 地方文献是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来源
旅游文化产品指得是旅游介入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社会成员)在旅游介入中创造的精神产品,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旅游服务、旅游景观作品、旅游宣传品、旅游路线、科研成果等[9]。为了形成旅游业的多元发展态势,多省份文化与旅游厅都大力鼓励文旅融合,地方文献构成了众多旅游文化产品的文化依托。以地方文献作为思路来源进行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内容丰富,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如《云南映象》、红色旅游路线如赣州—于都—会昌—瑞金—长汀—上杭才溪—上杭—古田会址线、旅游纪念品如享有“活化石”的贝叶经旅游纪念品等都深受游客们喜爱。反之,许多文化旅游公司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地方文化的挖掘和融入,进而造成了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浪费。例如许多旅游小镇项目的开发,因缺乏精准的文化定位,最终导致了项目的破产。只有旅游开发单位依据旅游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的旅游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旅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2.3 地方文献是提高文化旅游吸引的基础动力
吸引游客是发展旅游业的重中之重。针对全国的旅游业同质化严重的现状,深度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文献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是在全国同质旅游产品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举措之一。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若不注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缺乏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必然导致各地开展的旅游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使游客对该地区的旅游文化产品产生“疲惫感”,阻碍地方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乌镇的发展,确立了以100年前的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民间文化特色为自身的文化定位;丽江束河古镇的发展利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彝人古镇的开发融入了高氏相府至德江城的彝族文化。由此可见,加大对地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优秀文化的深度挖掘,打造符合自身旅游发展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推进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地方文献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特别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10]。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1]。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和保障。通过开发地方文献,可以将中国优秀文化之魂以旅游为形式依托,更好的展现在世界各地的游客面前,彰显了中国文化魅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感,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3 公共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助力文化旅游的优势
3.1 庞大的馆藏数量
地方文献内涵丰富,它记录了地方的自然情况如山水、河流,也记录着本土人们的社会人文情况如农耕、婚庆,还记录着地方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地方文献主要保存在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文化部门,其中公共图书馆内保存的数量最为庞大。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例,该馆馆藏地方文献有2800余种,方志340余种,还有种类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12]。此外,各地公共图书馆中藏有大量能够反映该地方特色的文献,如广东省图书馆的岭南文献、新疆图书馆的清代新疆文献、兰州图书馆的敦煌文献、天津图书馆的家谱文献等珍贵文献。这些文献在最大程度上记录了地方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料宝库。这批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地方文化的溯源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丰富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资源,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多项重大项目,其中包括2007年开展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12年开展的《中国记忆项目》和2012年实施的《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在国家图书馆的带领下,各级图书馆积极参与、相互协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2 丰富的编研产品
首先,文字出版物丰富。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根据需要,对地方文献进行析出、核点、整合、著录编辑出版了数量庞大的文字出版物。例如,目录类有《南京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民国时期图书总目·社会科学总论》《沈阳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等;丛编类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报刊资料选编》《民国华侨史料三编》 《北碚月刊(一九三三—一九四九)》 《浙江省政府公报:一九二七—一九四九》《山东省政府公报》等;汇编有《民国时期县政史料汇编》《云南和顺旅缅华侨史料汇编》《民国时期禁烟禁毒资料汇编》《二战日军暴行报刊资料汇编》;书籍有《湖南少数民族文献概论》《稽古振今 传本弘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四十周年纪念》《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清西陵卷》《2019年国家图书馆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等。
其次,音像资源丰富。除了书籍出版物之外,各级图书馆根据各自的地方特色研发了很多音像作品,涉及主题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有《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龙舞(舞草龙)》等;民俗类有《擂茶习俗》《吉林二人转》等;生态环境类有《黑龙江流域的自然与文明》《长白山神韵》等;红色文化的有《新浜山歌》《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等;历史记忆类有《约隆其》《阿寅勒》等。音像产品丰富了地方文献的存在方式,使得地方文献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更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
3.3 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对于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1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公共图书馆结合自身的地方特色,深入挖掘、整合、制作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优秀资源,创建了大量特色数据库。如吉林省图书馆建设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建设了延边抗联专题数据库;陕西省图书馆建设了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资源库;湖南省图书馆建设了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丹东市图书馆先后建成多个反映地方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涉及舞台艺术、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农业信息、红色文化等领域,力求全面展示各地特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促进优秀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为专家和学者的地方文献研究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拓宽了研究内容和范畴,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3.4 专业的科研队伍
公共图书馆具有专业的文献开发团队,依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为目标,进行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每年各级图书馆都积极申请国家社科、省部级课题项目。2000年至2021年10月,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的统计,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申报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8、一般项目132项、青年项目50项、西部项目36项、后期资助项目6项。此外,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专业书籍、专利等研究成果。
3.5 强大的信息服务能力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信息服务中心,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各类信息的监管、整理、重组、剖析,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对旅游地的优秀文化的整合、提炼、优化以及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基石。然而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流量变大,有效信息的占比也在逐步缩小。用户面对来源广泛、参差不齐的信息,增加了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在信息社会,公共图书馆要做好信息供给侧的改革,积极的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务效能,为地方旅游提供真实可靠、优质的文化信息,为旅游产品提供文化支撑,助力旅游产业的发展。
4 公共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助力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4.1 构建文献资源中心,扩大地方文献的收集
4.1.1 建立地方文献保护机制
地方文献的征集、管理和利用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为了促进、保护地方文献资源,各省市先后从不同角度对地方的资源建设、征集、管理等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例如,《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试行)》《厦门市地方文献管理办法》《济宁市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以及山西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专题征集方案》等。地方管理办法的颁布,有利于散存在民间的地方文献征集和馆藏地方文献的管理,更有利于各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1.2 创新地方文献收集方式
地方文献的征集,不但丰富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也保护和抢救了一大批对国家和社会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以创新地方文献的征集方式。首先,利用宣传活动促进地方文献的征集。以各类文化宣传展为契机,展开相关主题的地方文献征集,使得观众在欣赏感受文化的同时,主动捐献相关地方文献。其次,线上+线下联动征集。例如,在“百名摄影师聚焦脱贫攻坚图片巡展” 活动上,首都图书馆举行线上、线下联展的同时,也开展了相关照片征集活动。最后,口述史料的采集。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多达50 余个专题的中国记忆项目,对抗战老战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各领域代表人物等进行了口述史访问,形成了总时长超过 2900 小时,逾 400 小时的口述史料、历史影音资料等文献资源[14]。在国家图书馆的带动下,各省市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城市记忆”和“口述史”的相关项目。
4.2 构建文化研发中心,建立地方文献开发体系
构建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横纵交织的地方文献开发体系,既可以节约地方文献开发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也可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4.2.1 横向构建——开发主体间协作
构建旅游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协作为主,社会组织、民营机构为辅的地方历史文献的开发模式。旅游部门根据具体的旅游产品进行规划,公共图书馆对相关的地方文献进行调研摸底、整合资源、确定地方文献的开发思路和具体方法,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民间机构等提供协助。2020年9月25日,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图书馆将以自身馆藏资源为基础,以深挖园林的历史文化为目标,推动图书馆和北京公园融合发展[15]。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公园管理中心合作的成功经验必将为其他层级图书馆与其他部门开展文旅合作提供借鉴。又如南京图书馆结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与省内旅游景点联手,成为促进文旅融合的一道风景线。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主动同地方相关部门合作,举办文化、艺术、非遗等主题形式的展览、讲座、活动,使得自身的地方文献馆藏资源以及研究成果以新的形式走入社会,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产品。
4.2.2 纵向构建——建立地方文献共享共建平台
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各级公共图书馆相互协作,以各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为对象,以促进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为目标,共同建立特色全文数据库,形成省级范围内图书馆共享共建平台。共享共建模式的确立,将形成自下而上的地方文献共享数据平台,对于构建地方文献的区域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各市,地区图书馆分工协作,发挥了各级图书馆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认识和理解的优势,建立本地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地域范围内的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
4.3 构建科技创新中心,深化文献信息服务
公共图情机构通常处在创新链、创业链的起点,可以与市场主体运营的创客空间、联合办公空间、孵化器、风险基金、产业园区等合作联动,成为创新创意的重要推动力量[16]。公共图书馆在深化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更要体现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地方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传播和利用方式。上海图书馆在2019年9月被命名为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同年12月被命名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着重关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上海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开放数据平台,开展了多届应用开发竞赛,吸引了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师生和数据爱好者参与,并产生了众多优秀的作品。清华大学图书馆的THU-学者库服务团队,以上海图书馆的开放数据平台为基础,以宣传和推广上海红色旅游景点为目的,在收集整理红色旅游景点及相关事件、人物、文献等多元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料关联,形成了一系列的知识图谱,并研发了“丹红印记”微信小程序,使得游客在欣赏在上海风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此外,还有其他不同的主题类型的微信小程序,将地方优秀文化与历史建筑、红色景点等相结合,以AR、游戏闯关等方式,对上海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上海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 “服务+创新应用”的新思路,为地方文旅融合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