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机构的“双增”
2022-03-07李然北京市少年宫
李然 _ 北京市少年宫
“双减”之后,一方面原本由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教育需求的一大部分将转由学校完成;另一方面,对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等公办校外教育机构而言,“双减”政策将倒逼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1.课外兴趣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兴趣学习在学生中存在普遍性。这一方面体现了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养发展迁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参加学校兴趣小组、社团的学生占比为90.2%,参加校外机构兴趣小组4项以上的学生占比达10.9%。学生在兴趣学习的选择上也更趋多元化,这也说明学生的学习正在从重视学科性学习向综合性能力发展方向转变。
“双减”实施后,中小学生又迎来了“双增”。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升艺术素养、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时间。这对于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则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双增”,一是增加校外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二是增加校外兴趣培训课程的丰富性。
2.课外活动需要充足的资源条件来保障
目前,学校课外活动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稀缺,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有限。二是活动体系混乱,课外活动内容单一,不同年级差异不大,未体现出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校外教育机构资源供给单调,仅把校外书画、科技、艺术等兴趣班的课程转到学校内课外活动中,技能性的知识学习痕迹明显,在活动的种类和活动的深度上缺乏开发,形成了学生课外活动的选择性缺失。这在客观上要求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更加丰富且多样的活动课程。
3.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要变革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调控教育行为的先行要素,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要摈弃传统的学科学习模式,要从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资源供给的能力,丰富兴趣小组的培训项目,以多元的活动课程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双减”政策的施行,是教育发展理念的回归、教育生态的重塑和教育治理的创新,更对校外教育从“量”到“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使校外教育事业实现去功利化、回归公益化,去应试化、回归素质化,去焦虑化、回归理性化,让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新时代校外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