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实践研究
2022-03-07吴伟红
吴伟红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给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其中,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难点。笔者对学校心理咨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借鉴系统治疗相关理论,探索出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模式,帮助来访学生获得系统支持,激发自身力量,以消除或缓解其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一、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对所在地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咨询案例数量不足,且咨询效果不佳——大多数来访学生是被动来访者,求助意愿不强;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辅导室只对学生个别咨询,咨询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等。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4种原因。
(一)个案问题复杂
学生出现心理困扰,除了个体自身因素,还受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影响。学生心理问题是高度异质性和个别化的。[1]家庭成员的矛盾冲突、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升学的竞争压力、校园欺凌以及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等因素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心理困扰。
(二)咨询目标差异
针对有心理困扰的来访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咨询目标经常存在差异。如面对一名做作业拖拉、上课捣乱的学生,家长更关注学习问题,任课老师更关注品行问题,学生更关注自尊心。如果心理健康教师以来访学生的需求为目标,那么就会与家长和任课教师的目标不一致。
(三)层级负责散力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防护机制,任课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态。对于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无力解决问题时会向学校申请,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对其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如果辅导效果不佳,心理健康教师就向学校申请,将该生转介给校外咨询部门。这样的合作容易各自用力,不能汇集成强大而持续的助力体系。
(四)咨询设置困扰
按照咨询伦理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对来访学生的信息需要保密。在任课教师或家长向心理健康教师了解来访学生的具体情况时,心理健康教师如果严格按照咨询伦理,不透露任何信息,就无法与教师或家长形成合作;如果透露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健康教师尽管得到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理解,但会失去来访学生的信任,进而影响后续的咨询关系和咨询效果。
二、问题解决: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的尝试
(一)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师要敢于面对现实困难,努力探索,破解困难。笔者和研究团队借鉴系统治疗相关理论,构建了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模式,即以来访学生为中心,灵活遵守咨询伦理,采用匹配的心理咨询技术进行个别咨询,启动来访学生的内在力量。同时,积极主动与来访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形成合作同盟,调动来访学生的外在支持力量,使来访学生的获益最大化。该模式的内涵包括“系统会谈”和“个别咨询”两个部分,二者相互穿插,相辅相成。
1.关于“系统会谈”
“系统会谈”指心理健康教师积极主动与来访学生所处的家庭系统、教师系统、班级同学系统等相关人员进行合作性对话,进行信息交换,全面了解来访学生,理解来访学生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感受,探索可能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案。在系统会谈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
(1)平等性。系统会谈中的参与者没有主次高低之分,没有权威立场,都是对来访学生会产生影响而不能被取代的重要他人。本着尊重、真诚的态度,参加会谈的人员可以平等沟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进而增进相互理解。
(2)开放性。开放式对话不要求达成一致意见或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或合理解释。会谈的目的是彼此倾听,互相启发,从而获得更多关于来访学生的信息,找出新的想法或做法帮助来访学生突破困境。
(3)动态性。系统会谈不是一次性的,对来访学生的工作目标需要多次交流后才能逐渐形成共识。系统会谈的焦点不在于各司其职,而在于合作的协调历程。系统成员通过会谈不断获得来访学生的具体而真实的信息,调整合作目标和合作策略。
(4)灵活性。系统会谈的成员不固定,可以根据来访学生的当下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谈人员,分别与学生所处家庭系统、学校系统中某个或几个重要成员会谈,还可以与家校两个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会谈。
2.关于“个别咨询”
“个别咨询”指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辅导室运用共情同感和助人技术帮助来访学生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了解自己的问题,作出选择,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作出改变。个别咨询一般经历3个阶段。[2]
(1)探索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心理健康教师与来访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告知咨询设置,采用倾听、提问、共情等咨询技术帮助来访学生从混乱的思绪和情感中找出线索。心理健康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来访学生的问题,设定咨询目标,确定咨询方案。
(2)领悟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促进来访学生自己觉察和领悟问题,产生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匹配的咨询技术。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疗法、叙事疗法等;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沙盘、绘画、游戏等表达性艺术疗法。另外,也可以整合各类心理咨询技术,如将认知行为疗法与表达性艺术疗法相结合。
(3)行动阶段。心理健康教师帮助来访学生确定行动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进行行动尝试,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健康教师,会给来访学生布置任务清单,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评估,并进行相应调整,帮助来访学生形成新的适应性行为。
(二)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的操作策略
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与来访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咨询,另一方面与来访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进行真诚的合作会谈。心理健康教师想要取得双方信任并形成系统内外合力,就必须灵活运用操作策略,确保咨询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1.身份定位策略
(1)灵活切换角色。心理健康教师在校内有多重角色,可以根据工作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进行身份切换,在不同情境中发挥着不同的角色功能。比如,与来访学生约定时间在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咨询时,就是心理咨询师身份;在课堂给学生上心理辅导课或其他课程时,就是任课教师身份;在行政办公室处理矛盾纠纷时,就是行政领导身份;在与家长及任课教师会谈时,就是主持人或观察员身份。心理健康教师要学会灵活切换身份,同时要建立好各个角色之间的边界。
(2)灵活遵循中立原则。心理健康教师要灵活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要突破“价值中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面对来访学生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行为时,要用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帮助他们明白情绪和行为问题来自认知观念偏差,引导他们调整不良信念观点,改变不良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咨询设置策略
(1)用好保密原则。个别咨询时,心理健康教师要让来访学生知晓会谈过程中会遵守保密原则,也会有保密例外原则。另外,系统会谈前,要由学生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告知家长或教师,以及如何告知。当信息不明确时,可让学生参与会谈,让家长和教师听听孩子的想法。心理健康教师既要遵守与来访学生的保密原则,又要及时回应来访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对真实信息的需要。
(2)协调咨询时间。学校个别咨询时间可以固定在午间,每次40~50 分钟。系统会谈时间可放在上学前或放学后1 小时。个别咨询与系统会谈的次数没有明确固定,可以在个别咨询前进行1 次系统会谈,全方面了解来访学生的问题及其他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再进行深入的个别咨询。也可以在数次个别咨询后进行1次系统会谈,让系统成员理解来访学生,达成一些共识,形成稳固的支持力量。
3.整合资源策略
(1)优选会谈主持人。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全局进行了解,可以灵活选择会谈对象和会谈主持人。如果来访学生的家长对学校误解,并且不配合,可以邀请学校行政领导主持;如果班主任热情,组织能力强,且家长信任班主任,可以邀请班主任当主持人;如果来访学生的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都不清楚合作内容,可以由心理健康教师主持会谈。
(2)协调合作资源。系统合作并不是要让大家放弃原本在做的工作,助人者可以继续原本擅长的工作,加上系统合作,会使来访者的改变更快、更明显。而且经过协调分工,每位助人者的工作目标会更聚焦,不会彼此重叠或拉扯,从而提升工作效能。[3]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辅导室给予来访学生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探索心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班级中给予学生在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方面的锻炼及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作为系统合作的推动者,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帮助来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
三、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的优势与不足
总体上,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有很多优势:一是整合咨询力量优势,学校心理咨询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合作优势。二是综合技术优势。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融合了多种咨询理念和技术,吸取了多种心理咨询技术的优点。三是操作便利优势,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注重实操,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使用。
当然,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在应用中也存在不足,如咨询流程不够灵活。由于心理健康教师擅长的咨询技术不同以及每个来访学生的生态系统资源不同,在系统合作时可能找不到清晰的目标,不能形成整合力量,反而影响咨询效果。
心理健康教师需要通过聚焦个案,深入行动研究,大胆创新,不断积累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提炼更丰富的操作策略,提升专业胜任力,从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