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管理的思考

2022-03-07王大勇

新农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人才人员培训

王大勇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的关键要素是人才队伍建设,在推动农村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人才队伍的问题也愈加严重。当前如何减少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的单项流动,如何进一步完善所在人才的管理,如何破解当前农村人才瓶颈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石与关键。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当前乡村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农业人力资源,就是通过政策法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培训和教育等各种途径合理地开展人力资源投入工作,将农业人口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农村人力资源优势,为新型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扎实的条件和物质基础,缓解或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现象,转变大众厌农、畏农、离农的思想理念,让高质量农业专业人才愿意来到乡村,共建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城市的向往之地。

1 我国农村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1.1 人才的基本概念

农村人才是指在农业生产方式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具备了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文化、经营理论、产品管理技能和劳动经验知识,并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可以或已经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这类群体包括乡村的村干部队伍、乡镇农民企业带头人、成功转型升级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一般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是某方面比较厉害的致富能手,以及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经济基础、广博人脉、视野开阔同时又具有乡土情怀的乡贤群体。其外展亦包括知识型人员、经验型人员、技能型人员,技能型人员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技能人员等,除此以外,这些乡村人才同时也应具有3个最突出的特点,即农村身份或居住地在乡村,出生在乡村,在农村中生存并掌握了一技之长和专业知识后,愿意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2 我国农村人才的分布情况

农村人才按照区域来划分,大多都分散在较为发达沿海城市或地区;按行业来划分,主要工作在农耕生产的第一线前沿;按技术活动类别划分,一般从事乡村的实用技术活动;按照专业领域划分,以传统农业居多,而新兴产业等则相对较少。所以现代的农业经济人才培养范围定位应当关注于农产品经济而不仅限制在乡村经济,并强调其广泛性、实用性,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当前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了农技推广型、产品开发式、经营管理型人员,而且还包括了农产品经济中具备较强的第二、第三产业中创新能力和致富带动能力的农业生产者及其基层经济社会事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

1.3 我国农村人才的类型

我国农村人才类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栽培养殖业型人员,为传统的农业人员,主要依靠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一技之长,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在当地拥有一定知名度,是社会认可的种植业、养殖技术能人,有的还发展成为拥有较大规模的栽培养殖专业大户或经国家注册的家庭农场主。二是政府管理型人员,主要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及县乡对口帮扶干部,是中国农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直接领导者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与落实者,其工作能力和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着党组织的执政力量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经商创业型人员,即会种田同时也能经商创业,在过去传统农业基础上建立生产基地或将农业产品加工实体,成为农业营销大户、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协会带头人等。四是农业技术推广型人才,经常奔走于农业第一线,担任种植业服务、家畜饲养诊治、新型农具维修、水产饲养培训等农技宣传的主要工作人员。五是营销型人员,擅长捕获第一手的市场经济讯息,经常活动于城市乡中间,具有丰富商业经验与经营头脑,与全国各地贸易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在农业产品与交易市场的销售上问题形成桥梁和纽带,是受广大农户青睐的农业经纪人。六是能工巧匠型人员,经常生活于乡村,以自身的独特技术致富于一方,是富有传统意义与乡土特点的农业能人。七是转移输出型人员,主要流动在都市和农村,通过非农的技术训练,学会了不少技术,以外出打工为业,经过长年向城市输出转移后,有的逐渐融入了都市社会,有的为了完成相应的资本积累而返乡创业。

2 我国农村人才的管理现状

2.1 农村人才的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对人才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本地人员既留不住,外面的人才又难以引进来,即使引进来了也没法为其提供相应的后勤基础保障而留住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得所用。很多时候并非外出学有所成的学子不愿回归本土,而是乡村没法提供一个发展良好环境,回乡发展务农成了村民所不看好的行为,造成了愿意回归乡土的人才惧农、厌农、避农。除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质量高校专业人才外,大部分农村文化教育水平都偏低,总体发展比较老化。农业劳动者教育水平差,农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发展比较不均衡。其次是农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农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都没有系统的培养,而营销、管理类综合性人才更是相对较少,尤其是高校毕业的农业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乡村人才呈现出单向流动的趋势,反哺于农村的新鲜血液极少。

2.2 农村人才的培训不足

我国农村对人员的培训缺乏重视,用人单位重使用、轻培训,不愿意在农业人力资源建设上加大投资来进行培训,认为培训可有可无,导致农民普遍受到文化、年龄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学习意识淡漠,对掌握农业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恐惧心态。一些农业培训机关也只将培训管理工作看成一项应对性的任务,完成任务即可。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培训,也不能突出农业特色,培训也不注重实际效果,学非所用,学用脱节,难以从所学中获得效益,使得一些积极性很强的带头农民也不愿意参加培训新技能,逐渐失去了积极性,极少数的几次培训也是奔着补贴而去。

2.3 人才质量核定标准不足

农村对人员质量的考核关注较少,大多乡村人才教育机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没有必要的业绩评价与考核标准,乡村人才管理部门对专业人才的考核思想认识比较“浅”,不重视,让真正有志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员不得其用,而一些质量缺乏的人员混进来以次充好,致使农村建设阻碍重重,难以达到国家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2.4 农村人才留人机制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留人机制,农村本地青壮年纷纷外出到城市务工,部分致富能人也开始向城镇转移,尤其是当地外出求学的高校毕业生极少回到乡村投身于乡村建设活动,高层次硕博专业人才更是极少愿意。即使部分毕业生来到乡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从事支农、支医、支教等活动,大部分也都将此作为工作跳板和基础,不愿留在当地,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越加不平衡,专业人才短板严重。

2.5 农村人才统计上认识不足

对于劳动人口数量较小,或者生产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的发达国家以及地方的经济产业主管部门,一般选择把劳动者的数量作为评价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而国际上则一般把劳工人数的年龄段划分为15~64岁。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的人口资源规模依然巨大,在全国14.1178亿人中约有5.6亿人为农业身份,可见中国农业人力资源的总数量之巨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且很大,两者之间暂未实现平衡,城市依然是农村人羡慕向往的地方。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管理的思路

3.1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职业教育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面对农村管理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管理部门应当积极与职业院校合作,通过定向培养和专业培养等途径输送管理专业人才。高等教育的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主要是地方政府财力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社会力量对职业技能高等教育的投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发展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发展的产出成果,所以在现阶段它与教育占据了一样重要的地位。通过专业职业技能教育,可以根据农业劳动者进城打工或独立创业的实际需要,为其开展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扩大职业选择渠道。此外,高等教育可以逐渐改变大众的思想观念,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下,可以使人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加深对农业农村的认识和对人才的重视,积极营造好农村人才工作环境,深刻领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3.2 建立农村人才的培训机制

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的大批劳动者整体素质水平不够,因此必须采取把农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农业人才整体素质和智力水平的总体提升。一是做好农业地区的教育。使相当数量农户的基本技能获得提升,并掌握基本的农业劳动力技术,形成了掌握农业各种劳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重视进行职业培训。让每个愿意从事农业的农民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人人都是能手。各个地区政府还需要将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作为依据,积极与高校联动,为当地培养培训更多专业人才。

3.3 完善农村人才考核机制

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针对不同的产业、领域和岗位对农业劳动者的要求,坚持把农业人才发展融入整体规划当中,制定适应本区域需要的农业人才发展计划,同时,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农业人才资源库和有效数据库。通过运用实地调查、群众建议和组织考评等方式,对农业劳动者实施了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最终为全国农业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与使用提供了可靠基础。

3.4 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

影响农村人才机制的各种因素较为复杂,执行起来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可以通过健全合理的薪酬机制加以解决。一是保证公平和严格考核机制,并匹配适当的待遇机制,在农村大中专毕业生中大规模地以公平考核办法招聘村干部。二是通过确定专业技术职称。通过确定农村人员的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够在经济建设中起到更多的作用。

3.5 完善城乡之间的人才交流渠道

完善城乡之间的人才交流渠道,以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这是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要。通过完善统一规则且灵活的人才市场体系,为劳动者创造高质量快捷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系统建设,积极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业务领域,健全业务功能,促进市场的规模化运营,为农村人才流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条件。另外要大力推动农村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让信息透明化、公开化。

猜你喜欢

人才人员培训
人才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