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州古典园林中置石的造景手法

2022-03-07尹曼菲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造园山石造景

文/尹曼菲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孙佳琪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助 教(通讯作者)

1 历史概况

1.1 苏州古典园林概述

苏州,古称平江,是江南最重要城市之一,位于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地段,地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平原地区物产丰富,且城内遍布自然水体,土壤肥沃,为建立山水园林打造了优厚的自然条件[1]。而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其繁荣之势,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人们衣食的满足,从而向往更高的精神追求,大量文人墨客聚集此地,因许多优秀的文人也是优秀的造园家,他们建造园林,将山林搬于闹市,寄情山石花鸟,悠然自得。“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乐”便是对苏州园林最完美的诠释[2]。

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随后逐步发展,在明清时期苏州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苏州古典园林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造园史中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及价值,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1.2 苏州古典园林置石

所谓置石,源于早期古人对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石块美的欣赏,因而将其搬入生活,置于园林,也就是以自然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仅单个或数个山石就可形成观赏景观,且造景手法丰富多样,所以古典园林中常通过这种简单的形式,来体现深远的意境。而苏州本地便产湖石,太湖石更盛[3],正如《园冶》中所言:石无山价,费只人工,跋蹑搜巅,崎岖究路,考虑其搬运路费故不宜长途搬运,而本地的太湖石直接的投掷方式受到文人及造园家的推崇,因而置石艺术更是大量出现于苏州古典园林之中。

2 置石在园林中的造景应用

2.1 置石的布置与应用——点放层堆,妙极自然

置石在园林中的主要作用是以观赏为主,但在有的情况下也会结合一些其他的功能作用,以单体形式又或以组合设计出现于园中,而置石的手法有特置、对置、散置、与建筑结合、与水体的组合、与植物的造景等等。而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布局的每块石头都讲究有藏有漏、藏中有漏、漏中有藏、虚虚实实、相应相掩,以山水画的意境表达着对美的探求[2]。

2.1.1 特置

也叫孤置,是选择观赏价值极高的石块单独布置的方式,可放置于园林入口形成障景或对景,还可置于墙前、廊下、亭间或水边作为局部空间的构图中心,形成视线中心[3]。苏州留园便以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等特置湖石为园林名片,闻名遐迩。其中,冠云峰是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因其高居群峰之冠,故名曰“冠云”。冠云峰所表现出的“透、漏、瘦、皱、丑”也被作为置石及石山在园林应用中的审美标准。

2.1.2 对置

指沿着某一方向在其两侧布置石块,如中国传统对称思想下的延展,其形态特征或大小不可完全相同,但又讲究相互对应、共同构图、均衡协调即同框景观的动态平衡。这种手法在园林现存的置石作品中,多出现在建筑的入口两侧、园桥、蹬道或假山台阶两侧。相较特置石块,其体量更弱,讲究结构上的和谐。在沧浪亭的假山上又或拙政园的入口都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入口的对置石犹如迎宾之用且有引导路线之感,但假山上的对置则是深化景观作用,通过这种巧妙的布置,不仅有陪衬环境的作用,也丰富了景色[3]。

2.1.3 散置

又称散点。有“攒三聚五,散漫理之,有常理而无定势”的布置方式,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方式,有常规的散置要求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依,追求随意自然。布置需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相适应,讲究有聚有散,有动有静,有断有序,主次分明[4]。像耦园中在建筑物边散置的石块,看似随意,却又配以植物,使之成为院内小景空间的一个亮点。同样,狮子林中散置布置的山石,同样与植物相搭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使得园子更显得生机、灵动。

2.1.4 与建筑的结合

建筑多选用非自然材质构成的构筑物,因而会有别于自然的突兀感,基于园林本身即是对自然环境的搬迁及营造,置石、植物与建筑的结合皆可削弱其本身的人工气息,使得建筑与周遭环境自然融合[3]。通过置石的合理应用使园林中规整有序的建筑与随性自由的自然相结合,这种动静的结合,也使得人与自然相联系起来。所以,在耦园及网师园等大多园林中都有这种建筑物与岩石的结合,使得建筑有坐落于自然环境之感。

2.1.5 与水体的组合

山石与水体的组合在园林中起到很大的实用作用,可以形成山石驳岸景观又或是石汀步及石桥,不仅用于景色的连接,还是道路的一种处理手法。山石驳岸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因雨水冲刷而导致的土质坍塌,且使水陆之间通过其自然过渡,消除生硬之感[4]。在拙政园园中的滨水处多次采用山石驳岸,同时驳岸与石桥相接,同样选用石材,过渡自然而给人幽静深远之感。

2.1.6 与植物的造景

苏州园林中常见以山石围成种植的花坛,称为山石花台。通过布置石台可以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还可得到合宜的观赏高度,而结合庭园空间的布置又能使花木、山石显出相得益彰的诗情画意。山石花台在边缘设计中讲究变化,围合讲究大小不一,意在通过静态变化,达到丰富的景观效果,是园林中一种常见的造景手法。

文震亨《长物志·水石》中记载,“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置石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有着多样化的功能作用,除了以上所述既有承载全园景观要素的载体功能,又有要素自身的观赏功能或与建筑、植物、水体组合而实现的造景功能之外,还有与空间营造分隔的作用,所以其功能作用是园林要素中不可或缺的。

图1 狮子林中的特置及对置石(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狮子林及耦园的散置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2.2 置石艺术所营造的空间——片石有致,收放自如

2.2.1 园林的空间感

“园林”两个字拆开来即为“园”与“林”,表明了园林之间的空间层次极具系统性、层次感及进深感,各个空间之间都是相互贯连、主次视点交相辉映却又稍显独立的有机整体。空间的营造可以有效地将静观的景物与动观的视点相串联,从而形成多空间、多视点、连续性变化的空间序列[5]。

例如在苏州留园中的整体空间布局,看起来是松散随意的,但实际上是采用不同路线形成“子序列”,入口处是贯连型序列形式,中央区域则是环形,东部又包含两到三种形式[5]。同时,通过设置不同的入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游览顺序,使得通过不同路线就能得到不同的观赏效果,也使苏州古典园林更具包容性及不确定性。

2.2.2 置石所营造的空间

置石艺术除了可以作为景观点缀空间之外,还可以起到分隔营造空间及引导视线的作用。在园林中置石可用以处理空旷、单调空间,用作丰富与划分空间,此外建筑和墙体虽有同等作用,但效果却大相径庭,置石所传达出的自然和谐是它们无法实现的[6]。此外,置石也被置于界线,用以营造形成园林空间或承接作用,置石可将空间得以穿插或联系,不仅可以美化整体环境空间,还能起到导向或扩充空间的作用,而且,通过对不同石材的纹理及色彩的使用不仅能加强空间的纵深层次感还能给环境以点缀的作用。

但是,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更为常见的还是置石对空间的划分与分隔。例如,拙政园与留园皆通过山石将园内的空间进行划分,一分为二,使园内空间发生变化,层次过渡,给人以不同游览体验[7]。又如山石堆叠而成的磴步可用以林间、建筑间、草坪上又或地形起伏的坡路上,不仅可以作为导向直接指引方向,还可曲折空间变化,是有别于现代铺装材料与自然连接的有效方式。磴步可作为陆地上划分连接空间的工具,而在园林水景中,汀步与石桥则成为了水面的分割工具,不仅使水面发生大小形态的改变,而且有效连接河道两岸,使人们可以自由穿插,增强亲水体验,与水亲近,与自然亲近。

2.2.3 置石所营造的意境

中国园林中美的表达和高度成就并非取决于园内雕栏玉砌的亭台楼阁,也不是取决于巧夺天工的奇石古树或一池春水,而是取决于整体空间所营造出的意境想象,这才是使人心向往之流连忘返的关键[8]。而意境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是通过园林中具体的景物进行暗示和象征的表达,以此引起观园者的联想,情感交织,产生虚无缥缈的眼外之景,感受到景观之外的意识,实现园林的美学价值,产生意境美。

图3 耦园及网师园的抱角和镶隅置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置石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起到了遮挡视线的作用,我们先人历来多讲究意境之美,讲究曲折自然,不似西方园林规整畅快,直抒胸臆。因此,在园林中的体现便是“曲径通幽,山重水复”之感,园内景色为求含蓄幽深,每每在入口或变换景观之前进行遮挡隔离,使其不能一览无余,留以猜想与期待,达到景深而不露的效果。苏州园林中拙政园入口的处理中就采用置石,在进入腰门后,视线便被置石阻隔,配以草木,怪石嶙峋,意境深远[7]。

所以置石艺术既是一种艺术创作,又是一样工程技术。通过模仿自然石头的形态或堆叠规律,从中进行提炼转变,从而在园林中达到既可“远观取其势”,也可“近观取其质”[8]。此外,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并不只是通过搬运自然而完成,其中也加入了造园者的情感,这是从自然形态中“景”的提取到创造出园林艺术,最终才可营造出相异的园林意境。

2.3 置石艺术所传达的情感——问石求意,寸石生情

石头源于自然,本无灵性,无情感,但当造园者经过精心选择安排后,便被赋予了造园者本身的主观臆想及情感,于是其带有了灵性。人们可以通过置石表情达意,通过置石传达对艺术的领悟,通过置石明白某些哲理,甚至通过石头表达某种夙愿。在扬州个园中便有一处专门以山石为景的景观,有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观感知,起到传情效果。

不同的置石会有不同的情感,所以需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观赏。在安排景石时,讲究有聚有散、有前有后,切忌一字排开,不可存在等边三角,更不能四边或平均分布,其实追其根源还是因为源于自然,追寻自然。看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各式置石,驻足于园景之中,它们与周边环境总是那么和谐和睦,与身旁建筑或墙体是那么相得益彰,与花草植物又是那么相濡以沫,与流水更是那么难舍难分。现在看园中置石,当时的造园家所传达的情感我们已无从考究,但于现在而言,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体现,思维的沉淀、艺术的感知、诗的结晶和画的立体[9]。

园中置石都体现着造园者如何的心境已是无法准确解读,但我们能于现存的有关山石的诗歌或山石画中来解读古人的情感,正如清代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笋,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又或《石灰吟》中形容石头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可见,石头在传统文化中更多象征着稳固厚重、坚贞、毫不动摇,多形容一个人的品格优秀,坚贞不屈。出于对山石形态美的喜爱,关于奇石的画作也是不胜枚举,更有石志石谱并发展出了赏石理论,所以,我们明白传颂至今的诗歌或流传至今的画卷早已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情,而是深沉的情感的表达与寄托,饱含着诗人的审美情感和理性思辨,也是他们自身价值及人格追求的传达[10]。

3 置石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及传承

在我看来,“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这句出自于苏轼《咏石》中的诗句,便是对置石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作用的直接概述。置石作为园林工程的重要造园要素之一,在苏州园林的传承与发展中,以多样的形式不同的姿态始终屹立于园林建设中,以高超的写意山水的艺术手法,展现的是东方文明的造林艺术典范。而其材质坚固、不易风化破坏的独有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古典园林的重要线索,现代园林与置石技艺发展有着“一荣俱荣”的同步性,置石与园林同在,屹立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感知时光流转,岁月变迁。

置石作为我们崇尚自然的一种精神象征,通过设计者独到的设计堆叠放置,构筑了象征自然风光的景观意境,结合景观设计的功能需要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蕴含着无穷奥妙的自然之道,包含着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理解及向往。也正因为园林山石参与了个人理想化空间的构建,可以被看作从“实际自然”到达“理想自然”的一种媒介,传达的是造园家自身的内心向往与审美理想[11]。

在城市化全面发展的今天,接近自然、亲近自然早已成为了城市万千人民的渴望,因而置石文化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因素,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苏州古典园林的置石艺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的发展,其本身固有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使其成为当代城市社会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方式。但传统的山石造型已无法满足现代创作的需要,正如《园冶》中言:“古式何裁,时宜得致。”所以,只有在保护学习古典园林山石文化基础上,结合现代美学观念,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使置石艺术与时俱进,进而满足现代化山石艺术体系发展完善的必然需求。

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举例,简要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中置石的造景手法,通过对置石景观的利用,创造美的景观小品,又或通过置石艺术作为屏障隔挡,营造空间,传达情感。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置石艺术似停滞于古典园林之中,但置石文化流传至今,早已成为了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需要我们的思考与创新,以使其重焕生机,而且,只要结合新形势,运用新科技,相信置石艺术的未来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造园山石造景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雷运华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叠山经典 雅韵流芳 艮岳与中国园林中的叠山造景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