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在
——工业遗存保护与再生的转型策略研究
2022-03-07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齐 辉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安徽新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工程师
李 早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教 授 博 士(通讯作者)
引言
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同时间节点留下丰富工业遗迹,反映特定时段的生产场景,通过对工业遗存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文献整理,对遗存实物遗迹和改造案例比对论证研究,在改造利用过程中追述工业历史场景中的原真状态。分析工业遗存改造利用的历史成因、再利用价值、转型利用、再生空间和场所记忆,并逐级按照递进方式展开论述,寻找出工业遗存保护与再生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 工业遗存历史成因与再利用价值
工业历史空间延续与城市发展矛盾越加明显,老城区遗留大量废弃工业用地和遗存建筑,面临拆迁危机,但从城市发展角度,不同时期工业生产遗迹保留是必要的,这些遗迹组成将述写完整的城市发展历史。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发展矛盾直接影响工业遗存生存现状,从土地外延扩张型转为内延收缩型,更新的过程中也必然面临如下五大现状问题。城市老城区建设负荷越来越大,交通条件、生活环境和配套服务资源越来越紧张;老城与新城之间土地极差越来越大;现状建设密度大,地块开发建设多为零星地块,难以成片组织统一规划设计;传统城市规划理论采用用地功能切块式组团,城市交通多为机动车出行方式,人性化尺度缺失。老工业空间和功能在转型中也将带来变化,伴随着经济技术发展和产业提升,原来工业生产流线逐渐停产,企业面临关停和迁出原来场址,这样为城市中心留下大量工业场址和工业建筑。迎合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功能配套需要,原先工业用地的功能属性也将面临新的功能置换来满足现状城市功能需求(图1),老城区工业用地现状是反映工业历史空间成因的必然过程。
图1 老城区工业用地现状指向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历史工业建筑本身是作为实体空间存在,对于空间进行再利用具有一定价值体现,价值构成也是将历史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的前提条件。不同的历史工业建筑在再利用过程中也体现不同的价值构成,包括有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五类价值。
具体价值体现在需求下带动不同产业发展以及不同产业类型体现工业遗存再利用价值,工业历史建筑改造是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必然,产业业态升级对空间功能置换带来极大影响。
2 历史文化路线下的转型利用
从历史文化路线下研究工业发展,比较工业遗存改造利用案例具有一定意义,整理国内典型的20 个工业遗存改造利用案例,梳理工业衰败历史背景、改造方式和改造功能,能较科学地了解工业遗存改造的整体框架,具体改造情况如表1。
表1 国内典型工业遗存改造利用背景情况(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1 工业遗存历史与改造背景
通过研究工业历史发展脉络,存有大量20 世纪初期工业遗存,反映这时期工业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传统工业衰退,大量厂区面临关停,必然促进工业遗存改造利用的可能。老的工业厂房风貌和环境对城市具有一定影响,城区中封闭的工业厂区将面向城市开放,边缘地区乡村工业将有待振兴。废弃工业地块需要激活,以便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更新利用过程中背景情况亦有不同。在北京首钢遗址公园项目中,面对北京城市发展和环境整治,大量城市重型工业停产外迁,遗留工业用地需要二次激活;上海杨浦滨江南段水公共空间打造是城市“退二进三”,打造黄浦江两岸45km 开放共享生活岸线的目标;西安大华1935(西安大华纱厂)的改造利用,结合西安老城周边整体情况,保留原有厂房历史空间,设计完成后具有一定的示范影响力;祝甸村霍夫曼窑文化中心是乡村振兴目标下,激活乡村活力,留住乡愁而改造利用的老窑厂;同时还有如深圳明德学院关于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尝试,将历史脏乱环境改造成新的绿色共享空间等代表案例。
2.2 工业遗存转型改造方式
我国工业遗存强调利用为先,采用整体保留和局部保留两种方式,对于历史遗存价值不高或者破坏严重的,采用局部保留的方式,如定福庄北京齿轮厂改造、上海老码头、上海杨浦滨江“绿之丘”和重庆鹅岭二厂文创公园等。不管是采用整体保留还是局部保留,目的是保护遗址的原真状态,反映当时生产背景下的实物原貌,在新时代功能需求下改造利用,这种方式相对有利于节约资源配置,影响工业遗存改造利用的整体思路。
2.3 工业遗存建筑再生功能
工业遗存改造功能是在充分对历史信息保留和建筑空间利用的基础上,将原初建筑功能空间更好地适用于新功能空间条件。工业遗存遗留实物中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两大类,从空间上也可分为高大空间和异形空间,高大空间相对可利用部分较多,异形空间利用效率较低,不同的空间形式采用不同利用方式。在整体功能利用上,以文化创意类功能较多,是基于工业建筑生产性空间基础和形式特点。如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展示区博物馆、美术馆改造利用作为博物馆、展览馆使用,这种类型功能与工业高大空间相适应有关;对于异形空间或者构筑物,多数以遗址博物馆及工业展品为主,如北京首钢遗址公园中高炉、罐体、管道等构筑物,自身作为大型实物展品外,内部空间也进行了充分改造并加以利用。
3 生产工艺及空间形态下的再生空间
围绕工业生产的流线是研究重点,工业空间形态需剖析生产过程和工艺情况,建筑内外空间形式将通过流线组织。具体空间特征将分为外部环境、内部空间、交通组织和结构形式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不同空间形态与生产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
3.1 生产流线影响下的外部空间组织
工业建筑外部空间是由生产厂房和辅助建筑的界面所组成立体空间,外部空间环境包括交通空间、储存场地和外部景观环境,夹杂生产构筑物置入其中。当旧工业建筑赋予新的功能类型后,外部空间的流线必然成新功能空间的“血脉”,外部场地成为空间活力的激发点。外部空间改造利用形式基于场地情况分为以下几点:(1)当工业场地建筑组合形式多样时,组群关系相对复杂,建筑之间围合成多种形式空间,空间之间的流线形式相对多样;(2)当围合建筑空间形式相对较小时,节点空间改造为活动广场,在有限的空间节点中聚有人气;(3)当工业场地空间处于线性空间时,面状空间难以形成,也自然形成流线性形式,成为引导人流的主要部分;(4)在独栋工业建筑或场地受限情况下,外部空间采用场地绿化和立体空间形式,形成丰富的立体空间层次,给予良好空间感受。不管是何种空间形式,改造后空间都将依托历史遗留空间,进行不同类型变化组合,形成丰富多层次空间效果。
3.2 生产功能需求的内部空间组织
工业建筑内部空间以生产需求为主而空间较高大,有丰富的空间利用可能,划分不同层次的空间形态。建筑改造也可根据功能特点和生产空间相结合,室内与室外之间相互呼应,效果非常显著。依托生产需要的构造空间,空间内部形状变化丰富,改造成多种空间利用,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如图2 中北京首钢遗址公园(西十冬奥广场)项目中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空间交织,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互动,形成多种视觉层次和行为互动的空间形式。在工业建筑的屋顶形式也变化多样,在改造利用的空间内部不同的屋顶形式内部空间也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如图3中西安大华1935 内部屋顶锯齿形状,内部空间完全保留原有形式,空间形态与结构形式完美融合。
图2 北京首钢遗址公园(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西安大华1935 内部屋顶(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6])
3.3 不同使用功能情况下的交通组织
建筑的交通组织分为外部交通组织和内部交通组织,外部交通对应于外部环境,是围绕生产工艺要求和功能分区而形成的线性空间,置入新功能后需要打破原功能流线组织。在定福庄北京齿轮厂改造项目中,将不同商业业态和主力店面进行串联,从而引导人流,最大化将商业店铺展示在外;对于内部空间的组织是相对于建筑单体而考虑,内部空间的划分是将空间的形式和功能需求作为限制要素,同时考虑功能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常规的内部功能流线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包含形式三种,当建筑内部空间的元素都处于同一种形式空间时,流线的组织基本采用串联形式;当内部空间复杂或多种功能相互组合,将会采用并联或包含多种形式。
3.4 传统工业建筑空间的结构体系特征
传统工业建筑基本的结构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工艺情况,建筑材料使用砖、混凝土和钢材,内部空间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形成特殊空间形式,一般情况下屋顶形式与维护结构分开,常用屋架形式采用钢结构桁架或木构桁架,但也有屋顶与围护结构形成整体,如图4 中合柴1972 生产车间所示,在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也基本都保留原始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新功能的需求进行加固设计。
图4 合柴1972 生产车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 精神价值与记述下的场所精神
工业遗迹精神价值记述体现在场所精神,通过研究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历史元素构件、文化创意表达、材料感知和文字记述四种形式之中,其中直观表现场所感知是历史构件,它们留下了的历史片段,记述了工业生产过程的痕迹。在工业遗存改造利用中对历史构件保留是作为第一要素体现,还要对历史工业生产相关的元素进行整体保留,如北京首钢遗址公园将高铁生产有关的高炉和储煤建筑等核心生产空间整体保留并加以利用。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切入点、融合多元要素、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但在建筑学内的文化创意是通过建筑师的创意性设计、材料运用或构图,体现文化精神层面。在具体设计方面北京798 和上海杨浦滨江南段水公共空间都是通过艺术装置设计,并利用工业场地内部原始构件,进行组合创意设计,从而在废弃构件再利用的同时体现文化精神回应。
材料是人们对建筑最为直观的感受,工业遗存改造中多数采用的是钢材、混凝土、砖、铝板、玻璃等,每种材料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材料,可以是一种到两种使用,亦可按多种组合使用。同时在钢铁工业遗存中钢材的利用比例明显偏高,而在传统普通工业中砖和混凝土的使用就会比例较高,这些都是基于原有的生产需要,在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也都是延续原来的材料特点。
情感要素更多是对于历史空间的文字记录形式,通过数字化再现表现,是一种非物质的空间打造,或者通过历史建筑的空间关系来体现一种抽象的元素;常用做法是直接的文字表现形式,如西安大华1935(西安大华纱厂)是直接将代表历史和主体的文字刻录在墙面和地面上,直接表现人文历史记述环境。
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工业遗存保护与再生,需要对历史路线、生产工业和精神记述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历史发展、价值评估、保护方法、改造理念、改造策略等思路。通过历史纵向线路和新时代发展横向需求,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结合工业生产空间特点,重视人文历史情怀,尊重场所环境条件,才能更全面地寻找转型机制,并对工业遗存改造案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