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县域村庄分级分类与规划引导研究
——以《清涧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2022-03-07张军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张军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副主任
刘 梦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助理工程师 硕 士
张 薇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博 士(通讯作者)
引言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1]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需要发挥好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需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进入城乡发展新阶段,一方面城市地区陆续开展以更新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空间布局优化、老城改造提升等措施;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仍面临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等突出问题。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应立足生态视角,从整体出发,统筹协调村庄发展方向、落实上位规划指标、指导村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村庄发展新路径已迫在眉睫。
清涧县是典型的北方川道城市,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是沿黄城镇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城市。县城处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东部峁梁状丘陵地貌区,是区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积达45.17 万平方千米,占县域总面积的71%,是生态脆弱地区的典型代表。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清涧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进而导致贫困人口众多、乡村振兴任务重等民生问题。本文选取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清涧县域内的村庄为研究对象,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为思路,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县域村庄分级分类的方法与路径,为村庄未来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实践经验。
1 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县域村庄分级分类方面,国内外都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立足点有所差异。国外学者主要以减少城市人口密度、疏散城市人口为目标,从区域层面寻找村庄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模式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2]。英国学者罗伯特将影响村庄选址的区位条件进行系统划分[3];根据村庄的等级化分布特征,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4]。国内学者则立足于促进村庄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着重分析影响村庄发展的因素。在区域整体层面的村庄分级分类研究中,通常将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作为分级分类的依据,但因关注点不同,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分类结果。依据产业升级情况,侯静珠将村庄分为农业加工型村庄、农业生产型村庄、农业市场型村庄三类[5];按照农村人居环境体系,彭震伟将村庄分为并入城镇村庄、城镇周边村庄、集聚发展村庄、控制发展村庄和撤并村庄五类[6];罗怡通过构建村庄发展潜力评估指标,选取用地适宜性水平、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便捷性、设施承载水平、地质灾害影响、各类资源要素、产业规模及空间扩展水平为主的八个方面,系统地量化自然村建设发展的潜力,支撑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的分类[4]。
总体来看,县域村庄分级分类的相关研究已较为丰富,在指标体系构建、级别类型划分上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但是,对于生态文明视角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县域村庄分级分类的研究相对较少,缺少相关的理论成果。
2 清涧县县域村庄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
2.1 村庄分布特征
清涧县辖9 镇、1 个街道办事处、5 个便民服务中心[7]、330 个村民委员会以及6 个社区居委会(图1),村庄分布密度是0.18 个/平方千米。县域大多数村庄分布向河川、主干道等沿线聚集,呈带状或点状布局,与山、水有机结合,形成“逐谷嵌坡”的村落格局。
图1(a) 各镇行政村数量
图1(b) 行政村面积分级和分布点示意图
2.2 村庄居民点用地特征
根据清涧县三调数据统计,县域村庄宅基地总规模为1715.30 公顷,村庄人居宅基地为86.62 平方米,户均宅基地面积为276.03 平方米。全县宅基地分布较为分散、均匀,县域中西部宅基地依托主要道路呈线状分布,而在东部(特别是高杰镇、解家沟镇),宅基地分布呈现点状(图2)。
图2 各镇村庄密度与交通条件分析图
2.3 村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本底脆弱:清涧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绝大部分是峁梁沟壑,土地沙化脆弱性严重。其中土地沙化一般脆弱区、脆弱区分别占县域总面积的21.14% 和78.82%。
(2)人口流失严重:乡村人口整体呈现净迁出趋势,并向特色镇、县城区聚居。宽州镇、折家坪镇等靠近县城区的村庄人口迁入相对其他村庄较少,石咀驿镇、下廿里铺镇远离城区的村庄迁出人口较多。
(3)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宅基地与底线冲突,人均宅基地面积相差悬殊。清涧县农村宅基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冲突图斑面积为37.42 公顷、22.43 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无定河流域的省级地质自然公园和各类水源保护区内。清涧县大部分乡镇人均宅基地在80~100 平方米/ 人,但高杰村镇人均仅为56.23 平方米/ 人,玉家河镇人均为232.73 平方米/ 人,人均宅基地分布不均,土地利用方式相差悬殊(图3)。
图3 人均宅基地面积
3 县域村庄分级分类
3.1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划分县域村庄发展片区
以行政村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三区边界线为基准,秉承先分散后集中的原则对划定结果进行归并,从而形成集中成片的空间分区。结合空间分区,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策略,进而转化为政策体系和政策指引,引导分区内不同类型村庄差异化发展。
3.1.1 一级乡村空间划分
依据乡村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空间开发边界的临近关系,划分为共建发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和乡村协同发展区(图4)。(1)城乡共建发展区。临近城镇空间发展边界,能受益于城镇产业发展带动,享受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乡村地区。(2)生态保护发展区。临近生态红线范围,或者是范围内有较密的生态红线,生态保护要求较高,禁止、限制各种建设的区域。(3)乡村协同发展区。城乡共建区和生态保护区以外的乡村地区,具有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特色突出的农业产品。
图4 乡村空间一级分区
3.1.2 二级乡村空间划分
按照城乡共建发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乡村协同发展区进一步细分村庄,以空间区位、资源禀赋为依据,结合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地区乡村文化类型、确定细分空间类型(图5)。(1)城乡共建发展区包括城镇集聚发展区、城郊融合发展区。城镇集聚发展区是指居民点在县城开发边界附近,能够受到县城经济辐射作用的乡村空间。城郊融合发展区指行政村边界与城镇集镇发展区接壤,在集镇开发边界附近的乡村空间。(2)生态保护发展区包括生态敏感区、生态禁建区。生态敏感区指生态保护任务重,生态红线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发展以保护生态为主。生态禁建区指国家级公园、省级公园等核心生态保护红线所在的乡村区域。(3)乡村协同发展区包括美丽宜居聚集区、特色农业聚集区。美丽宜居聚集区指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较为优越,乡村环境适宜居住的乡村聚落区。特色农业聚集区指区域内具有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能够支撑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区域。
图5 乡村空间二级分类
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划分村庄类别
3.2.1 定性分析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管控要求,首先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内分布的村庄,原则上应限制与保护自然资源无关的生产、生活活动,且应限制建设用地的增加,村庄应逐渐退出,恢复生态功能[8];其次,对于历史文化价值和产业特色突出的村庄,应重点关注其发展与保护要求。本文结合清涧县村庄的实际情况,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年)》《榆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清涧县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建设规划》,将清涧县域村庄划分为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撤并搬迁类四种。根据榆林市村庄分类标准,结合“三线”和现状一张图,初步将清涧县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119 个,城郊融合类120 个,特色保护类50 个,撤并搬迁类41 个。
3.2.2 定量分析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村庄现状特征和定性分析,对不同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经过筛选,构建了由生态环境、区位交通、村庄规模、经济状况、公服设施、基础设施组成的6 个准则层,共计20 小项的评价指标体系[8]。
(2)发展潜力评价模型
村庄发展进程影响因素有很多,是一种多源因素影响下的多目标决策行为,采用层次分析法将目标对象进行层次分解,统一和规范各个影响因素的属性、度量标准及定性与定量标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模型,指导乡村发展决策的内容和过程。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得分,采用每一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分值与该指标权重相乘累计求和的方式得到,所采用的数学公式为:
式中:Z为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得分,P i 为指标的分值,Q i 为指标的权重[8]。
以基础评价因子构建基准模型,得到各评价因子体系强度分区综合评价;以校正因子构建校正模型,辅助村庄潜力发展方向;运用GIS 综合空间叠加分析,对村庄未来发展方向和分类进行科学引导和布局。在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村庄的优先保护,将清涧县村庄分为四类:集聚提升类128 个,城郊融合类96 个,特色保护类68 个,撤并搬迁类38 个。
3.2.3 村庄类型划定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结合,根据城镇开发边界、地质灾害区等评价因子模型修正,并考虑各镇及村庄发展意见反馈,最终将清涧县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129 个,城郊融合类101 个,特色保护类68 个,撤并搬迁类32 个(表1)。
表1 各镇村庄分类一览表
3.3 “因地制宜”引导村庄发展
3.3.1 集聚提升类
集聚提升类村庄是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大部分仍存在的一般村庄,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注重产业复兴,着力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引导人口回流,吸引返乡创业人群和外地游客,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复兴。
3.3.2 城郊融合类
城郊融合类村庄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应逐步向城市社区转型,并促进产业由传统种植业向服务业、制造业转型。通过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实施城郊多功能综合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优化不同产业的空间比例关系。
3.3.3 特色保护类
特色保护类村庄,注重保护村庄自然生态、空间肌理、建筑风貌等特色,禁止开发与生态保护无关的经营性建设活动,培育生态经济,提升现有设施规模和服务档次。尤其是分布在沿黄公路附近的特色村庄,要融入沿黄生态保护和修复计划中,严格保护耕地,治理水土流失,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农田景观融入自然生态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3.4 撤并搬迁类
撤并搬迁类村庄应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与村庄搬迁安置,引导人口向外转移。强化技术培训与就业指导,提升人口就业与发展能力;出台分阶段、透明的搬迁安置计划,明确每个村庄的搬迁时间、安置地点、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建立完善的再教育与就业培训的财政补贴与计划,增强人员就业与发展能力。
结语
城乡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占国土面积绝大多数的乡村地区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支持城乡生态发展的关键。通过“三区三线”的划分,从区域视角明确县域村庄的空间类型;在大的空间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指标分析体系、确定分析指标权重,进而细分明确村庄类型;最后,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特点,提出规划建设指引。研究立足区域视角,以北方典型的川道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通过“大分空间”与“细分类型”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县域整体的村庄发展类型,进而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特点,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为落实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地方经验,贡献地方智慧。
图表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表格均根据《清涧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改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