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瑞亭下气汤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胆胃上逆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2022-03-07卢娅利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症压豆耳穴

卢娅利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031)

国际Barany协会将眩晕定义为没有自身运动时的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并分为前庭周围性和中枢性、精神心理性和其他疾病相关性头晕等[1],治疗方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及康复训练等,但易反复发作,不良反应较多,预期疗效不佳。眩晕属于中医内科学病证的一种,一般按肝火、肝阳、痰湿、风痰、气血、瘀血、肾精等分型论治,病机分为虚实两类。现代已故名老中医麻瑞亭先生是清朝中医学家黄元御第5代传人,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黄元御医术,1991年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暨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麻瑞亭先生将眩晕分为胆胃上逆和肝脾下陷两种证型,并将黄元御《四圣心源·气滞》所载下气汤进行化裁,广泛应用于眩晕的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应用麻瑞亭下气汤化裁方和耳穴压豆法联合治疗胆胃上逆型眩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门诊治疗的胆胃上逆型眩晕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28~66岁,平均(48.41±2.84)岁;病程最短5 d,最长12年,平均(6.35±2.41)年。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5~69岁,平均(49.53±2.76)岁;病程最短7 d,最长15年,平均(7.16±2.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90317)。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2],并参考麻瑞亭先生对胆胃上逆型眩晕的相关论述制定:有典型的头晕目眩、头重如沉或晕胀昏蒙不适症状,伴脘胁胀闷、心烦易怒、耳鸣耳聋、步履不稳等;一般初起较轻,逐渐加重;可反复发作;脉为濡涩脉,或弦牢脉、伏涩脉,舌苔白腻或黄腻,可见舌边尖红;经前庭功能、听力学、影像学和血压、血液成分(血压、血糖等)等辅助检查,可发现与眩晕相关的阳性结果。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0周岁;治疗依存性良好;未同时参与其他治疗;对治疗方法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颅内占位性病变、严重外伤、脑部炎症或眼部疾病、低血压等引起的眩晕者;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有严重原发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脑卒中、脑出血疾病者;因意识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等无法配合治疗者;有药物过敏史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具体如下:盐酸地芬尼多片(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284)口服,每次25 mg,每日3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晚睡前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同时,针对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和原发病对症处理。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2.2 观察组 采用麻瑞亭下气汤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①麻瑞亭下气汤治疗。方药组成:法半夏9 g,麸炒白术9 g,茯苓9 g,制何首乌20 g,炒白芍12 g,橘红9 g,炒苦杏仁9 g(后下),黄芩片9 g,牡丹皮9 g,盐杜仲12 g,茺蔚子12 g,郁金9 g,夏枯草12 g,豆蔻6 g(后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②耳穴压豆法治疗。按照《针灸学》耳穴压豆法的操作方法和辨证选穴原则,主穴选取晕区、肝、枕、交感、脾、肾、神门,配穴取内耳、贲门、脑干、颈椎、颈、皮质下等[3]。每次轮换选择5~7个穴位,3~5 d换贴1次,双耳交替贴用。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对头昏眩晕、脘胁胀闷、心烦易怒、步履不稳4种主症进行积分,按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级别,分别计0、2、3、6分。症状积分率=(入院时积分-治疗后积分)/入院时积分×100%。总积分和积分率越高表示治疗效果越理想。②评估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主症好转程度、分级量化积分率、舌诊变化等进行评定。临床痊愈:主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脉正常,症状积分率达95%以上;显效:主症、舌脉明显改善,症状积分率为70%~95%;有效:症状、舌脉有好转,症状积分率为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舌脉无改善或反而加重,症状积分率<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胆胃上逆型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胆胃上逆型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胆胃上逆型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后 1.24±0.35△▲ 1.36±0.28△▲对照组 31 治疗前 5.27±0.79 4.74±0.75治疗后 2.38±0.41△ 2.24±0.19△组别 例数 时间 心烦易怒积分 步履不稳积分组别 例数 时间 头昏眩晕积分 脘胁胀闷积分观察组 32 治疗前 5.12±0.84 4.62±0.84观察组 32 治疗前 4.84±0.81 4.25±0.52治疗后 1.88±0.57△▲ 2.02±0.74△▲对照组 31 治疗前 4.75±0.67 4.17±0.44治疗后 2.14±0.17△ 2.33±0.14△

(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恶心2例和胃痛1例,均为服药后一过性反应,发生率为9.38%;对照组出现疲惫乏力3例,锥体外系症状2例,食欲不振4例,心悸4例,口干3例,胃部烧灼感1例,共济失调2例,睡眠障碍3例,皮疹1例,发生率为74.19%。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眩晕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血液病、高血压病、眼源性疾病、神经官能症等。眩晕的病因和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周围性眩晕大多由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的病变引起,中枢性眩晕每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引起。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眩晕的研究虽有明显进展,但仍存在诊断不准确、治疗不规范的现象,部分眩晕患者仍然无法明确病因[4]。基于以上现状,眩晕性疾病一般采取内科对症处理,但疗效欠佳,存在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本研究中对照组药物不良发生率达74.19%,显著高于观察组(9.38%)。

眩晕属于中医内科学的一个常见病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称其为“眩冒”,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麻瑞亭先生总结眩晕有虚实两证,实证病机为脾湿肾虚,肝气郁陷,脾胃失和,肝胆不调,导致胆胃上逆,肺失降敛,相火不藏,形成浊阴上逆,同时胆火不能下潜于肾,还可致肾虚,此为胆胃上逆型,可用下气汤化裁方治疗。麻瑞亭先生认为:“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故将黄元御下气汤进行化裁,使其既能右降肺胃,又有左升肝脾、升清降浊之功。方中,茯苓、麸炒白术健脾和胃而助升气,黄芩、法半夏和胃降逆、清肝利胆以助降气,牡丹皮清热凉血,炒白芍、制何首乌平胆疏肝,苦杏仁、郁金、橘红清肺和胃、宽胸降逆,豆蔻和胃顺气,盐杜仲、茺蔚子、夏枯草温肾潜阳、利尿降压。药理研究证实,盐杜仲、夏枯草均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压、降血糖、利尿、调血脂的作用[5-6]。诸药合用,清肺利胆,调和上下气机,可使脾升胃降,升降复常,眩晕遂消。

耳穴压豆疗法是中医特色治法之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耳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灵枢·口问》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郭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迷走和交感神经都在耳部吻合交会,耳穴的分布也符合生物全息律,是全身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点。通过耳穴压豆刺激眩晕相关穴位和耳部反应点,可调节自主神经,疏通全身经络,调和阴阳,从而治疗眩晕,如卢肖霞等[7]发现,在神门、肝、肾、皮质下等耳穴施以压豆疗法,可醒脑安神、明目利胆,调节体液和自主神经功能,有效减轻眩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麻瑞亭下气汤联合耳穴压豆法可调脾胃、平肝胆,减轻胆胃上逆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整和恢复人体气机,从根本上治疗胆胃上逆型眩晕,也避免了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治疗依存性。本研究观察疗程较短,未观察远期疗效,后续将对患者复发情况进行追踪,并收集数据资料,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主症压豆耳穴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豆豆”压耳祛小病
“豆豆”压耳祛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