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遗址保护利用的考古遗址公园植物设计研究
——以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为例

2022-03-07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城墙考古遗址

杨 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5)

1 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

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圆明园确立为“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指基于考古遗址主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其融合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的文化景观,是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新方式。根据CJJ/T 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规定,遗址公园属于公园绿地大类,专类公园中的遗址公园小类。其定义为: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形成的,在遗址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并具有文化、游憩等功能的绿地。

在大遗址的保护前提下,运用公园的空间形式,并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手法,将发掘或未发掘的大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将各要素进行规划设计整合,促进其良性发展,是目前我国较好的遗址保护利用模式。

2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

遗址公园具有“遗址”和“公园”两方面的功能属性,以遗址资源作为主要内容,依托周边环境和城市绿地,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总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公园主题明确 遗址作为公园的主要展示对象,公园主题直接与遗址内容挂钩,公园各个要素以体现遗址代表的文化主旨展开,如路县故城遗址,主要以考古发现的汉代古城遗址为主题。

2)场所精神突出 在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上,通过各种景观要素去塑造其公园的特有精神氛围,围绕遗址公园的历史环境氛围,将各个场所联系成整体空间序列,从而让参观者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3)功能布局独特 遗址公园在布局和组团设计时需充分考虑遗址环境需要。如在遗址的保护区域,尽量减少强度较大的活动,以防止对遗址造成危害。

3 基于考古遗址公园特色的植物景观营造

3.1 我国考古遗址公园植物设计存在的问题

1)遗址公园植物设计过于园林化,或按照大规模造林标准,简单就绿化谈绿化。

2)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对遗址的历史属性和整体遗址环境氛围考虑不足。

3)遗址公园种植绿化缺乏相关的专业方法,整体设计风格与城市公园趋于雷同。

3.2 城市公园与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种植的差异

城市公园强调公园的游憩性和植物景观的观赏性,通常以植物种植占主体,植物配置和地形相结合,构成公园空间。

在考古遗址公园中,绿化种植主要围绕遗址的原真性、对遗址的保护及展示展开。在考古遗址公园中,绿化植物成为公园的配角,植物种植设计的目的和策略发生改变,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种植首先要以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为前提,公园各类植物塑造的生态环境是为更好地保护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

3.3 遗址公园植物设计思路

1)以不对遗址造成破坏为基本原则,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进行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遗址公园绿化要考虑植物根系特点及与遗址的安全距离,避免植物对遗址造成破坏。

2)尊重场地现有植被,进行合理的植物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生植被,降低维护成本及难度;延续场地的自然风貌特色。

3)植物设计效果以历史场景和历史沧桑感为前提,使用自然的设计手法,避免运用过于人工化、园林式的设计手法。

4)在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范围内的绿化,以考古工作为基础,植物种植规划服务于遗址保护展示,绿化的格局及细节手法尊重遗址考古,坚决反对严重影响遗址整体格局的种植设计。

5)在遗址公园保护范围外,绿化种植主要是恢复场地生态,为遗址公园的保护提供良好的绿色环境背景,为遗址的展示和游憩承接需要提供大环境背景。

4 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4.1 公园概况

4.1.1 项目背景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潞城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挖掘,发现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在城址周围2km2范围内发现墓葬群。北京市政府批准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由此而生。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位于面积为6km2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规划范围内,北侧紧邻大运河的支流减河,与南侧千年守望林一南一北,共同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营造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

4.1.2 建设目标及策略

1)建设目标 遗址公园设计确定以文物保护为主体,保护汉代古城的原真性;以生态绿色为依托,强化凸显汉代古城的隽永之意;试图通过遗址公园形式,探索考古游憩的新的空间形式。

2)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1]筑城 基于保护文物目的,采用堆土模拟古城城墙,在城墙上利用种植凸显古城轮廓;[2]溯源 展示考古成果和体现汉风古韵的文创小品等,反映汉代百姓之城的衣食住行;[3]理水 将遗址公园内丰字沟水系与南侧行政办公区水系贯通,通过旱溪等方式解决场地雨水问题;[4]复绿 通过外围微地形、生态林带等,恢复遗址外围生态景观,保护协调遗址环境。

4.1.3 规划范围、规模及分区

遗址公园的整体规划面积为113hm2,其中遗址博物馆及考古工作站面积为7.65hm2。

整体景观规划结构为“一城一带多节点”。“一城”为路县故城。按照考古遗址的范围线,内城是遗址考古的核心区,将内城打造成展示汉代路城格局以及考古工程对公众开放的互动区。“一带”为外围生态休闲景观带。烘托遗址公园主题氛围,协调遗址与外围城市环境,承载公园部分游憩功能,构建遗址公园外环境的基底。“多节点”即以多处考古体验及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特色游憩体验点。

基于上位规划场地功能需求和服务群众需求,遗址公园整体功能分区为:古城遗址展示区、文化互动展示区、护城河遗址展示区、滨水景观区、休闲观赏区等。

遗址公园绿化植物设计将在尊重遗址原真性和考古活动的前提下,结合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结构和功能分区意图,展开设计(见图1)。

图1 公园功能分区示意

4.2 植物景观设计思路要点

在设计之初的踏勘阶段发现,原生地块内以前有大量的平房居民区,主城墙遗址内部分布有大量的原生荒野地被;场地内有大量现状大树,如泡桐、国槐、洋槐、臭椿、垂柳等胸径在30~50cm的原生乔木;场地内的地被情况较斑驳。

4.3 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基于上文提到的植物设计原则,按照遗址公园的特点,对植物设计采取以下策略。

4.3.1 植物规划布局与遗址主题相契合

结合遗址公园“一城、一带、多节点”的布局特点,在遗址公园原有城墙基址上,通过堆筑地形、行列式种植的方式,恢复凸显古城墙轮廓;在保护性的土丘内部,为维持遗址原生面貌,保证以后的考古挖掘工作有序开展,大面积的裸露荒地以野生地被及花灌木为主,并以装配式木栈道和整列式种植容器苗串联遗址挖掘点,对场地内部进行最小限度的干预(见图2)。

图2 装配式种植位置及效果示意

在遗址公园外围生态休闲景观带,用自由式组团种植和疏林草地形式,形成城墙遗址外围的协调区,作为城市和遗址过渡区,为游人提供活动场所。

4.3.2 避免植被恢复设计对遗址的破坏

为防止遗址公园植物根系对遗址的破坏,遗址公园根据分区的具体范围,在古城墙内部采用容器苗和地被覆盖的形式进行绿化;在原城墙区域和外围休闲带,分别采取城墙区2m种植覆土和1m垫土层,从而减少植物根系对遗址潜在的破坏(见图3)。

图3 遗址公园填土示意

4.3.3 植物设计结合场地特性突出公园的历史感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植物设计运用了大量的观赏草。因现状地形有大范围垫土,所以对现状大树采用特殊保护技术设计,以保证大树存活。同时,休闲节点场地的设计也围绕现状大树展开。遗址公园共193棵大树,为场地历史感的延续奠定良好基础。

遗址公园的土坡(原城墙基址)是遗址公园形象最突出的视觉中心。基于遗址用地现状,城墙的高度为2.0~2.5m,为凸显城墙的巍峨感,在城墙上选用汉代代表树种槐树列植,并在城墙四角种植高杆油松,以增强城墙的挺拔高耸感,有效地界定汉代故城的城墙边界,突出场地的形象特征。

4.3.4 植物设计的文化性及品种选择

遗址公园的植物主要选择与汉代历史相关的品种。其中骨干树种有:①乔木包括国槐、栾树、银杏、青桐、白皮松、油松等;②亚乔和灌木包括碧桃、紫叶李、海棠、金银木、黄刺玫、连翘、丁香等;③主要地被包括东方狼尾草、细叶芒、东方芒、雀麦、紫花地丁、蒲公英、苦荬菜、早熟禾、野牛草、高羊茅等;④主要耐湿地被包括马蔺、鸢尾、芦竹、水葱、千屈菜等。

5 结语

在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对遗址进行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从遗址公园的规划思路、总体布局到详细的工程设计,都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手段。植物绿化作为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基本要素,是遗址保护展示和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的重要支撑内容,也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要手段。如何与城市公园的绿化种植设计区别开,本次在路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行的斧正,从而引导考古遗址公园的绿化景观建设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城墙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城墙边做游戏
“考古”测一测
残破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