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都灵中产阶级住宅开发模式

2022-03-07刘紫东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都灵中产阶级住宅

肖 潇,刘紫东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2.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英国 伦敦 WC1H OQB)

1 战后都灵中产阶级住宅

战后都灵中产阶级住宅指意大利都灵市于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专为中产阶级人群设计的街区式集合住宅。在“二战”后30年(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意大利建设的住房数量占全国住房总量的55%,仅在都灵就建造了超过25万栋房屋,占都灵住宅现存量的40%。尽管建设早期因“建筑投机”出现低质量的社会住宅,但高品质的中产阶级住宅数量也不容忽视。中产阶级是都灵社会的主体人群,是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专业知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批高质量的中产阶级住宅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一类住宅经过精心设计,立面构图生动、材料搭配丰富、配套设施齐全、周边环境优美。即使到今天,大多数住宅仍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都灵战后住宅开发以房地产公司为商业主体。房地产公司通过购买土地、取得建筑许可证、建设房屋并出租或出售。当时有部分地产公司从事高质量的中产住宅的设计、建造与开发工作,留下了很多集合住宅精品。

我国近20年基建热潮的发展过程与战后的意大利相似。2000—2021年,伴随史无前例的粗放式新城建设热潮,我国城市化率从约30%迅速增长到64%。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住宅开发、设计步入转型期,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大规模新城、新片区建设与小规模住区旧改工程同步开展。市场对住区造型设计、环境品质、物业配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都灵高品质中产集合住宅对我国住宅开发模式转型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2 开发模式

2.1 历史发展沿革

都灵作为工业重镇,在“二战”期间受到猛烈轰炸,40%的建筑被毁。战后,都灵中产阶级住宅的演变经历了战后前30年的大量重建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衰退阶段。按照每10年划分,可具体分为4个阶段。

1)“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 政府为满足因战争大量房屋被毁导致的住房需求,开始在郊区工业园区附近建设中产阶级住房和社会保障性住房,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同时,历史中心也开展了受损住宅和其他重要建筑的修复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市中心开始兴建许多新兴住宅。

2)20世纪60年代 都灵进入了“经济奇迹”的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膨胀,此时城市开始无限扩张,建筑投机现象盛行,出现了许多质量低下的住宅建筑。

3)20世纪70年代 工业扩张,政府当局为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将都灵市内的工厂迁往设施更齐全的邻近城镇内,相伴随的是郊区中产阶级住宅的新一轮大量建设。

4)20世纪80年代 都灵开始持续罢工,住房建设量减半,城市退化现象出现在历史中心区。

2.2 社会影响因素

“二战”后的都灵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既潜移默化地受到意大利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受到阿尔卑斯山南麓气候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它也是多方力量博弈妥协的社会体制产物:市政府的行政力量、土地开发商的资本力量、中产阶级的市场力量、工人阶级诉求的政治力量等共存,形成复杂系统。

1)城市居住文化 延续19世纪中产阶级城市的家庭居住方式,战后的中产阶级人群仍偏爱居住在品质较高且建筑外貌能体现社会地位的大道旁的公寓楼中。

2)气候与居住习惯 都灵气候属于夏热冬冷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住宅形式也顺应气候形成了面向街道的生活性大阳台,方便人们享受阳光文化;多代家庭的核心居住理念,使人们极度关注居住品质,因此大部分住宅具有双入口、服务流线与生活流线分离等特点。

3)住房体制 总体规划限定了居住密度、住宅分区;167法律则通过为市政当局提供购买土地的途径进一步推动大型公共住宅的建设。这两部关键性的法律对战后意大利的城市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住宅开发模式分类及特征

从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看,都灵中产阶级住宅的开发与建设分为两种典型模式:大住区开发建设模式和单体住宅更新建设模式。而它们也分别与大型房地产企业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活动经历相对应(见图 1)。

图1 都灵房地产公司代表性中产阶级住宅分布

3.1 大住区开发建设模式

基于战后大规模重建及城市快速扩张的需要,政府密集规划了许多大规模住宅片区的整体开发项目。这些项目通常由资金充裕、实力雄厚的SGI、Toro等大型房地产公司来规划设计。这些大型工程中的住宅体量往往占据整块街区。如何在项目中实现设计的丰富性,和谐处理不同临街面以及转角处等各种城市关系问题,是设计师关注的重点。大住区开发模式有以下特征。

1)延续城市肌理 住区场地均位于都灵战后的城市扩张区,易于建设,环境优越。这类大住区一般在场地外围沿边设计街区式住宅,住区自我围合成内向型街区,并延续战前老城区的城市肌理;同时,围合的街区形成连续的住宅界面,这些色彩生动、元素丰富的立面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氛围。

2)住区环境优雅 住区外部由视线通透的护栏进行围合,住区内部设计大片绿地,形成花园。绿地间穿插羊肠小道,并设置雨篷走道,方便居民休闲。

3)设施配套齐全 这些住区往往结合内部花园的设计,配备网球场、游戏区、游泳池等游乐设施;住宅的底层环绕着内部庭院全部架空形成柱廊,在柱廊的局部设置公共活动室、休闲桌椅等配套功能,以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

4)典型案例 Turin Parc住宅区Turin Parc是为都灵中产阶级服务的居住区。其外部由护栏围合,内部营造出环境优雅的“城市绿洲”。场地位于Corso Cosanza大道和Corso Unione Sovietica大道间。1967年,SGI与设计师Nello Renacco和Alberto Ressa合作设计,沿场地的长边建设3栋住宅楼。建筑底层全部架空形成柱廊,环绕着内部庭院。该住区反映了由建筑师提出的现代住宅方案以及公司倡导的居住模式:结合了内部花园的设计,并配备了网球场、游戏区和游泳池。该公司后续设计的Turin PARC 2住宅区也延续了内部庭院以及泳池的设计方式。

3.2 单体住宅更新建设模式

小型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并不足以支持购买大片土地、整体开发大规模住区,因此,他们大多选择购买价格低廉的路口转角等“边角料”土地进行住宅设计。在住宅单体更新建设的项目中,场地通常在老城区,建筑师需要针对广场、大道、街巷、路口转角等不同场地条件做出相适应的设计策略。尽管条件有限,但这些建筑单体的设计、建造质量依然非常高,展现小型建筑事务所丰富的设计才华。

1)单体重建 住宅建在都灵老城区的“边角料”地带,规模以单体住宅为主。设计师通过对老旧住宅翻新重建来增添城市新的活力。

2)功能混合 都灵老城区的战前住宅大多采用商住混合的模式,因此战后住宅也延续此传统,在住宅底部设置商业、办公等非居住功能,居民生活便利性得到满足。

3)住宅界面和谐统一 住宅界面往往采取三段式设计:底部设计呼应城市空间,形成视线通透、质感稳重的氛围;中部设计则通过材质,短墙、细柱、阳台、窗户等建筑元素的不同排列组合,与周边住宅形成视觉上有差异但又统一的关系,最终构成丰富和谐的城市界面。

4)典型案例 Largo Re Umberto住宅Rosazza公司设计的Largo Re Umberto住宅是该公司在Crocetta区(都灵著名的中产阶级住宅聚集区)采取的对集中代表性住宅的干预措施之一。该建筑位于Via Caboto拐角处,工程始于1957年,是替换战前工业建筑肌理的代表性案例。建筑立面以凹阳台形成大面积的虚空,与墙面形成虚实对比,红色的窗下墙鲜艳醒目,起到点缀立面的作用。阳台以细杆连接,种满绿植,活跃了立面氛围,且与公寓前方的小公园形成呼应。转角阳台的设计是该建筑的特色。

4 对我国住宅开发模式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住区建设类的项目数量正在减少,而开发商对住区品质的追求愈发极致。以往的住区项目都是推翻城市肌理式的大规模新建,形成商住分离的大功能区规划,居民生活不便利。如今,住区建设已经在商业配套、景观设计、环境营造等方面日渐成熟,但在延续城市肌理、营造城市界面等方面不够完善。战后都灵的大住区开发模式能够为中国大规模住区开发提供借鉴:新建住区应注重延续城市肌理,形成街区的边界围合感;应注重营造丰富多样的住宅立面,为城市空间背景增添色彩。

我国新兴的小规模住区项目也存在诸多问题。在现存的住宅序列中营造新建筑,难免显得突兀。小住区建设的项目数量偏少,经验不足,因此需要向国外借鉴经验。战后都灵的单体住宅开发模式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新建的住区应充分利用周边设施配套,同时根据需要补充业态,注重功能混合;新建住宅应与旧城风貌相协调,在延续中实现立面创新,与周边环境形成丰富又协调的视觉效果。

5 结语

本文对战后的都灵中产阶级住宅建筑概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两种住宅开发模式——大住区开发和单体住宅更新。这两种模式与不同的建筑公司的运行机制、其合作建筑师以及公司对其住宅项目的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分别以SGI大型建筑公司以及Rosazza中小型建筑公司为代表,重点介绍其在战后进行住宅活动的地区范围,以及归纳了各自所建设的代表性街区式住宅或住区的立面特征,对各自在都灵进行的中产阶级住宅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有助于我国住宅开发模式的经验。

猜你喜欢

都灵中产阶级住宅
波尔图2号住宅
Jaffa住宅
蜂窝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推理笔记》 林柏宏自曝偷亲陈都灵
《推理笔记》林柏宏自曝偷亲陈都灵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陈都灵:低调的第一校花,不想进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