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力导向下的城市商务中心一体化设计策略
——以西安文化商务区丝路公园为例

2022-03-07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马丽丽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丝路活力景观

文/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马丽丽

0 引言

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复合化、精细化、高质量已成为规划与建设的大趋势。同时,复杂的建设项目伴随着多专业、多体系参与,需进行整体谋划与无缝对接。西安文化商务区作为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作为其核心公共空间的丝路公园需兼顾历史、生态、活力等多方要素,打破传统公园的建设方式,融合商业、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为商务区提供多元复合的场景化、主题化公共空间。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活力导向下的城市商务中心一体化城市设计策略,对其设计特点、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寻求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一体化城市设计的概念界定与实施难点

1.1 概念界定

一体化城市设计指将城市空间相关要素进行最大化整合,模糊建筑、景观、地下空间、交通、市政等系统边界,实现多元复合交融,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建筑景观一体化 以优化人的空间体验为核心目标,打破建筑与绿地分隔并置的传统模式,采用建筑覆土、廊桥衔接、景观盖板等手段,将建筑形体与整体景观空间融合,构建连续且有趣味性的步行空间。

2)地上地下一体化 整体考虑地上、地下空间,扩大地下空间的公共性,有效衔接轨道交通站,加强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联系。

3)基础设施与活力功能一体化 将活力功能融入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将工程设施转化为积极、舒适、美观的活动空间与服务设施。

1.2 实施难点

随着国内外众多建设尝试,一体化城市设计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对既有建筑的连廊系统建设、地下空间升级到新建项目复合活力的开发模式,总体未形成更高程度的一体化融合建设,其主要原因如下。

1)大面积地下空间易形成消极心理认知,影响商业发展。目前,对于商圈地下公共环境的研究集中在环境活力提升、空间关系整合、发展机制探讨等方面,较少关注环境认知、空间心理等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前提性问题。对地下空间的认知受阻,场所单一、秩序复杂等问题降低人们对于地下空间活动的参与意愿。

2)对多专业技术耦合要求高,设计难度大。一体化城市设计需综合考虑各项城市要素,既包括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等基础专业,又涉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能源等呼应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的专项。设计过程需进行跨专业整合协调以满足更高的技术要求。

3)一体化开发的实施落地具有更大挑战性。城市设计的最终意义体现在落地效果,只有设计落地,其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才得以实现。一体化城市设计使施工项目切割、时序计划、接口预留等方面难度增大,更考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与开发实施单位的经验和水平。

2 西安文化商务区丝路公园概况

2.1 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复兴期望

西安文化商务区丝路公园位于西安三大轴线之一的“古都文化传承轴”南侧,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核心。《周易》中“乾卦”爻辞与长安城的六道高坡对应,体现中国古老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营城理念。基地所在的三爻村位于城外以南的第三道高坡,因此得名。同时,基地西邻唐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东至大雁塔南北轴线,北侧为清代建筑杨武庄祠堂,本身虽无文化遗产,但与整体历史格局形成重要的对位关系(见图1)。

图1 区位关系

明清时期,三爻村作为城市南侧的交通要津,往来货物多途经于此,经济繁荣。而随着近现代城市发展变化,三爻村逐渐衰落,聚集大量低收入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区域犯罪率攀升。同时,其周边聚集的戒毒所、拘留所、劳教所等城市边缘功能进一步降低区域活力,使之成为繁华都市中的“阴影区”,亟需优化提升。

2.2 发展条件优越,创新动力强劲

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面积290hm2,将承载就业人口17.0万人和居住人口7.6万人,为丝路公园的商业活力提供支撑。基地内分布3个轨道交通线路,并与规划地下环隧连接,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奠定基础。基于西安市综合实力迅速发展,在“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特色基础上,创新动力强劲,亟需在现有传统型公园与商业中心之外,探索新的空间与建设模式。

2.3 承载功能繁多,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上位规划中,丝路公园定位为区域公园绿地。出于功能复合、高效利用的目的,30hm2的绿地内部穿插文化、商业、学校等用地,绿化景观建设面积进一步减少。同时,周边高密度建设凸显基地的海绵生态功能重要性。丝路公园同时承担着城市公园、海绵绿地、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社区服务等多重功能,已远超上位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3 活力导向下的城市商务中心一体化城市设计策略

规划全面整合基地基地条件与发展需求,将基地定位为多维度复合无界的西安时尚生活体验聚集地。从经济活力、社区活力、生态活力、文化活力4个方面入手,搭建以复合景观为载体的功能刺激网络,塑造垂直分层、交融共生的情景化多元景观。在此基础上,营造韧性生态环境,解构文化符号,传承地方传统与历史特色。

3.1 经济活力——创建以复合景观为载体的功能磁极网络

3.1.1 垂直分层

采用生态、建筑、交通复合一体的地上地下联动开发模式。地下2层包括2个地铁站及3个轨道交通站点、交通环隧和停车空间;地下1层为商业、文化设施及室外景观空间;结合现状坡地地形塑造,地面形成丝绸造型意向的自然褶皱生态景观。地下空间采用“单一主流线+主题支线”组织方式,增强秩序感和识别度,优化空间体验(见图2)。

图2 垂直分层

3.1.2 磁极触媒

基于轨道站点与周边城市功能对人流聚集的影响,在现状吸引力不强的区域植入商业主力店、艺术中心、美术馆、剧场等新的吸引“磁极”,形成多元的功能磁极网络,将办公人群、生活人群和途经轨道交通站的人群最大程度引入公园。同时,在人流动线上规划符合使用人群需求的商业业态,使之成为持有型物业以提供可持续性经营收入,丰富就业岗位,平衡开发成本,增强经济活力。依托轨道站点,形成公园景观、文化建筑、商业休闲高度融合的城市综合体。

3.1.3 辐射扩展

将丝路公园作为区域振兴的触媒,形成与公园垂直的若干条功能景观轴线渗透到周边区域,为外围建设注入活力(见图3)。

图3 总体鸟瞰效果

3.2 社区活力——提供多元场所与共享空间,正向引导社区氛围

结合基地周边用地性质和地下空间功能类型,将西侧作为商务娱乐段,东侧作为社区服务段,整体氛围逐渐由繁荣向安静过渡。从社区中心、活动场所、活动策划等方面引导良好的社区氛围,抵制现有的违法活动。

3.2.1 社区中心营造

根据上位规划用地要求布置小学、图书馆等,形成综合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复合布局形式,最大程度增加社区中心开放性,抬高小学操场,形成半地下公共空间,布局可分时对外服务的半地下室内游泳池、篮球馆等。同时,在紧邻社区中心的地面公园部分设计社区儿童室外活动乐园,相应的地下商业服务空间布局供青少年课外教育培训、兴趣活动等相关业态(见图4)。

图4 社区中心效果

3.2.2 活动场所布局

丝路公园30hm2范围内整体形成无车区,将地下1层与地面层局部打通,以连续水景组织空间,打破室内外界限,形成地形变化丰富的活动场所,以长约1.7km的连续步行带串联地上、地下功能要素。同时,依托太阳能供电的夜光材料和LED灯,打造长约3.8km的夜光主题跑道,提供趣味性健身活动场所。

3.2.3 主题活动策划

以室外季节性可变化空间和艺术中心、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作为承载,策划科普、教育等多样主题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社区服务需求,正向引导社区氛围,使丝路公园在为城市服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成为区域社区归属新地标。

3.3 生态活力——塑造韧性生态环境,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鉴于一体化城市设计技术与功能复杂性,基地难以通过一般性海绵城市手段实现生态效用。规划整体考虑汇水条件,采用因地制宜的集水方式,结合自然及机械净化手段,提升区域生态活力。

基地现状地形呈东高西低的台地形态,且地形情况复杂,局部陡坎高差达10m。规划结合本地季风气候特点和高效的雨洪管理目标重塑景观地形,构建东西方向贯通的雨水廊道,顺应汇水条件形成可季节性变化的弹性蓄水水体。水体形态与景观营造结合,在丰水期,形成湖面、跌水、湿地、溪流等多样水景,承载多种亲水活动;在枯水期,部分水面由植被代替,保留水体开展冰上活动,形成差异化游览体验(见图5)。

图5 不同水体形态下的景观营造

结合地上功能与地下空间布局位置,进行屋顶管网集水、空心柱引流集水、自然渗透集水等:①地上建筑通过屋顶管网引流集水;②覆土厚度1.5m的地下空间上方通过空心柱引流与管网集水相结合的方式;③下方无地下空间的景观绿化场地与覆土3m以上的地下空间上方通过自然渗透集水,以多种方式最大化进行雨水收集。在此基础上,丝路公园内部结合植被净化与机械净化对雨水进行预处理,促进区域水循环利用(见图6)。

图6 分区雨水收集

将社区服务活动场地与共享文化设施等作为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灾避险弹性空间。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兼顾防灾避难场所要求;文化设施预留改造为临时收容、医疗场所的可能性,强化区域功能的可适应性。

3.4 文化活力——解构文化符号,传承地方传统与历史特色

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当前各国城市多呈现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现象。基于厚重的历史文化,西安城市建设在探索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模式。

1)规划延续“丝绸之路”命题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次非战争模式的大范围文化输出,“丝绸之路”体现包容、多元、融合、协作的精神内核。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解构基地所在的三爻村及隋唐长安城的历史意向,延续隋唐长安城的多条重要轴线,并与隋唐重要祭天场所寰丘(天坛)对位呼应。丝路公园的整体风貌被定位为在现代时尚的基调上,意向性地融合历史文化要素,体现古今丝绸之路的时代内涵。

2)再现台塬地貌的大地景观 延续西安特有的地域性台塬地貌这一重要场地特征,新建文化商业建筑采用退台覆土模式,整体形成随形就势的大地景观,体现中国古典园林“道法自然”精髓,形成山、丘、湖、溪、林、谷等丰富意向的立体庭院,塑造起伏错落、收放有致的景观空间(见图7)。

图7 局部景观鸟瞰

3)意向传承丝绸之路新十景 将历史上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诗词、歌舞、典故等通过现代景观手法进行意向性再现,构筑祠陵夕照、盐池息浪、仙露明珠等新丝路十景。

4)塑造古典文化景观意境 植被搭配与景观意境结合,选择莲池、竹林、芦苇、湿地等东方文化中的传统意向性植物,尝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4 一体化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

4.1 尊重市场与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支撑

为面向实施与未来发展精准契合,规划以市场规律为导向,进行相关定量研究。基于丝路公园的功能特点与空间类型,重点研究地下空间与业态布局。

4.1.1 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研究根据商业吸引、人口导入、停车及辅助配套需求,参考上位规划要求,并与国内外相似案例进行类比,测算地下空间总量,细分地下商业及辅助空间、地下公交场站、文化场馆地下部分及停车空间和设备用房的建设量。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竖向标高,统筹划分-7.000,-14.000,-25.000m的基准标高层,实现地下站点、地下环隧、功能空间、市政设施的无缝衔接。

4.1.2 业态布局

业态布局研究采集西安市现状公园绿地与周边商业配套数据和西安市现状商业分布及商业类型数据,进行类比分析。考虑丝路公园未来主要使用人群需求,确定“体育+文化+艺术+商业”业态方向,并根据每种业态的空间面积、比例要求进行具体布局。以美术馆、会议中心、科技馆、艺术馆及多个商业主力店为核心,由东西向步行主脉串联;由主脉向两侧渗透,形成多处中小型商业空间,空间尺度在模数比例基础上结合功能进行变化,并预留可分可合的弹性空间,便于未来招商运营。

4.2 平台统筹逐级分解

构建一体化方案集成平台,进行总体统筹协调,结合功能分层分区和专业专项分类进行项目包分解,各专业之间合理预留接口。形成“概念方案—专业专项—动态实施”逐级分层工作框架。基于一体化方案集成平台,通过邀请知名建筑大师进行单体设计、组织国际方案征集、招募专业策划公司等方式,联合设计运营团队,贯彻规划理念。

4.3 刚性弹性结合的有序控制

一体化城市设计基于多专业、多层次的统筹设计思路,相较于一般的城市设计,其方案在后续实施过程中的可变性更低。在管控过程中,对刚性和弹性控制要求应针对具体项目需求形成定制化内容,如丝路公园刚性管控除建筑高度、容积率、建设量、建筑退线等一般性要求外,还增加廊道位置、跑步道位置、景观水系控制线等控制要素,对接开发主体,保障设计理念的贯彻实施。

5 结语

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设计一体化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类项目,但现行技术规范仍存在局部矛盾,例如地上、地下不同用地性质与产权关系的处理、垂直交通建设与维护的责任归属、不同运营与管理部门的职责分配与无缝对接等。未来,希望通过更多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形成更合理、有序的规范系统,保证城市空间的发展升级。

猜你喜欢

丝路活力景观
丝路•山海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活力
《景观平面图》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丝路文化先行
丝路新政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