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河流水环境现状与综合保护治理方案研究

2022-03-07苏锦

能源与环境 2022年1期
关键词:面源流域污水处理

苏锦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目前,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1-4]。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农村水系综合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4-8]。

多年来,福建省龙岩市小吉溪流域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的通知》(闽政〔2016〕29 号)、《龙岩市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的要求,需要对小吉溪流域水体水质进行治理、提升。

1 河流概况

小吉溪为九龙江北溪雁石溪的支流,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境内,发源于白沙镇郭畲村,基本呈西北一东南流向,于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汇入雁石溪,东邻苏坂乡,南接雁石镇,北与白沙镇接壤,距白沙镇5.8 km。河流全长14.1 km,流域面积19 km2,平均坡降34.8‰,年平均流量0.67 m3/s。流域涉及白沙镇郭畲、小吉2 个行政村,苏坂镇美山村下洋坑小组,总人口约2 446 人,流域经济主要以生猪养殖业、种植业,土地以经济林为主。

2 现状及问题

2.1 污染源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前,流域没有工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全部拆除或关闭。因此,小吉溪流域内主要污染源有农村生活源、农村养殖源、农业面源。根据流域内人口、畜禽养殖数量、耕地和园地面积,采用产排污系数法估算流域污染源强,小吉溪流域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详见表1。结果表明,小吉溪COD 和氨氮排放以农田面源为主,分别占总量53.2%、69.9%,总磷排放以分散养殖和农田径流为主,分别占总量40.6%和48.6%。

表1 小吉溪流域主要污染物入河量

2.2 水质时空变化分析

根据龙岩市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结果,小吉溪河口断面2017 年全年水质均超Ⅲ类标准,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BOD5、总磷和氨氮。2018 年7 月后,随着流域生猪整治工作开展,水质呈明显好转。主要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详见图1。

图1 主要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根据2019 年3 月27 日对小吉溪沿程水质的监测结果,支流污染较干流严重,有3 条支流总磷浓度出现不同程度超标,超标倍数0.85~2.90,这主要与原生猪养殖残留污染和农业面源影响有关。因受污染支流汇入和小吉村农村面源污染影响,小吉溪流经小吉村后,水质出现超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

2.3 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流域内仅小吉村建设1 座100 m3/d 污水站,但由于配套管网不够完善、管护不到位,目前污水站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2)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大,沿河两岸基本均为农田,经济作物种植密度较大,以种植甘蔗和柚子为主,其农田退水对水质影响较大。

(3)畜禽养殖污染反弹不容小视,虽然流域内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已经整治完毕,但残留的污染源,如废水集中治理点的残留废水、旧养殖场地未拆除。另外,流域仍存在一定数量的生猪养殖散养户和多家家禽养殖户,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河。

(4)水源涵养问题突出,流域上游分布着多处废弃煤矸石矿,郭畲村段河道两岸堆积大量煤矸石。煤矸石经雨水淋蚀后,产生酸性水,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体。

3 综合治理方案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河流水质的提升为重点,按照“拆、截、清、治、引、构”的要求,采取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污水处理、清障清淤、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生态景观、水质自动站等工程措施,建立小流域“四有”管理机制,到2020 年底保证小吉溪流域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实现小流域“水清、河畅、岸绿、生态”,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福利。

3.1 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

小吉村和美山村(上洋坑、下洋坑)现有排污(水)口采取分流或截流措施,将污水引入新建污水处理站或生态湿地进行处理。郭畲村生活污水采用自建标准三格(四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方式。对于流域内新建1 个污水处理设施入河排污口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设置后,按照要求开展规范化建设,即在排污口入河处“开口子、立牌子、树杆子”,实现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的目标。

3.2 污水处理工程

结合《龙岩市新罗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实施方案》成果,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其中,郭畲村人口较少且分散,污水拟采用分散型处理模式,推荐三格化粪池处理,尾水排至农田灌溉;小吉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以完善村庄污水管网、恢复污水站运行为主。考虑到下洋坑人口较为集中,且较河口较近,拟新建下洋坑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30 m3/d,占地面积约27.65 m2,设计污水管道长度约1.02 km,检查井约36 座,污水处理站采用一体化生物转盘工艺,尾水达《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8918—2002)的一级B 标准。

3.3 清淤清障工程

设计清理河道12.1 km,清理的煤矸石可作为建筑材料或运输至工业固体废物贮置场进行处置;拆除河岸两侧的废弃的工矿企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恢复自然植被等措施,妥善处理原养猪废水处理站的残留废水。

3.4 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区域位于郭畲村下游2 km 范围内小吉溪两岸的煤矸石堆弃场,治理面积共计9.12 hm2,拟对该区域煤矸石进行清除,清除后覆土恢复植被,覆土厚度30 cm,拟外购种植土。植被恢复树种拟种植木荷、马尾松,混交比例1∶1,株行距200 cm×200 cm,造林整地挖穴,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种植穴一般坑径0.3 m~0.5 m,深0.3 m~0.5 m,每穴下有机肥0.1 kg。可根据地形适当调整。林下撒播狗牙根草籽,草籽撒播密度为80 kg/hm2。

3.5 生态治理工程

生态治理工程以自净能力提升、生态修复、生境营建为主,旨在通过近自然的手段,塑造良好的生境与生态体验空间。建设内容包括小吉村生态湿地、下洋坑生物塘、下洋坑稳定塘、生态沟渠及生态缓冲带四部分内容。

针对小吉溪上游支流总磷超标的问题,选取小吉小学和洋尾村两处构建生态湿地,处理区域面积分别为2 350 m2和2 600 m2,改善小支流水质。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以农业面源为主,拟设计下洋坑稳定塘处理农业面源污染且调蓄水源,设计总面积为360 m2。对现状农田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1 100 m 生态沟渠,在保留排水功能的基础上,削减面源污染物。在小吉溪沿岸构造林草混交生态缓冲带1 470 m,形成拦截过滤、改善环境的绿色生态廊道。同时,设计下洋坑生态塘承接下洋坑污水站处理后尾水,设计总面积为820 m2。

3.6 生态景观工程

本案生态景观工程主要分为生态巡查步道、民俗文化广场节点、生态湿地公园、水质自动监测站景观提升工程等建设内容,配合其他专项共同打造小吉溪流域生态亲水的美丽愿景。拟将小吉溪干流作为生态生境恢复廊道,沿廊道将三大亲水节点布设于左右岸,节点之间拟建设生态游步道进行串联,从而达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立体措施打造,最终形成以小吉溪为主轴、立体打造流域内生境的整体建设格局。

3.7 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

为实现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水质状况,预警预报水质污染事故,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范、应对突发水污染事故,确保水质安全。在小吉溪考核断面处建设1 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苏板镇美山村203 省道下洋溪口旧桥北端头,征地面积为24.6 m2,监测指标包括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

3.8 管理措施

(1)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落实河长制,按照“属地管理、分段负责、无缝监管”的原则,强化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2)建立小流域河长制和河道专管员制度。结合基本河制的落实以及相关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确定管护主体,合理担负日常巡护、巡查、监督等方面任务[4]。

(3)多方筹集资金,落实方案项目。加大力度多渠道争取国家、省市专项建设资金和贷款,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

(4)完善监控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日常执法监督。

(5)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

(6)实施效果评估,明确奖惩措施。制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方案涉及的具体项目与重点任务实施考核。

4 结论

(1)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整治后,小吉溪流域水质大幅上升,但小吉溪中下游河段水质不能稳定满足Ⅲ类水质要求,支流水质劣于干流。目前,小吉溪COD 和氨氮排放以农田面源为主,总磷排放以分散养殖和农田径流为主。

(2)小吉溪流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分散、无序排放污水;河道两岸经济作物种植密度较大,农业面源负荷大;河道内存在大量煤矸石,河流生态能力较差;流域残留污染源存量大,存在污染反弹风险等。

(3)针对小吉溪流域不同污染源和有效解决水环境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按照“拆、截、清、治、引、构”的要求,提出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污水处理、清障清淤、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生态景观、水质自动站等综合治理措施。

猜你喜欢

面源流域污水处理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区域联动护流域
AO+MBR工艺在某医院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农业面源污染不可忽视
潮汐水网区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