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增长取向的纺织经济
——2022中纺圆桌论坛第十六届年会在北京举行

2022-03-07

中国纤检 2022年1期
关键词:纺织疫情经济

文/本刊记者 许 欢

2022年,纺织行业面临的宏观与行业发展形势仍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如何保持平稳运行仍面临诸多考验。1月11日下午,以“稳增长取向的纺织经济”为主题的中纺圆桌论坛第十六届年会,在北京举行。

稳字当头,纺织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从满足物质需要到满足精神需要、从提升生活质量到提升生命质量、从推动消费升级到推动产业升级,纺织类产品充分供给持续满足民生需求,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在通胀预期加重的背景下,纺织产业链平稳、顺畅运行对平抑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使得万物皆可纺织的趋势更加明显,纤维材料的革命性替代,正在给产业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讲话中指出,纺织行业是新时期造福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过去一年,尽管行业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原料价格波动、货运价格高涨、部分地区限电限产等因素影响,行业依旧表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活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稳经济、保民生、促就业、防风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尽管我国纺织行业多业态融合、产业纵深长,既有宽口径、易切入的一面,也有高精尖、潜力大的属性,但经济最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都在发展纺织行业。产业梯度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区域资源联动和协调发展,行业集群化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国GDP过千亿的县城中,绝大部分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带动了全社会2000多万直接就业人口,是小微民营主体创新创业的重要空间,对于提供就业、创业机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时尚、绿色的融汇与叠加,使得纺织产业成为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组成,在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投资主要聚焦于技术装备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和区域布局调整等领域。这些投资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综合带动效应。从消费来看,纺织产品是我国内销市场相对比较平稳的品类,行业为拉动内需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疫情之下,行业的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通畅做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一些不可持续增长因素消退,行业稳发展也面临压力。新冠肺炎疫情演变趋势和我国面临的国际合作环境均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对于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目标形成挑战。预计2022年,将对行业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能力形成重大考验。主要为:

一是分化趋势短期难以改变。产业链各环节恢复程度不均,价格传导机制不畅,中下游面临较大成本压力。二是国际市场增长动力趋弱。外需增长的收缩趋势,一方面,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通货膨胀压力将促使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加快收紧,对市场消费能力及消费信心形成负面制约。另一方面,来自国际采购订单布局的再调整。随着疫情演变,东南亚、南亚供应链或将逐步得到恢复,出口订单向我国回流的形势可能会有所改变。

三是内需市场重要性增强。2021年1—11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速在15大类产品中位居第10位,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与疫情前相比增长水平仍然偏低。随着统计基数升高,宏观环境更趋复杂,网络渠道度过疫情带来的红利集中释放期,内需增长将呈现边际放缓态势,分层次、分领域深度、有效挖掘内需市场空间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区域布局调整出现新动态。2021年,广西、新疆、贵州、江西、山西等中西部省份在纺织行业投资增长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这体现出,在土地、用工、用能、取水排污等资源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国内区域布局调整在稳步推进。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构建统筹东中西部、国内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将成为纺织行业更为广泛的发展实践。

此外,还有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特点突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变异毒株影响,全球生产和物流遭受阻隔;通胀压力加大,发达国家超宽松政策退出可能产生较强负外溢性。市场信心、投资预期、商业信用承受压力;原料价格、运输成本、要素供应面临波动,这些都冲击着产业的平稳运行。全球范围内,规则之变、要素之变、范式之变环环相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重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持续交织演进,行业需要适应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

新时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行业的空间所在、器量所在。资源要素高效畅通,内外市场高度协同,文化自信转化为产业自信,是行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下,以数字和绿色为特征,新的发展范式和新的生产函数正在形成。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生产设备更新、基础设施重置、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变革。更多的市场主体与商业场景被连接起来,更大范围的市场和资源实现了整合;消费互联网进入成熟期,发展重心开始向工业互联网迁移,产业价值开始更多来自场景深耕与复杂应用;数字经济治理日渐规范,产业价值的实现进入阳光之下、透明之中。

建议全行业要按照《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提出的任务方向,充分展现多年深度调整转型所积累的发展韧性,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努力化解各种风险矛盾,实现行业经济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运行,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方面展现更大作为。稳字当头,行业需要系统推进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真实价值、长远价值、潜在价值、共同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疫情当前,要正视困难和坚定信心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行业发展在外贸出口、智能制造、品牌建设等方面展现出了新成绩和新特点。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随着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也给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虽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不会出现无序下滑,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致辞中表示。

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只要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总体可控;只要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笃定和抓铁有痕的执行力,就能始终在战略大局中掌握主动权;只要我国纺织产业链完整,大多数环节自主可控。而纺织行业必须加强政府与协会、政府与企业的协作。一是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和重点企业跟踪服务;二是做好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三是推动各项政策和工作扎实落地。

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顾伟达在发言中介绍,作为首都国企,北京时尚控股始终将企业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国家战略全局和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北京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和首都城市更新,坚定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北京时尚控股将进一步找准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首都工作大局的发力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开门红的基础上,持续转型升级、持续优化布局、持续提质增效,依托数字科技、平台模式、绿色发展和资本市场“四个支点”,加快推动服装纺织、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三大业务板块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具备全球视野、国内领先、具有卓越竞争力的时尚产业集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城市发展持续贡献新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十四五”坚持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主题演讲中,分析了我国中长期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我国消费市场发展的新特征。她认为,新发展格局下,新消费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关键支撑,并提出新发展格局下要更好地满足和扩大内需的途径与举措。“过去的一年,虽然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势头有所减弱,供给恢复慢于需求恢复。从国内形势来看,在消费恢复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供求关系变化,消费创新升级动能强劲,市场分化重塑育新机。而新特征则体现在新国货成为重要消费的趋势、数字化技术加快向线下赋能。”

“当前,我国经济仍保持复苏向好态势,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但也面临不少下行压力。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更好地满足和扩大内需:一是以消费变革为核心的新供给体系;二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加快供应链体系重构;三是以品牌化为核心加快提升消费质量;四是以生态化为抓手加快促进市场与制度环境改善;五是以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塑造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王微说。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杨宝富在《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的主题演讲中,对于当前棉花市场的价格运行,梳理了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并对后市进行展望。他谈到,现下疫情,需要密切关注奥密克戎带来的影响。一是扩散蔓延的情况;二是对于经贸往来复苏的影响;三是原油消费弱势等连带的影响。

现下,以市场目前的形势还很难做出准确预判,所以要综合考虑全球棉花的供需情况。今年全球棉花产量预计在2650万吨左右,消费量有望达到历史较高水平,整个全球库存处于较低位置。从消费高点到具体如何落地,需要看后市表现。从未来市场来看,整个供给一定程度上是刚性的、需求是弹性的。从当前形势来看,节前市场价格难以下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灿从政策、产业、技术、消费等层面对碳中和的背景、路径、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碳中和将重塑经济和产业体系、重构全球能源资源与产业格局、重新定义区域经济版图、变革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推动气候投融资浪潮、引领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一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碳中和的必然性、长期性、系统性。二是虽然碳中和技术方向明确,需要广泛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但具体路径具有不确定性。三是企业碳中和技术方向,需要考虑能源与产业结构性变化的趋势。四是难减排行业(包括公用基础设施)的碳中和,需要探索创新抵消机制和消费者参与模式。

他强调,碳中和不只是碳减排,更是技术与经济的竞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碳中和将推动新经济增长、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能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赢。另外,地方和城市是实现碳中和的责任主体,企业是实现碳中和的行动主体,既面临着减碳压力,也意味着更大机遇,需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完善碳中和战略和路径,实现零碳发展的快速转型。

猜你喜欢

纺织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澳洋纺织
战疫情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