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北京:相隔14年续写传奇
2022-03-07中国报道张岩
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岩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在北京东四胡同里再次听到这首曾经的北京奥运歌曲,让人思绪不由得回到2008年那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眼下,这首歌又跨越时空,带着人们的深情期盼迎接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是——北京。”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的宣布,意味着北京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
从“敢不敢申办”到“基本无悬念”
1990年7月,夏日的北京艳阳高照,第11届亚运会相关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邓小平同志参观新建成的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时,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敢不敢去申办一次奥运会?
当时,现场无人敢应答。举办奥运会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还只是个梦想——申奥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然而,这个问题还是在人们心中点燃了一丝火苗: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呢?
在1993年以两票之差惜败悉尼而痛失2000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之后,时隔6年重整旗鼓的北京再次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报告。在申请演讲中,“中国奥运之父”何振梁说:“选择北京,你们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将奥运会带到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10亿人民有机会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相比之下,这一次北京真的“准备好了”。
2001年7月3日,北京经历了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夜晚——中国终于申奥“圆梦”。面对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偏见和怀疑,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举世瞩目中如期开幕。在随后为期16天的赛程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在北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奥林匹克传奇。全球40多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精彩的比赛,也透过奥运这扇窗,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中国,一个更加强大、更加自信的中国。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在闭幕式上的致辞中宣称:“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也评价说,“北京奥运会是所有奥运会中最好的一届奥运会”。
奥运的落幕亦是一个开始,奥林匹克精神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5年后的2013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正式提出申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次,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充满了从容、自信与淡定,“重在参与、努力成功”。甚至当看到北京进入申办城市名单时,有些外媒评论认为中国此次申奥“基本无悬念”。
2015年7月31日,随着2022年年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尘埃落定,北京再次创造历史。
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主题为“2022,相约北京”的“北京八分钟”表演。
有形与无形,奥运改变一座城
“事实上,奥运使北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者,甚至可能影响了不止北京这一座城市。”国际奥委会委员萨米赫·穆达拉尔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8年以前穆达拉尔曾来过几次北京,而当考察北京夏季奥运会筹备建设情况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那段时间,北京的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酒店、交通、场馆、设施……一切进展都超乎想象。那时候我就相信中国可以创造一切奇迹。”他还表示,对于北京申办冬奥会取得成功丝毫也不奇怪,“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承办各个领域的赛会和活动。而且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出色表现,让我们对这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有信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信系统、大气质量等实现了大幅改善,北京的城市面貌与国际形象明显提升。而当年为之修建的一系列高水准的运动场馆和设施,不仅仅只是作为“奥运遗产”的地标存在,也成为举办各类赛事和服务市民的好去处,更是可以经过改造再利用变为冬奥的场馆场地。据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常宇介绍,冬奥会在北京使用的13个场馆中,有11个就是2008年的奥运遗产。
如果说14年前的北京夏季奥运会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完成了一次现代化的华丽蜕变,那么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则是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点睛之笔。京张铁路的开通、两座城市的联动、“一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京张联手承办冬奥的意义,不止于体育层面,更辐射延伸至产业、交通、生态、文化等诸多领域。
“奥运会不仅能使举办城市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得到完善,还能促使市民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自2009年开始每年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全国范围内掀起健身热潮,特别是体育运动的习惯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理事长韦迪表示,以冬奥会为契机,如冰球、花样滑冰、滑雪、短道速滑和冰壶等冰雪运动的种子开始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注册的小运动员逐年增加。“下一步,我们也将号召体校、学校、社会团体、运动俱乐部共同参与、建立和培育出有效推动体教融合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
奥运不仅为北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为北京未来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从2007年到2016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从935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5669亿元,2020年则达到36102亿元。“承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共创造了150万个就业岗位。由于基建和服务的提供主要发生在北京,新增就业主要在北京地区,对全国也有辐射作用。而新增的就业岗位有相当一部分在金融、通信、邮政、物流、商务服务、文旅等现代服务部门。可以说第三产业是举办奥运会受益最大的产业,而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就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为北京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奥运会结束后,这些新增就业中的很大比例是稳固下来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张丽宾表示。
为奥林匹克运动再留中国印迹
似乎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世界才真正看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真实样貌。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一份从容自信的心态也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间悄然形成。所以,当2022年冬奥会火种抵达北京,北京再次开始书写奥运传奇,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新的精彩华章。正如巴赫所说:“北京成为‘双奥之城’,而且是在14年之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是安全的选择,也是历史性的选择……”
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到“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北京的办奥理念在传承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两个奥运口号跨越时空,向世界展现中国蓬勃向上的体育精神。北京不仅以自身之实践丰富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更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发展成果由城市、地区或国家间的民众共享”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也在这里不断延伸。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成功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都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志愿者就有7万余名,工作协助者更是达到了150万。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申请人数已突破130万,奉献与团结协作精神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弘扬。
“新技术、新形式、新内容的引入和使用,让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方式也不断创新,传播效果不断得到深化与提升。”在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看来,互联网时代人们参与和感受奥运的方式也在不断迭代更新,相比之前的技术手段,全景观赛、沉浸式VR以及观赛互动都给奥运的传播和参与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激情参与到奥运中来,线上线下实现多角度多层次互动,这将新修改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而在萨米赫·穆达拉尔看来,北京与奥运是相互成就的,“举办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了北京,看到了中国,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奇迹和独特魅力,同时北京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色彩与光芒。”他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给世界的一个惊喜,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将成就一个奇迹——一个只有中国才能创造的奇迹。
曼德拉曾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面对第二次在疫情中举办的奥运会,巴赫这样说道:“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生活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中。我们每天都还在了解这场全球危机对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他表示,疫情结束后的世界将更需要体育和体育精神,而双奥之城北京则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心信号:体育界已准备好从危机中复苏,为重建一个更加以人为中心、更加包容的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