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河那一湾堡
2022-03-07张桃枝
张桃枝
站在“一口三堡”的边墙上,心中荡漾的不是别的,而是由衷的感激之情。感激大明王朝在新荣大地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双长城、边堡、烽燧、口子,如颗颗明珠散落在塞北这块土地上,让新荣人时时感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胸中澎湃。
明长城由阳高县进入新荣元墩村,由元墩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堡,然后分为南北两路,形成宽幅屯卫防线,成为抵御蒙古势力的强大屏障,南段内长城由宏赐堡向西而行,北段外长城到宏赐堡与饮马河平行向北走,经河东窑村,跨过饮马河,向西转至镇羌堡,由镇羌堡经拒墙口向西而去。得胜口就在由镇羌堡经拒墙口向西而去的这段长城上。这段长城因土为微紫色粘土,被誉为“紫塞”。太阳光辉一抹,紫气蒸腾,那景——“莫道不消魂。”
得胜口也叫望城堡,明洪武年间建成,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长城上较早建起的御敌关口,“东部山海关,西部嘉峪关,中部得胜口”,得胜口守住的不是大同城,而是整个明王朝的门户,因而得胜一带的建设与投入倍受明政府重视。
随着边境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加固,在饮马河一带形成了以得胜堡为核心的得胜堡群,得胜口与得胜堡、镇羌堡、市场堡处在一个不足2公里的范围内,合称为“一口三堡”。
起初得胜口与长城上的其它“口子”一样只是御敌守边的一个关隘,但历史的发展颇具戏剧性。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大军首领俺答汗一桩婚姻改变了边关多年的战乱摩擦状态,汉蒙两家化干戈为玉帛,通贡互市,长城沿线开设11处马市。得胜马市分属俺答和三娘子及其部落,又属大明的雄关要塞,因而建设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在长城沿线边贸口岸中当属之“最”,也使得胜口战略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军事防御变为国家通关口岸。得胜口遂皆具关和市的双重功能,成了茶马古道的驿站、物资集散地。
得胜口的“口子”先是由原来的门洞变为石砌砖包的城门,门道用青石铺砌,门口两扇漆红大门,门两侧立起威武霸气的镇边石狮子,城门上高耸起木楼。俨然神圣雄壮的国门,开,则车来人往,关,则万夫莫开。
接着,城门东侧的长城上建起了岗哨楼,这个边关哨所堂皇气派,下面土筑方台,长宽各七丈,高三丈五尺,外面包砖,四周筑有垛口,雄浑墩实,巍峨壮观,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到,那夺人的气势时时彰显着国威与军威。岗哨楼里值守的士兵,居高临下,口里口外、杂七碎八,一目了然。
得胜口西边置瓮城,瓮城外是月城。月城不大,周长仅五十丈,留门与北路相通,形成双层防御系统。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在得胜口东二十米处,建起了大小马市楼,马市楼是马市交易的管理中心。马市楼的建设使得胜口更加去战争化,成为北方一个庞大的商贸流通市场,丝路的咽喉要道。《三云筹俎考》中《镇羌堡》条载:“本堡边塞首冲之地。阖镇大市极也。”“每遇互市,东西名王率众数万,蜂屯城下”。边贸盛况可见一斑。
到了清朝,得胜口御敌作用彻底消失,成了中原较大的商贸市场,北方的旱码头,是通往蒙古、俄罗斯的重要集散地和丝路,因此,在口岸建设和管理上得到清朝官员的一再重视。
乾隆十三年(1747年),得胜口设立了税亭,口里口外的客商,都必须经税亭验货收税后才能通行,得胜口大街设两个接待办理税收业务的店,一个是街东的龙和店,一个是街西的龙泉店。
悠悠古道,阵阵驼铃,哺育着得胜口的繁荣和发展,从“口子”向南延伸的的一条商业大街,长300多米,东西跨90米,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纷呈,著名的有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缎铺、临清帛铺及绒线铺等,街面彩幅高悬,货物琳琅满目,行人如织,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景象宛然一商业帝国。
车马络绎,商贾云集,南北思想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催生了多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一位叫郝树平的商人开了一个颇具诗意的旅店,叫致远店,致远店经营有方,生意兴隆,从关内扩展到关外,关内总号叫南致远店,关外分号叫北致远店,专供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前来互市居住的,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商人旅居之所。致远店建筑规模大,生活设施全,南致远店建筑面积就达40多亩,房间200多间。
得胜口融合众长,不但接纳不同地域的文化,而且保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道光十一年(1830年),在得胜口西长城内一侧,建起了关帝庙。关帝庙坐南朝北,正殿塑有关羽、关平、周仓、廖化、五甫、赵累像,殿内关公无论是坐像还是站像都活灵活现,其中乘赤兔马飞跃急驰像更是威风凌凌,神鬼兼惧。殿内墙上及东西两面绘有三国故事,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距正殿一丈远有铁鼎足香炉,香炉左右向后一丈各有石旗杆一根。殿前建东西两廓,东廊北是鼓楼,吊悬朝阳大鼓,西廊北是钟楼,吊悬铜钟,鼓和钟直径同为0.66米。旭日东升,晨钟悠扬,金鸡西落,暮鼓雄浑。钟声和鼓声,余音袅袅,回旋在八棱碑山和饮马河间。
“有庙必有戏台”,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面对灾难,都会求助于神灵,用戏台向供奉的神灵敬歌献舞,祈望保佑,是建戏台的意图之一。得胜堡关帝庙也不例外,在正殿的对面建起了戏台,戏台南有屏门,北有穿洞,穿门外有一对石狮和两根绞龙旗杆,庙宇与戏台组成了得胜口独特的文化景观。据当地的老人讲,戏台东有向南禅房两间,顺钟楼南小巷进西跨院,南有套房五间,东北角有套房两间,靠西墙有两间厨房,北跨院是演员的住处。跨院后又有小院,内有房三间,为守庙人居所,跨院向东开门。
得胜口关帝庙每年有兩次定期戏,一次是关羽忌日,农历五月十三,由口子税亭出钱;一次是关羽生日,六月二十四,由得胜商业街店铺出钱。
关帝庙内有与皇帝同样的卤薄銮驾,每每唱戏,人们便摆出关帝仪仗,威风堂堂、庄严肃穆。青龙偃月刀和庙檐全部披红挂彩,场面宏大,香烟袅袅。到关帝庙求签许愿的人很多,因为签灵验,还愿或酬神的也很多,庙前挤满了人,大殿挂满了匾。戏台上生、旦、净、末、丑竞相献艺,戏里戏外热闹非凡。
浑厚的晋剧,圆润的北路梆子,嘶吼着的耍孩儿,扭着腰身的二人台,让北方人情有独钟。每逢名角名班过来,税官即诈以重税,逼迫班主以唱戏换得减税或免税。班主也乐意在此歇缓,不但能少缴税,而且自己也能热闹轻松一阵子,戏班成员唱戏,班主则开赌局“压宝”。
得胜口越来越繁荣的景象,给清朝官员注入更多的活力和信心,道光二十六年(1845年),在距得胜商贸大街南60米处,修筑紫塞阁,因坐落在得胜口以南,人们也称南阁。南阁西门与市场堡东门相对,两门仅50步之遥,不但显示建筑上的气魄和珠联璧合,而且也方便堡里堡外人们的往来交易。
南阁设计建设可谓坚固,地基先铺五层条石,再砌两层青砖,阁楼主体先以七层石条为基,再砌五平五立青砖,阁体西置券门,阁体上建木阁楼,以八根木柱支撑,阁楼塑有魁星、三皇、观音及惠岸、善财二童子,楼顶四角悬挂铜铃,风铃悦耳。南阁雕梁画栋,工艺精良,错落有致,是得胜一带又一地标性建筑,不仅象征着“金得胜”的富庶,而且传递着清朝官员治理和发展丝绸之路的信心和决心。紫塞阁本应成为千年古刹,然而,在解放前夕,支撑紫塞阁大柱的横木被盗,阁楼重心失去支撑,1952年春,紫塞阁被大风吹倒,距建成之时仅仅106年。现紫塞阁只残存一个土堆,孤寂地伏在庄稼地里,没有人在意它的存在,只有在浅笺淡墨中才能看到它曾经的辉煌和气度。
曲终人散,这是历史对得胜口的选择,虽然得胜口群雄塞北,但因紧邻得胜堡和镇羌堡,没有像助马口、镇川口等长城关隘那样聚居人口,形成村落,把历史坐实,昙花一现般地把旌旗伞盖埋藏在厚实的黄土地上,任岁月蹉跎。
得胜口商贸繁华始于明朝,兴于清朝,随着丰镇卫的兴起逐渐萧条衰落。这个集边塞要冲与丝路咽喉于一身的关隘,在促进民族团结、加快丝绸之路的发展上做出不朽贡献,在祖国大江南北曾一度享有盛誉。
如今的得胜口,昔日的日月星辉已湮灭在茫茫历史中,只在长城上有一狭窄的口子和一深深的壕沟。“口子”西边的瓮城月城饱经四百年风霜,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乍一看已没有城墙的模样,更像一个套起来的圐圀。大小马市楼孤傲地立在长城上,似有千言万语而又瞬间缄默在湛蓝高远的天空下,三三两两的人来了又走了,几人凭吊!几人感喟!
选自《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