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囤货狂内心或有看不见的伤

2022-03-07杨剑兰

科教新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患上过度经历

杨剑兰

最近,购物节一茬接一茬,很多人家里囤满了各种商品。有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囤货的人很可能患上了囤积症。

我们常在新闻上看到老人喜欢收集废品,他们把旧东西堆满了房间和楼道,甚至东西发霉、发臭了也不舍得扔。这就是典型的囤积症。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将囤积症的症状定义为:难以丢弃物品,不管它们实际价值如何;有强烈的储物欲望,丢弃物品会深感痛苦;大量物品堆积,使生活或工作场所脏乱不堪,甚至使人无法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这些囤积行为极大影响和干扰了患者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会引发火灾、造成健康隐患等。

不要以为只有老人才会得囤积症,很多年轻人也会患上囤积症,如囤积书籍、衣服、化妆品、布娃娃等。日常生活中,囤积症患者并不少见,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大约有2%到5%的人患有囤積症,也就是说每20至5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囤积症。

情绪问题会成为囤积症的诱因。当我们感到焦虑不安、抑郁孤独,或者在生活中经历很多挫败时,我们囤积物品的欲望就会比平时高涨很多。这是因为囤积物品能舒缓我们的不良情绪。

此外,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越易患囤积症。5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患囤积症的概率是年轻人的3倍。年轻的囤积症患者更多由于“喜欢”所以囤积,而中老年患者则多因“丢掉可惜”的心理所以囤积。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经历幼年创伤的个体更易患囤积症。如果早期经历过极度的匮乏,这样的个体长大后,需要通过囤积物品来尽量消除内在的匮乏和不安全感。如果早期经历如亲人离世、被抛弃等心理创伤,个体没能获得充足的依恋他人的体验,长大后也会通过囤积物品来建立与物品之间的情感依恋,以弥补心灵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囤积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但囤积行为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当过度囤积带来的危害大于它带来的安慰时,就要自我改变或接受治疗了。

猜你喜欢

患上过度经历
长时间看手机会患上“眼癌”?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我患上了狂长头发症
爸爸总说孩子没出息 阳光男孩最终患上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