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详于道“古” 用诸说“今”

2022-03-07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法

温习古籍中的名言警句以为今用,所用笔法一般为详“今”而略“古”。但如果所用名言警句对同学们来说相对陌生,则不妨变用一种“详于道‘古’,用诸说‘今’”的笔法。下面,我们就通过欣赏这篇文章,来了解这种笔法。

美文赏读

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

◎潘志宏

2021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

“事不避难”,语出《国语·鲁语》:“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即春秋时的鲁国大夫臧文仲,贤明正直,忠君爱国。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位国君。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主动请缨,说:“居官者当事不避难。”他用鬯圭和玉磬等宝玉向齐国求购粮食,言辞诚恳,最终感动了齐人。齐人同意把粮食卖给鲁国,并退还了玉器。

“义不逃责”,类似的表述可见于《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所谓“义”,《中庸》解释为:“义者,宜也。”符合仁、礼要求的,就是义。义,既是正义、道义,也是义务、责任。“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连用,意即面对艰险困难,只要合乎道义、职责所在,就不能畏惧逃避,而应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最早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连用的是晚清学者汤霖。汤霖是清末进士出身,自号颐园老人,在他六十岁生日时,学生们为其贺寿画了一幅《颐园老人生日宴游图》,汤霖欣然作自序,“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即是其中的名句。汤霖为官清廉,他传下的这种家风,体现了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汤用彤和孙子汤一介。汤用彤十余年如一日,承担起研究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过程,著就《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等职。汤一介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后又勇挑编纂鸿篇巨制《儒藏》的重担。“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是汤氏一门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凝铸为汤氏的家训门风。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一种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圣贤的担当精神。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圣王要自觉地担负起福泽天下百姓的重任。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一定的准则,一切都按照“义”的规定作为行为依据。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看见危难要敢于承担责任,看见所得要想到是否合乎道义。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古圣先贤展现出来的是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甘于牺牲、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正是他们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是司马迁报效祖国的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修齐治平的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救亡图存的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牺牲奉献的担当。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胸襟宇量和士人风骨。只有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才是修身进德、建功立业之道,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5日)

赏析

详于道“古”,道出其深刻内涵和传承脉络,才能更有说服力地用诸说“今”。作者的笔法是:

一、采用“分—合—进层”结构。文章开门见山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第2段讲“事不避难”和第3段讲“义不逃责”为“分”;第4段阐述两句连用,是“合”;第5段、第6段致敬民族脊梁,揭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崇高精神内涵,属于“进层”。这一结构安排,利于“详于道‘古’”的渐次展开。

二、连点成线,打造精神金链。在注疏阐述时,作者没有囿于一点,而是放开笔墨,连点成线。引用古圣先贤、志士仁人的名言,并且将这些史料点点相连,相互补充,加上作者的精到评述,把中华民族“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这一修身进德、建功立业之道打造成环环相扣的金链,发出熠熠照人的历史光彩,文章的主旨因此显得厚植有本,传承有脉,弘扬有据。

三、适度拓展,彰显传承魅力。追溯“事不避难”出处时,作者根据《国语·鲁语》用现代汉语拓出有关史实,以突出鲁国大夫臧文仲“贤明正直,忠君爱国”的品格;在赞美最早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连用的晚清学者汤霖时,作者又拓开笔墨,介绍其儿子汤用彤和孙子汤一介的不凡成就,从“家训门风”的角度盛赞“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精神代代相传的巨大影响力。

佳作风采

幸福之路:解心锁、开心门

◎姚心怡

忧伤郁闷之人幸福何在?我的回答是:解除心锁,打开心门,就能走上幸福之路。

穿越时空,我想到了李清照,想到了她《南楼令》里的“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是她,依然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中“沉醉不知归路”;是她,仍旧徘徊在幸福的门口,却始终不敢伸出双手,敲开这扇虚掩着的大门。

红绸盖首,锣鼓喧天。她怀揣着一腔柔情,来到了幸福的门口。然而,她失望了。丈夫的一句“负笈远游”,让她寒了心。于是她以为,门是关着的,她失去了一次走进幸福的机会。门其实开着。雨疏风骤之时,她大可不必在意卷帘人轻描淡写的一句“海棠依旧”,她只要推开房门,走进园子,便可享受“绿肥红瘦”之下由点点希望带来的新生的幸福;重阳佳节又至,她不必在乎形单影只带来的苦楚,反而可以在一抹月色中,享受相思的幸福;把酒黄昏之后,她也可以不嗅暗香盈袖带来的销魂之苦,只要推开幸福之门,便可点燃香烛,温暖岁末的季节。其实她只要伸出手,打破内心愁苦的枷锁,就能走向幸福之路!

金戈鐵马,踏着死亡的信号,将终守夫君归来的她那双伸向幸福之门的手,硬生生打回去了。于是,风住尘香之时,她欲语泪先流;于是,雁过伤心之时,她寄情于三杯两盏淡酒;于是,黄花满地之后,她终是伴着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醉倒在幸福的门口。也许易安至死都以为,幸福随着丈夫、随着家国天下,永远逝去了,于是她失去了推开这扇门的自信和勇气,跌落于悲戚痛苦的深渊……

走出“温故”,回望来路,多有感慨。上初中时因病休学,我忧伤过;中考差几分未进理想高中,我忧伤过;上了高一,学习跟不上节奏,我忧伤过……好在我从李清照的遭遇中悟出幸福的真谛,一次次地解除自卑气馁的心锁,打开谦虚善问的心门,让幸福的阳光照亮胸膛。

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幸福之路何尝不是如此?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自甘落后的心锁不解除,闭关锁国的枷锁不打开,何来国运兴盛,人民幸福?只有在忧患中勇敢奋起,在危机中自信自强,才能走上幸福之路。

李清照,不知你的灵魂是否依然忧伤,但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定然不会有你的遗憾。因为我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之路就是“解心锁、开心门”,勇敢踏上前行之路。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指导老师:曹津源】

点评

作者活用“详于道‘古’,用诸说‘今’”的笔法,“道古”集中于李清照一人之遭遇,从反面切入,扣住“幸福之路:解心锁、开心门”,展开文学性评述;“说今”则由自身经历进至国家民族,强化论点的现实意义。易安诗作名句随手拈来,巧妙入文,为我所用,也是亮点。

猜你喜欢

笔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飞白与枯笔的区别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篆书评价标准探究
书法与中国画研习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