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叙议结合
2022-03-07
▲▲讲写法
近年来,应用文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文体。读后感、观后感作为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在2019年全国Ⅱ卷作了考查。
什么是读后感?什么是观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引发的感想;观后感是指观看了影视作品后引发的想法。这两者虽然一个是所读而感,一个是所观而思,名称不同,但在“有感”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所以写法基本相同。
一、选准感点,精准着力
阅读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那些触动你的地方,就是所谓的感点。这个“感点”,可以是作品的主题,也可以是作品中你最关注的人物或引发思考的某个语句,还可以是印象深刻的某个画面、某个场景……
作品引发的感点可能会很多,我们在写作时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受加以提炼筛选,选择其中自己感受最强烈的某一点来写。切入点要精要小。确定感点后,由感点出发写出自己的感想,这个“感”可以是悟出的道理、引发的思考与联想、激发的斗志与决心、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评论等,要做到有针对性。如:《超越极限——读<老人与海>有感》,作者选择“超越极限”这一感点,论述了“超越极限,成为强者”这一主题,切入点小而精;《不一样的童年——观<我的童年>有感》,作者以“灰色不幸的童年”为感点,论述“灰色的不幸的童年也是一笔财富”这一主题,使得文章重点突出。
二、拟好标题,以意传神
读后感、观后感可以直接以《读(观)XX有感》为题,但最好能根据感点与行文的重点拟一个能显示写作中心的题目作为主标题,这样主旨明确,也更有“文艺范”。
读后感、观后感的主标题拟题的方法常用的有:(1)引用法。如《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有感》《我命由我不由天——观<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这是引用书中或电影中的名句作为主标题,极精准地显示了相关作品及其感点;(2)浓缩法。《爱满人间——读<医院的春天>有感》《雄狮崛起——观<长津湖>有感》,这是通过浓缩写作观点来作为主标题;(3)疑问法。如《谁活得最苦——观<雷雨>有感》,以一个疑问句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引人深思;(4)比喻法。如《抬头便是月亮——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以“月亮”比喻“人生理想”,新颖别致;(5)对偶法。如《玲珑品人生,微笑看世界——读<玲珑小品>有感》,这种对偶式标题,美观对称,富有文采。同学们可以根据作品内容、选择的感点,结合自己的经验灵活拟写标题。
三、把握結构,稳中出新
读后感、观后感常用的行文结构是先概述与所写感点相关内容;再点明自己的所感,即亮出论点;然后结合作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按照议论文常用的“引——议——联——结”的写作结构展开。
当然在文章的结构与表达的顺序上也可以稳中出新求变。比如,可以简述自己生活中碰到的现象或遇到的疑惑、看到的生活场景,再联想到自己所读的书、所观的影视作品;还可以设置与影视或书籍中类似的情境,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隔空对话;或者以作品中场景的变换来巧妙衔接写作的内容。总之,多动脑、多思考、多借鉴,可以让有着独特要求、规定比较严格的读后感、观后感多姿多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形式创新是为内容服务的,切不可为形式而形式,以至于弄巧成拙。
四、叙议结合,详略得当
读后感、观后感最大的特点是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处理好“读”和“感”之间的关系,是一篇读后感、观后感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大篇幅引述原文或不厌其烦地复述情节,而感受只是结尾寥寥几笔,点到为止;二是开头点明所读或所观作品,以引出观点,但在主体部分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却没有联系相关作品的内容。属于第一类情况的文章不符合文体要求,详略不当。读后感、观后感属于议论文,应当以“感”为主,以“读”为辅,“读”是基础,“感”才是重点,这类文章中的“叙”要简明。属于第二类情况的文章没有体现读后感、观后感的特殊性。读后感、观后感,“读”“观”是“感”的依据与基础,“感”是“读”“观”的生发与提升。“感”的发挥不能离弃“读”“观”,也就是在行文中要注意照应所读、所观的内容,时刻紧扣“读”或“观”的内容,巧妙扣住“读”或“观”去写“感”。
读后感、观后感既不能脱离作品,又不能局限于作品,要特别注意联系实际,彰显时代特征。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历史事件、当前形势、社会热点事件或人物等。如《抬头便是月亮——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一文,联系现实生活写黄国平、王振义、钟芳蓉等守护理想的事例,希望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不管时光如何流转,要坚守心中的信念,不被物欲横流所吞噬,追求诗和远方”。文章立意高远,很有现实意义。
五、避开雷区,谨防硬伤
读后感、观后感除了要防止写成原文的抄录或简单的叙述和脱离作品任意发挥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情感虚假写成“检讨书”或“保证书”,老生常谈缺少新意,偏激地对反面人物进行人身攻击等。这些都是读后感、观后感的雷区,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避免这些硬伤。
▲▲示例文
心怀乡土,扎根乡土
——读《乡土中国》有感
◎夏子璇
中国人,不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总是对从小生活过的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叫乡土情怀。《乡土中国》就是一本阐释“乡土情怀”的书。
乡土情怀并不是中国人独有,但中国人却有着最为浓厚的乡土情怀。乡土情怀缘何而来?费孝通先生一句“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了”,将民族与乡土恰到好处地放在一种亲密关系中,又用一个“黏”字来显示其亲密的程度。的确,我们何时与乡土分开过呢?人的生老病死似乎都与某一方乡土联系在一起,如大树深深扎根泥土,两者难以分离开来。而这种紧密联系是因为“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原来,乡土情怀是长在所生长的乡土里,是人落地就有的。
乡土情怀最为浓烈的是游子,是那些漂泊在外无法驻足在乡土之上的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是苏轼的乡土情怀;“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是余光中的乡土情怀;“家乡温度让我心潮澎湃”,这是孟晚舟的乡土情怀。那千千万万思乡深切的人,缠绵卧榻,只有家乡一捧细土能治。无论何等困苦,也难磨灭“乡土”在中国人心中扎下的根,而这根也是根治心中之悲苦,应对一切世间纷扰与人生无常的一剂良药。
乡土情怀最为深沉的是农民,是那些世代与土地相依相伴的人。在论述乡土情怀时,费孝通先生加上了一个“以农为生的人”的条件,在我读完这本“大家小书”后再思考这个条件的含義,我又发现了宝藏。人们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为了“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的丰收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种种乡土情在农民的春耕秋收、夏种冬藏中越来越深厚。这些乡土美景凝聚于文人骚客的笔端,便成了最美妙的诗和远方。而农民在乡土里的一举一动,也被赋予了诗情与画意。
书中的乡土之情古老而悠长,而现代社会却有如一双无形的大手将千万年轻的儿女推离乡土。我不由得担忧起来,乡土情怀会随着人们远离故士而淡化、消逝吗?
费孝通先生给出的答案是“部分不太依靠土的人会选择背井离乡”“虽然不是直接以土为生,但这些人一定心怀乡土”。这让我明白:华夏子女生活在同一片神州大地上,神州之内,处处是乡土。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儿女们正接过时代的火炬,让乡土展露出新的姿态。在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舞台上,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挑起全村脱贫重任;新时代愚公毛相林凿出绝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草原绣娘白晶莹创建刺绣扶贫车间,留住了年轻的姑娘,也守住了非遗文化。原来乡土情怀从来不曾褪去,她好像是一根藤蔓,蜿蜒缠绕,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乡土,哺育了每个人的生命,是我们的精神归属,亦是我们深深扎根的地方。
【作者系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2110班学生,指导老师:陈艳辉】
点评
这篇读后感以“《乡土中国》就是一本阐释‘乡土情怀’的书”开篇,扣住“乡土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感点明确。作者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乡土情怀的产生缘由,进而分析游子与农民的乡土情怀,然后结合乡村振兴的现实,论述了乡土情怀的现实意义,丰富了乡土情怀的内涵。文章由《乡土中国》出发,但又不局限于这本书中的论述,叙议结合,详略得当。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
【陈艳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