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2022-03-07
▲▲作者简介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代表作。
该作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年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
▲▲作品内容
1805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后,法国与俄国之间也发生战争。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把怀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禿山”的父亲和妹妹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了。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刚留学回来的好友皮埃尔,是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由于继承了伯爵的全部遗产,因此,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库拉金公爵看上这一点,便将貌美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伦嫁给他。
同年11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中战败,他带着军旗独自冲入敌阵,不幸受了重伤。
另一方面,婚后不久,因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有暧昧风声传出,皮埃尔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便与多勃赫夫决斗。而把对方打倒后,他旋即与妻子爱伦分居。从此以后,他陷于善恶与生死问题的困扰中,直至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人后,才进入新的信仰生活里。
一直被认为已战死沙场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突然回到秃山的那一晚,正好其妻产下一名男婴后去世,这使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心终老于领地。
1807年6月,俄国与法国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1809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拜访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吸引。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相约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便出国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与其私奔。
1812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去世。
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艺术特色
《战争与和平》的内容规模庞大,人物众多,精彩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动人的场面层出不穷,纷繁的事件互相交错,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尽管内容复杂,卷帙浩繁,但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作者把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都以“战争”与“和平”为中心加以安排。重要的历史人物只在他们历史活动的重要时刻出场,而几个贵族家庭的历史则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托尔斯泰以深挚的感情优美深刻的笔触创作了一部壮丽、精美的文学精品。作品中的景色描绘与人物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如奥斯特里茨的天空、春天的白桦林都跟安德烈的心理变化密不可分。整部作品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优美的散文中插入大段雄辩有力的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历史、哲学观点,是这部巨著的又一艺术特色。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用他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他把一幅波澜迭起又层次井然地向前推进着的历史画卷写得有声有色、有张有弛而又富于变化,构成了完整的格局。同时,作者还在该书中塑造了数以百计的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以“耐心”为座右铭的库图佐夫;快快活活上战场、穿上干净的衬衫赴死、只求投奔造物主的农夫们;在污浊和饥饿中为自己的憧憬而满面笑容的法军俘虏。而才智过人、性格坚强、内心丰富的安德烈,感情冲动、善良真诚的皮埃尔,美丽动人、纯洁自然的娜达莎……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既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又有共同体现着鲜明的俄罗斯风情,令人读来生动亲切,不忍释卷。
▲▲选段赏析
第九部·第十五章(节选)
罗斯托夫像看猎犬逐兽似的看着面前发生的一切。他以嗅觉感觉到,如果现在与骠骑兵一起冲向法军龙骑兵,他们会站不住脚的;可是,如果要冲锋,就得即刻冲锋,一分钟也不能拖,否则就迟了。他环视自己周围。大尉就站在身旁,也目不转睛地望着下面的骑兵。
“安德烈·谢瓦斯季扬内奇,”罗斯托夫说,“要知道我们可以冲垮他们……”
“是厉害的一着。”
大尉说:“确实……”
没有听完他的话,罗斯托夫就策马驰到骑兵连前面,没有等他发出出击的口令,跟他有同感的整个骑兵连,都随他之后驱动了战马。罗斯托夫自己不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又为何这样做。他做这一切,正像他在打猎时所做的一样,不假思索,不假考虑。他看见龙骑兵走近了,他们在奔驰,队形散乱;他知道他们会支持不住的,他知道,时机只在转瞬之间,稍一放过,就一去不复返了。炮弹那么激烈地在他周围咝咝呼啸,战马是那样跃跃欲奔,以至于笼它不住了。他策动了战马,发出口令,在此同时,他听见身后展开队形的骑兵连的得得马蹄声,他们飞奔着冲向山下的龙骑兵。他们刚下山,大步的奔驰自然而然转为疾驰,越接近自己的枪骑兵和追赶他们的法国龙骑兵,就越驰越快,离龙骑兵很近了,前面那些看见骠骑兵的龙骑兵开始向后转,后面的停住了。怀着堵截狼的心情,罗斯托夫完全放开自己的顿河马,疾驰着堵截队形混乱的龙骑兵。一个枪骑兵停下来了,一个步兵伏下身子以免被马踩着,一匹失掉了马鞍的马混在骠骑兵中间。几乎所有的法军龙骑兵都向后奔逃。罗斯托夫挑了一个骑灰马的龙骑兵紧追下去。途中遇见一个灌木丛,那匹骏马驮着他飞跃而过,差点把尼古拉掀下马鞍,眼看再有几秒钟就可以追上那个他选作目标的敌人。这个法国人根据其制服来看大概是个军官,他在灰色马上弯着腰,用佩刀赶马飞奔。顷刻之间,罗斯托夫的战马的前胸已碰着那个军官的马屁股,差点把它撞个四脚朝天,就在同一瞬间,罗斯托夫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就举起佩刀,照着那法国人劈去。
就在他这样做的同一刹那,罗斯托夫全身劲头忽然消失了。那军官倒下了,与其说他是由于刀劈,不如说是由于马的冲撞和恐惧,他的肘弯上方只受了一点轻伤。罗斯托夫勒住马,以目光察看自己的敌人,好看看他战胜了谁。那法军龙骑兵军官以一只脚在地上跳着,另一只脚挂在马蹬上了。他吓得眯缝着眼睛,好像等待随时可能的新的打击,皱着眉头,带着恐怖的表情从下往上望着罗斯托夫。他的脸色苍白,沾满泥泞,头发淡黄色,年轻,下巴上有个酒窝,一双浅蓝色的眼睛,完全不像战场上含有敌意的脸,而是最平常和最普通的脸。在罗斯托夫还未决定拿他怎么办之前,这军官就喊道:“Je me rends!(法语:我投降!)”他慌里慌张地想从马蹬里抽出脚来,但是抽不出来,一对惊慌的蓝眼睛,不停地望着罗斯托夫。驰过来的骠骑兵帮他把脚抽出来并把他扶到马鞍上,骠骑兵们从四方收容龙骑兵;有一个受了伤,满脸是鲜血,仍不愿放弃自己的马;另一个抱着骠骑兵坐在马屁股上;第三个由骠骑兵扶着才爬上马背。前方法军步兵一面奔跑,一面射击。骠骑兵们赶忙带着自己的俘虏驰向后方,罗斯托夫同别人一起驰向后方,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使他胸中发闷。他俘虏这个军官并劈他一刀所引起的某种模糊的、混乱的感觉,他无论怎样也不能向自己解释。
赏析
选段描绘了栩栩如生的战争场面,描写大气磅礴,游刃有余。一幕接一幕,情节细致,内容丰富生动,情节波澜推进。作者紧紧抓住真实,用代表性的动作和言辞,描绘出罗斯托夫鲜明的人物性格,没有虚伪的夸张和矫情的伤感,是一种依照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逼真形态,是整个战争场面真实浮现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