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虚拟论敌”,向议论文写作更深处漫溯

2022-03-06范华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议论文

范华

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突出问题莫过于逻辑思维欠缺,思维扁平化趋向严重,具体表现为论证方式单一,观点绝对化,论述缺少立体的、多元的、辩证的分析。因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入“虚拟论敌”的论证支架,通过相互辩驳、补充支撑、完善论证的思维过程,提升逻辑思维品质。

一、什么是引入虚拟论敌

为了使论证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富有逻辑性,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可以设想存在一个与我们辩论的对手,那么这个设想出的辩论者就是“虚拟论敌”。“虚拟论敌”这一概念并非笔者杜撰的,而是来源于高中语文统编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在该单元中“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这一板块,明确提出了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的概念。

引入虚拟论敌的三种主要批驳方法包括:驳论点——针对对方观点列举反例,或者从对方观点推断出逻辑谬误;驳论据——批驳论据及隐含条件的准确性;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这三种批驳方法,直接指向引入虚拟论敌的三个维度。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写给谁看”很重要。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论述过程中,不能唯我独尊、自说自话,而要有强烈的现场感,要有“读者”意识、“对象”意识;想要说服对方,既要学会立论,更要学会驳论。

1.引入虚拟论敌——驳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是引入虚拟论敌的绝佳范例,那么他是如何与“虚拟论敌”过招,如何在“虚拟论敌”的质疑下完善自己的写作思路的呢?苏洵借助“或曰”引入虚拟论敌,指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现实问题,接着指导“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以此反驳对方观点,树立自己的论点:弊在赂秦。理由充分,义正辞严。

2.引入虚拟论敌——驳论据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鲁迅《文学和出汗》

鲁迅先生首先摆出对方论点:文学作品应该表现永恒人性,否则作品就不能长久流传。对方论据是列举名人莎士比亚等展示的是永恒人性,因而至今流传。然后作者对对方论据质疑,消灭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看见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描写的是什么呢?从而驳斥对方观点。借助“虚拟论敌”这一思维支架,指出对方论据的不合理性,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证更为严密。

3.引入虚拟论敌——驳论证

诚然,时代賦予劳动以新意,鼓舞青年人用劳动开创未来,成就强国之梦。或许有同学认为学生劳动是浪费学习时间、浪费体力,分明多此一举,大可假借他人抑或人工智能之手取而代之。错!纵使学习繁忙、劳累不堪、科技发展,我们也应热爱劳动,在实践体验中端正劳动态度,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在时代中重焕青春光彩。……时代潮流并没有遮掩劳动的光芒,反而将其无限放大,照亮青年前进之路。时代在变,劳动永不变。

——2019年全国卷一考生

小作者阐述通过劳动辛勤付出的真正价值,反驳一些学生对劳动的错误认知,批驳其论证存在的问题。引入虚拟论敌,理性驳斥对方观点的不准确性、论据的荒谬性、论证的不合理性,是应该掌握的驳论方法。

当然,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也可以运用以前所学习的反证法、归谬法、排除法等,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学会并掌握论证方法是与论述类文本写作关系最密切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习与运用引入虚拟论敌的论证方法能避免文章在思维表层滑行,减少写议论文时对例证的依赖,有利于我们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

二、为什么引入虚拟论敌

绝大多数学生写议论文采取的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告知,而不是以读者为中心的说服。一般来说,这种单纯立论的告知型写作,往往选择自己认为正确、恰当的事例展开论述,较多关注自己说得是否有理、充分、有文采,而较少关注读者是不是理解与信服。

相比之下,引入虚拟论敌可以通过辩驳过程达到消除争议、谋求共识、辨明方向的目的。引入虚拟论敌,需要时刻考虑这个客观存在的对手,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议论效果。如果做到这些,文章就会有的放矢,现实针对性更强、逻辑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引入虚拟论敌,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内容。正如《人民日报》副总编范荣康所说:“驳论是把论点推向前进的一种很重要的论证方法。有矛盾、有交锋,才有发展。真理越辩越明,这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恰当地运用驳论的方法,可以使评论尖锐泼辣,波澜起伏,富有生气。不懂得运用驳论的方法,文章就难免坐而论道,平铺直叙,读来乏味。”

引入虚拟论敌,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面对很多平常值得辨析的社会现象,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都可以引入虚拟论敌进行分析和论述。这种思维习惯,会让我们的观点阐释更为清晰、深入。对虚拟论敌的反驳,可以使论证更严密、更深刻。

三、如何引入虚拟论敌

引入虚拟论敌,是对思维的高品质要求,是使论述深刻、透辟的重要路径。那么,议论文写作如何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呢?

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练习中,能够借助“虚拟论敌”这一论证支架进行说理的学生很少。因此,在写作时,对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进行驳斥,可以使论证更深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下面,以一次议论文写作教学为例进行阐释。

写作教学内容: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引入虚拟论敌,使论证严密、深刻。

1.引入“虚拟论敌”,攻击现有论证

在课堂教学中,以4-6人为单位,进行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分正、反方,进行小组内讨论,并形成文字,派小组代表陈述。

正方论证“兼听则明”,思考问题:

(1)你的理由和论据是什么?(2)怎样论证?

反方反驳“兼听则明”,思考问题:

(1)“兼听则明”这句话本身逻辑正确吗?(2)怎样反驳对方的论点?(3)己方的论证方式能水到渠成地得出论点吗?

之后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梳理如下:

明确:引入“虚拟论敌”,质疑“兼听”未必“明”。“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等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另外,“偏信则暗”就一定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未必!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值得深思。由此可见,论证要有梯度,层层推进,避免扁平思维。

2.针对“虚拟论敌”,改进现有论证

针对“虚拟论敌”的攻击,考虑如何驳斥,能使己方的论点、论据、论证逻辑严密。班级小组内讨论,组员做好记录,并派代表从“论点、论据、论证形式”三方面进行陈述。同时,小组成员思考以下问题:

(1)分析一个观点时,是不是首先得弄清楚这个观点或其中的关键词含义是什么?

(2)在什么前提下,“兼听则明”成立?

(3)论证观点时,仅仅引用事例就行吗?还要怎样做?

之后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梳理如下:

明确:对“虚拟论敌”进行质疑,不断完善论述过程,使思维更严密。在阐述观点时,厘清“兼”的目的是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在说理过程中,列举正例“齐王纳谏”等,要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列举反例“晁盖丧命”等,要重点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同时,对如何兼听要做进一步限定: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唯此,论述才足够严密,有说服力。

3. 运用“虚拟论敌”,完善现有论证

论点:兼听则明。修改习作,不断完善,争取写成“无懈可击”的论证段落。

兼听则明。那什么是“兼听”?“兼听”不仅在于听得多,更在于听不同的意见。当然,想要达到“明”,听者不仅要有包容的胸怀,更要有善断的智慧。齐王明断,广开言路,兼听臣民之谏,而有他国来朝之威;晁盖刚愎,闭目塞聪,偏信僧人之计,以致身死流矢。至于“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者,本无善断可言,听而信之,而不择之,何来“兼听”之说?因此,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加以甄别,善于谋断,为己所用,那么“明”将至矣。

——学生习作片段

可见要写好议论文,需着力思考这样几个关键点:第一,我论述的侧重点是什么?观点中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的内涵、外延有没有界定清晰?第二,理性反思己方论述可能存在什么思维漏洞?第三,反方立場存在合理性与普适性意义吗?如果每次思维训练,都能做到发散思考,有聚焦“对象”意识、“读者”意识,那么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品质一定能获得较大幅度提升。

王力先生曾在《漫谈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指出:“学生的文章写不好,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我们在中学里要进行逻辑思维的教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责任就落在中学语文教师身上。”由此可见,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引入虚拟论敌,如何构建对立观点,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简谈“议论文”写作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