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使涟漪散去

2022-03-06施竹佳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断片同心圆石子

施竹佳

如果你能对网络上的热梗侃侃而談,却对父母早上说过的话记忆断片,那么恭喜你,你的“附近”也逐渐“消失”了。

“附近的消失”是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的一个概念。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的社交模式是“同心圆式”的。当一颗石子划破水面的宁静,你是那石子,那么层层荡开的宛如同心圆般的清涟便是你的“附近”。顾名思义,“附近”就是我们身边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当水面重新归于平静,这些“附近”便渐渐“消失”了——从生活中隐去,以一种极不起眼甚至根本不能察觉的方式。

其实,附近的消失并不是真正的消失不见了,“附近”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不愿再分享一个眼神给它。这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正如涟漪的激起需要一颗石子,而缓缓荡去却不需任何外物。严格地说,“附近的消失”也不能只怪我们,这快节奏的时代对信息的筛选使得我们在无意间筛掉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有一些“附近的消失”似乎不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倘若我们持续放任这些“附近”消失,所带来的将不仅是情感的解构,更是生活意义的丧失。

或许有人会说,放任“附近的消失”是为了“遥远的兴起”。对眼前苟且的忽略,是为了看到更远的风景。可是,若连眼前的附近都不在乎,又谈何遥远的兴起?鲁迅曾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些放任“附近的消失”的行为,看似只是在近与远间有所取舍,实则是对自我的另一种封闭。一个对自己附近都不关注的人,无论他的眼界多么宽阔,他所见之物都是空洞的,那么他必将陷入迷茫与闭塞。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够写出《穷人》,是因为他留心生活中的一切,未曾放任“附近的消失”;鲁迅之所以能写出《祝福》,是因为他的作品皆聚焦于“附近”,以小方能见大。如此不难发现,想要有所作为,绝不能放任“附近的消失”。

当然,如果仅仅关注“附近”,深陷生活的泥沼,也是不可取的。陈独秀曾说:“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青年倘若没有理想,便会使国家陷入黑暗的泥潭,这定然非你我所愿见。所以,我们既要注目附近,也要心向远方。

( 指导教师  徐  婕)

猜你喜欢

断片同心圆石子
同心圆梦再出发
最后的断片
蛋和石子
同心圆梦再出发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石子
同心圆变变变
摆石子
自媒体时代的“实证主义”诗学——论《阿库乌雾微博断片选:生命格言(2011—2014)》
巧猜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