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思路探索
2022-03-05丁雅昕李翠查魏琼娥
丁雅昕,李翠查,黄 艳,魏琼娥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昆明 650000)
1 康复治疗学专业就业现状
康复治疗学毕业生就业方向简单,通常学生会选择社区服务中心、医院或医疗机构,其中基层医院为主要就业地点,还有部分学生就职于保险公司或医药公司。出现上述就业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该专业操作性较强,专业性极高,就业范围较窄,择业方向限制性过高,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过于片面,择业观念主要考虑医疗卫生单位或等待医疗卫生系统招考,对于其他就业单位的择业意向较低,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1]。高校应以就业为基本导向,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确保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择业就业服务,引导学生设计更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不断创新探索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思路。
2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2.1 明确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方向
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方向需建立在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现代康复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以培养逻辑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等多项能力过硬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为主要目标,更为注重各项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训练方法及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及实施。高等院校应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学应用型人才,明确院校专业教学方向及目标,将强素质、厚基础、重技能、求创新作为主要教学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康复治疗学实践教学框架。
2.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针对性
康复治疗学教学内容应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课程设置依据,确保学生所掌握的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及个人素质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加强课程实训学习,同时,可借鉴国内外众多医学院校该专业课程内容优势,将其进行汇总,以此为基础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2]。为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升,专业教师应与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深入沟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当前就业市场对该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将过于陈旧且落后的课程进行删减,多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实践课程,为学生选择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并以就业指导为基础导向,引导学生对本专业有正确认知,促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目前,高等院校康复治疗学的主要构成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学、运动学、人体结构学、神经康复学、脊柱病因学等多项课程,课程体系则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公共课程及专业任选课等,课程内容设置上应重点突出该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及针对性,主要以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构建方向,使学生充分提升个人专业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择业就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
2.3 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
康复治疗师的各项康复技术操作能力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直接影响,提升临床操作技能是有效解决该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院校应在实践、实训等教学方面投入充足设备及资金力量。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专业教学实验室,其中应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康复评定、日常活动能力等多项实践基地,为确保实践基地能够有效投入使用,需引进多种先进设备,如减重步行训练、表面肌电分析、心肺功能评定、平衡障碍预估、认知及语言障碍诊治等系统。学校为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可在各附属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地设置实习基地[3]。康复治疗学实践课程应包括临床见习、实习及校内实践等,校内实践课程是实践培训的基础,通过对实践课程的深入学习,学生可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还能通过病例讨论教学、示范教学和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对康复治疗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协同运动模式为例,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模仿操作,使学生全面掌握踝关节动作、胯部动作、髋关节动作等运动性模式,临床教师需引导学生对姿势协同运动及平衡调节间的作用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教学成果。
跟踪观察法是临床实习阶段的主要教学手段,该阶段,学生需对治疗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应以脑外伤、脑卒中、骨关节疾病、脊髓损伤、腰腿颈肩痛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学生需全面掌握基本康复评定法及康复治疗技术的实际应用,并科学合理地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包括运动、物理因子、言语等治疗方法,在实习考试期应将此内容作为考试重点。实习期是高校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及岗位职业的深入体验,当学生对职业进行全面了解后,可进一步建立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该阶段对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更新个人择业就业观念尤为重要,当学生在就业意向强烈的医院进行实习时,会更加努力认真地完成学习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院校在安排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中,需提前对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了解,根据学校的实践实习基地情况及学生个人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以求实习成果最大化。
2.4 建立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体系
对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进行统一考核,可设置短考站及长考站两种不同方式,考核内容及范围应以专业教学大纲为基本构成,考核重点问题应以专业实践操作技术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评定为主。考核应以抽签为选题方式,总分设置100分,长考站与短考站分数为20分和15分,每站考点应有两名责任教师,长考站应以实践技能操作及康复评定为主要内容,如实操技能、关节松动术、感觉综合治疗、手功能训练、ADL训练、轮椅技术、认知作业、辅助器具技术、肌力训练等多项考核项目,由学生抽签选择题目,主考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并严格依照标准进行评分;短考站则以病史采集、康复目标及计划制订、体格检查为主。病史采集:主考教师担任患者或家属,提供相关病史资料。康复目标及计划制订:学生根据患者病情类型科学制订长期康复目标及短期康复目标。体格检查:学生间相互进行,由短考站抽签选题对学生的体格检验手法、医患沟通能力、病史采集等进行综合性考察。沟通能力虽不属教学大纲要求,但在诊疗环节、医嘱执行时都需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及交流,良好的沟通态度可充分减少医患矛盾,是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和职业素养及道德的正面反映。为培养学生基本的岗位素质,应将医患沟通纳入康复治疗专业的考核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日常实践活动,使学生成长方向能够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3 结语
以就业指导为导向,康复治疗专业教学实践创新应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为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突出专业针对性及实用性,对临床实践培养加强重视,完善专业考核体系,形成特色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个人优势及不足,提升社会竞争力,强化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