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演唱“非遗”歌曲的几点体会

2022-03-05张芝明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2年7期

□张芝明

我是一名歌唱演员,在十几年的歌唱实践中,演唱过许多不同类型的歌曲,或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或颂扬革命先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抒发爱国情怀,或高歌时代的进步,或述说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首歌曲:《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唱支桑植民歌给党听》《湘·绣》和《女书》。为把这几首歌演唱好,除了准确地唱好旋律,我还专门对每首歌词进行了深入挖掘,包括创作背景,歌词的主题和句意、用典、意境等,以达到对情感的准确把握。通过这几首歌的演唱,我不仅收获颇多,而且感受特别深。

一、感受到华夏民族历史悠久,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通过演唱《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我了解到了“侗族大歌”这种不同寻常的音乐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雏形,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越人歌》中写到的声韵和格调,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南朝时期,这类民歌又有了新的发展。至宋代,侗族大歌已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侗族大歌的记载。尤其到了明代,侗族大歌已在部分侗族聚居地盛行,明代邝露的《赤雅》中“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就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

又如演唱《唱支桑植民歌给党听》,我就弄明白了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湖南桑植县的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与侗族大歌一样,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再如通过演唱《湘·绣》一歌,我弄清了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也同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凤图(刺绣)就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证明。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都足以证明湘绣历史之悠久。

而《女书》一歌中的“女书”产生于明末清初,虽不如以上三首歌曲中反映的历史久远,但距今也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以上四首歌曲演唱的内容,仅仅是华夏文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这些仅仅是通过可考的实证,或者是从已知的历史记载中获知,说不准将来还会探寻到更多新的证据,证明其历史更为悠久。

二、感受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并为之折服。

“非遗”具体包括传统文学、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医药、历法和技艺,等等。无论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出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还是先看看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属于音乐类,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歌唱形式。这种歌唱形式,虽然世界上其他民族也有,但都不及侗族大歌的编排形式复杂而科学有序。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歌唱组合,唱出的声音清晰悦耳,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演唱侗族大歌对表演者要求很高,演唱者要能模拟或鸟叫,或虫鸣,或高山流水声,或泉水叮咚响,还要模拟得惟妙惟肖。侗族大歌曾在国际艺术节上表演,被国际友人称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集众多音乐精华于一体,将先辈们的音乐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桑植民歌就与众不同。它的曲体结构奇特多样,单句、双句、三句到七句都有。桑植民歌往往用相同的曲调吟唱不同的内容,歌中巧妙地使用儿化音,使歌声听起来更婉转。桑植民歌还大量地运用衬词,这不仅能充分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还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到位。桑植民歌的上述特点早已影响当今的歌曲创作,被词曲作者大量借用,可见桑植民歌受欢迎程度之高,影响之大。桑植民歌堪称中国民歌中的佼佼者,这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古今桑植音乐人独特的音乐才能。

而“女书”与“湘绣”,则分别从文字(造字)和技艺两方面让我们可以领悟到祖先的智慧。

先看湘绣。湘绣同苏绣、蜀绣、粤绣一样,刺绣精工,针线巧妙绝伦,真可谓绣花花生香,绣鸟鸟能鸣,绣虎虎生威,绣人能传神。但湘绣较之其他三绣,更强调写实;结构上虚实结合,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诗词、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可见湘绣的始创者以及历代的传承人(设计者与刺绣巧手们)是何等地聪明灵巧,智慧过人。我是怀着对湘绣大师们的钦佩与崇敬之心演唱《湘·绣》一歌的,尤其每当我走进湘绣馆,那一幅幅千姿百态的湘绣作品便牢牢地吸引着我的目光,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久久不愿离去。

湘绣是一种饱含智慧的特殊技艺,而女书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女书出现于湖南江永,所以又称江永女书。江永女书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癯,就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妙曼少女站立在你的面前,给人无限美感。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卑微,言论受限制,有了女书,她们就可以通过纸、书、扇、巾等物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无拘无束。可见这种发明,不仅创造了一种可供欣赏的美丽字体,同时也为生活在男女不平等社会的广大妇女找到了一种思想交流的巧妙方式。体现了发明者超乎寻常的创造能力。

以上仅仅是我演唱过的几首歌的内容,单从音乐、文字、技艺这三个方面分析,就足以让人感受到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可见我们中华民族是何等地优秀与伟大。对于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多样的宝贵遗产,我们不但要无比珍惜,更要做到古为今用,传承出新。

三、加深了我的民族情怀,进一步培养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演唱过侗族大歌、桑植民歌、江永女书、湘绣,还演唱过全国各地的其他民歌,这些歌曲无不优美动听,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之多,地域之广,风格多样。每个民族的歌曲都唱出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像红红的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

“非遗”歌曲连同其他民歌,歌中的词和曲早已牢牢地记忆在了我的脑海中,歌曲表达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了我的思想里。我在演唱关于“非遗”歌曲和其他各民族的歌曲时,不仅融入了民族情怀,且形成了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情怀越浓,爱国主义情感越深,二者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演唱“非遗”歌曲和各民族歌曲,培养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加深了我的民族情怀。

四、丰富了我的知识宝库,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

唱歌,绝不仅仅是演绎音符、旋律和乐句。要想使歌唱能打动人,必须要有情感;要想唱出情感,务必理解歌词的含义;要想理解歌词的含义,就要学习和掌握文学、音乐、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演唱这四首“非遗”作品的歌,我对这种体会太深了。

通过演唱《湘·绣》,我掌握了关于中国“四绣”的知识。通过演唱《女书》,我除了懂得仓颉造字和汉字六书的知识外,还知道了历史上曾出现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湖南“江永女书”。通过演唱侗族大歌,我才真正了解了这一特殊的歌唱形式(无伴奏、独高众低)、艺术效果、流传地域,以及在国际音乐界的地位与影响。演唱了桑植民歌之后,才对桑植民歌的奇特体式结构,大量衬词的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歌曲是知识的宝库,我有幸在宝库中无尽地汲取养分。通过这四首“非遗”歌曲作品的演唱,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在逐渐增长,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感受到了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文明,我对我们的祖先更加充满崇敬之心。

演唱“非遗”歌曲,让我深深感悟到,演唱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拥有良好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家国情怀。在今后的歌唱生涯中,我将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心用情唱好每一首歌,争做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优秀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