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父母焦虑的教育社会学探究
2022-03-05金光发
金光发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67840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的主要精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中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政策成为了家长们热议的话题,大多家长表示支持政策,他们认为:孩子学业负担减轻了,便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课外兴趣、进行体育锻炼;然而也有很多曾经抱怨“孩子书包重、作业多、学业负担重”的家长们,在真正给孩子们减了作业,弱化考试和分数时,他们突然觉得无所适从,甚至有些焦虑。
一、“双减”之下的父母焦虑
在和很多父母们的交谈中发现,虽然很多80、90后父母,从小深受“题海战术”、“唯分数论”的苦,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自己的孩子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而从交流中也可以看出,对落实“双减”政策,他们仍然也存在诸多焦虑。
(一)自己孩子“双减”了,别人家的孩子不减怎么办
双减政策落地后,新学期伊始,家长们真正感受到政府落实政策的决心。一二年级取消了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明显减少。曾经做惯了家庭作业的父母,也习惯了监督辅导孩子的作业,或者把孩子送入校外辅导机构请专人监督辅导。突然间,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了书面家庭作业,3-6级的孩子作业减少了,很多父母担忧:家庭作业没了、少了,孩子回家大把的时间要怎么安排。如若真正落实双减,仅仅让自己的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而别人家的孩子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的父母再给他们加作业,那自己的孩子将会落后于人。正是担忧别人的孩子抢跑偷跑,很多父母在家里自己给孩子辅导加作业。
(二)校外补习机构取消,谁来孩子辅导作业
有的家长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辅导不了自己的孩子;有的希望通过在校外给孩子加小灶,让孩子的学习更进一层楼;有的干脆图省事,不想操心孩子的学业问题。这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校外补习机构,他们习惯了补习机构的存在,并且依赖上了它。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来了一次真正的大洗牌,很多机构停办。父母突然慌神了:没有了补习机构,谁来辅导自己的孩子?他们担忧没有了补习班,自己又没能力辅导孩子,而那些父母有辅导能力的孩子就会占尽优势。由于这些顾虑,有的父母可能会请家教上门给孩子进行“一对一”服务。
(三)弱化考试、不公布考试结果,怎么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
为落实“双减”政策,8月30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通知对考试和成绩做了相关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父母习惯用成绩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总是盯着孩子的“分数”,孩子考好了眉开眼笑,考差了咬牙切齿。不公布考试结果,不以考试分数评价孩子,破除唯分数论,对父母而言应该是如释重负,不用整天以成绩喜以成绩忧。然而家长们仍然执着于分数,他们担忧:不公布考试结果,就不能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就没有办法给孩子查缺补漏,如果孩子学不扎实,将来怎么应对中、高考。
二、“双减”之下父母焦虑缘由的教育社会学探究
为何对于“双减”这种为孩子、为家长减负的好政策,父母竟有如此这般焦虑?或许是因为中国父母太过操心,总喜欢为子女考虑太多,设想太多。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父母宁可让孩子现在多吃点苦,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将来长大之后没有出路而怨自己。下面将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对“双减”之下的父母焦虑缘由进行探究。
(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分析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家庭、教育、政府、宗教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大系统,这些构成要素彼此相互依赖,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经常从各种组成要素如何满足更大的社会需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行分析。功能主义关注教育如何满足更大的社会需要,认为教育具有传递社会文化,创新、发现与传递新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虽然许多功能主义者强调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但也有一些强调教育的分化和选择功能,认为个体在学校接受的知识类型将会影响今后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通过教育人们被选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中。教育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训练,提供人能进入各种职业的文凭,根据不同的成就水平给予人们不同的报酬。教育选拔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可以促进不同的个体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整合维持社会稳定。
2、功能主义理论对父母焦虑缘由的解释
为了让孩子能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考上一个好大学,从上小学开始,父母就习惯了关注孩子的成绩。为了孩子能在竞争中取胜,考出一个好成绩,他们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牺牲掉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进行题海大战。双减政策落地,这对中小学生无疑是好消息,不会再有那么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了。然而反观家长,他们就真那么放心让孩子不再刷题和上补习班了吗?答案也许是未必的!仍然会有很多家长会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的孩子补起来,因为他们焦虑,他们担忧,如果自己的孩子真放松了,不抓了,别人家的孩子仍然继续抓,自己的孩子肯定就得落后。小学轻松了,初中轻松了,高中还能轻松吗?没有学踏实,没有好分数最终就过不了高考这个大考,过不了高考没有上好大学也就意味着没有好工作,中国的父母都不敢冒如此大的风险。正如结构功能主义者所认为的:教育具有选择和分化功能,通过教育人们被选到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社会地位中。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解释,父母们的焦虑是合理的。为了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服务于社会,使社会的各构成要素能够有机协调、正常运行。虽然这个社会行业万千,但是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所谓的好职业是有限的。社会精英和普通劳动者的选拔最终也是靠教育,靠高考这个指挥棒。既然这个社会精英是需要的,普通劳动者也是需要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一份好职业,成为社会精英而不是沦为普通工人、劳动者,家长们肯定拼尽全力让孩子一搏。所以面对双减政策,父母有所焦虑也是可以理解,因为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他们认为只要多努力一分,就能离社会精英更近一步。
(二)基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分析
1、功利主义理论
功利主义思想理论主要源自英国经济学家、思想家亚当·斯密 ,他对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给予道德肯定,他提出通过正当的道德行为方式来实现利益是可取的。功利主义思想理论不像“结构功能主义”、“冲突主义”等理论全面渗透到教育社会学中,但是其中的某些观点也成为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是指人身上的资本,表现在进行教育、职业培训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身体素质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当成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教育投资决定教育回报,更多更好的教育投资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
2、功利主义理论对父母焦虑缘由的解释
中国父母向来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奉为金科玉律。他们可以生活节俭,哪怕自己少吃少喝也不会吝啬于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考个好分数,将来能上个好大学,他们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把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满满的,一切以学习为中心,他们擅长加法,不断往孩子身上加负担。他们认为:学习就得吃苦、就得投资,如果今天怕苦,不愿投资,将来就得不到好的回报。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的书面家庭作业没了、少了,家长们不习惯、不理解,主动和老师要作业,或者自己给孩子加作业。校外补习机构没了,他们自己给孩子辅导,请人到家里来辅导。这背后所蕴藏的就是父母所信奉的“教育就是一种投资”,只有在教育中投资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孩子才能有好大学,好文凭,才能有好工作、好收入。
(三)基于“冲突理论”的分析
1、冲突理论
和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稳定和谐,关注教育如何满足社会更大的需要来维护社会稳定不同。冲突理论更多关注社会冲突和不平等,强调社会冲突对社会巩固和发展的作用。教育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取向,强调学校再生产阶级关系;另一个分支是韦伯取向,强调教育对地位群体的形成及群体竞争的影响,以及各种亚群体如何为荣誉、声望、地位、文化资本而竞争。韦伯冲突理论的发展者柯林斯认为,学校是不同的地位群体之间为了荣誉、声望、地位和文凭竞争的主要领地。教育体制鼓励人们将文凭作为获得荣誉和威望的“标志”。教育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凭和文化资本成为获得更高收入和权利各种的必要条件。人们为了争夺高地位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对文凭的追求变得愈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文凭,导致文凭膨胀,进而驱使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文凭。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层次不同。在影响社会分层的各种因素中,教育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冲突主义者认为,教育成层影响社会分层,社会成员因为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得到不同的文凭、不同的文化身份,而获得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荣誉,进而进入不同的社会位置。
2、冲突理论对父母焦虑缘由的解释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在逐渐普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人们在找工作时发现,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远远比普通高校的好,那些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职位往往是为那些名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所准备的。人们意识到,拥有高学历、好文凭得到好职业、好的社会位置的概率要大。尽管高校再怎么多,然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是有限的。重点院校的专业实力、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都占优势,就业情况也占有足够优势。高考便是一个分水岭,一把筛子,那些高考学子们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之下被分配到了不同层次的大学。家长们也深知高学历、好文凭对孩子将来的重要性,拼命让孩子学习学科知识,为的就是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将来能有个好工作。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用成绩来衡量的,高校的招生也是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的,如果分数不达标,也就意味着进不了好的大学。双减政策倡导弱化分数,弱化考试,然而很多家长仍然停留在争夺优质资源、争夺好文凭的战争中,从冲突理论的视角看,因为家长深知好文凭就是荣誉、声望、地位的敲门砖,是获得好工作进入好的社会阶层的条件。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和理解双减政策,他们仍然不放心放手不抓孩子的成绩。
三、避免对“双减”认识走入误区
(一)“双减”是解放孩子、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的好政策
长久以来,许多中国的家长总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给孩子搭桥铺路。他们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有份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他们把孩子的校外时间全部挤满,孩子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每天疲以应对各种补习,很多孩子变成了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每天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造力。过重的学业负担也给有的孩子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减负”是个老话题,然而孩子的负担也没有真正减下来。这次的“双减”政策受到空前关注,也被冠为“史上最严”,人们也看到了政府落实政策的决心。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该政策,国务院、教育部所颁布“双减”政策是教育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群体智慧决策的结晶,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首先,此政策把孩子从“学业负担”中解放了出来。过重的学业负担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大脑都挤满,孩子眼中、心中全是考试,全是分数,只会让孩子压力增大,缺乏自我。落实双减政策,可以把孩子的大脑从学科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思考人生,探索所见所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可以把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从刷题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可以把孩子的双手从做题中解放出来,动手干一些家务、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作为家长得悟透一个道理:虽然后天努力很重要,但也不能否认天赋的存在。哪怕拼尽全力,每天不眠不休,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一定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高度。世界上努力的人那么多,但总有人进不了北大清华,上不了重点院校。虽然好的分数可以上好大学,可能会带来好工作、好收入,但是孩子的好成绩不是逼出来的。与其把孩子变成一台只会学习的,没有创造力的机器,不如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广泛的兴趣。只要是兴趣广泛的、爱思考的、身心健康的孩子,根本不用担心成绩学业跟不上。相反总是被逼着一味学习的孩子,未必成绩就能达到理想水平。
其次,此政策是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的好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人都有学上,教育公平建设取得喜人的成绩。然而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孩子在学校享受到的教师教育是一样的,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考个好分数、好名次,就把眼光盯到到校外。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在家给孩子辅导,经济条件好的父母送孩子进校外补习机构。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便处于劣势地位,相比较之下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考上重点院校的要比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要多。双减政策是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整顿校外补习机构,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让所有参加延时服务孩子的家庭作业能在校内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不公平竞争,让那些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家庭的孩子,课后可以留在学校由老师帮忙查缺补漏,避免了因为父母没有能力辅导,又没有经济条件进入校外培训机构补习而落后。而那些学业跟得上的孩子,课后留在学校进行有选择的兴趣课程,提升综合素质。如此政策,能让所有孩子在学业竞争上处于相对公平的状态,避免了因为家庭、地域的不同,导致孩子学业成绩的不同,进入重点院校的机会不同。让孩子学业的竞争单纯来自孩子自身,而非家庭因素、父母实力的竞争。
(二)“双减”不意味着放任,把孩子全部推给学校
“双减”之下的父母各不相同,有担心焦虑的家长、有偷跑抢跑的家长,也有如释重负的家长。“平时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是家长们用来形容辅导孩子作业时的心情。双减之后,压减孩子书面家庭作业,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有不少家长拍手称快,再也不用给孩子辅导作业了,也不用再花钱给孩子上补习班了。有这样想法的家长,等于是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给学校。不管在任何时候,孩子的教育都是需要家校合作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保障。虽然回到家中孩子的书面家庭作业少了,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飞自我,放飞孩子。家长应该把孩子的作业本、书本翻出来查阅,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当发现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懒散放松时,适时给孩子督促;当发现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给孩子加油打气;和孩子畅聊未来,畅聊理想,让孩子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和孩子一起整理,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孩子一起外出运动,强身健体;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破除“唯分数论”,把孩子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大学,将来能成为社会精英,有份体面的工作,家长便盯着孩子的分数,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导致眼中只有分数,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进行题海大战,孩子分数考差了便会训斥孩子。以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视力下降、体质变差,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双减政策倡导弱化考试,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其实质就是把孩子和家长从“分数”中解放出来,破除分数论。家长也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与其整天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让孩子因为紧张焦虑影响发挥,不如放松心态,不要太过关注考试的结果和分数。关键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努力的这个过程,只要是态度端正、认真努力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而那些被逼急了的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会性越来越差,学习动机也越来越低。把孩子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努力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