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四史”学习在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重要作用

2022-03-05孟建芳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大学生

孟建芳,刘 瑜

(西安交通大学 文治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建立,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继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2019年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大关,这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受制于西方霸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各种极限打压手段,试图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站在改革开放40余年、执政70余年、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开展“四史”学习、发挥“四史”学习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论述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直到今天迈入新时代的全部进程,党和国家始终重视青年的成长教育,将青年的培育工作放在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的战略地位。“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如何认识青年学生、如何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如何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一)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问题高度重视,肯定了青年群体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集中阐述了当前我党“为什么要重视青年”的问题。作为青年群体当中的大学生更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格外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到高校与青年大学生亲切交流,给大学生回信,寄语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去,做新时代的青年追梦人。

新时代青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育,青年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动人心弦、最引人思考的话题。青年知识分子个人价值的实现首先在于国家的安定与强大,而国家的安定与强大又在于执政党的正确领导。青年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投入为党为祖国和为人民的服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亮丽、更有价值。

(二)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特朗普执政以来开启的中美冲突由开始的贸易战最终发展到科技战,美国以高科技为制衡手段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纵观近代科技史与经济史,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从机械革命到信息革命,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与工业革命,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关键的产业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思想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外部来看,美国对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工作从未停止过,普世价值对青年人的影响较深;从内部来讲,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逻辑下的非理性发展正侵蚀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重个人轻集体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霸权主义下的普世价值不断建构具有欺骗性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西方世界优先发展起来的发达生产力、先进的科技技术和强大的国际战略力量决定了西方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进而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作为拥有全球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强权国家,西方各国以其掌握的资源,特别是媒体资源,精心打造出所谓的超越阶级、国家、民族、历史,对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同样适用的“普世价值”[3]。普世价值有一整套的话语体系,具有隐蔽渗透性、混淆诱惑性、虚伪欺骗性等特点,其最大特点就是将经济社会的落后归结于社会制度、特别是非民主的政治体制。不同地区和国家因其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等不同,产生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代际差异”。以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来计算,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持续了200多年。而到目前为止,非西方国家鲜有完成了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拉开了工业化建设的帷幕,到今天发展历程也还不足百年。传统社会由于信息的隔离,人们更倾向于用当下与过去相比,这也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即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的不断进步。但是,信息化时代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传统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急剧压缩,形成了所谓“时空压缩”,人们可以轻易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就导致人们更倾向于与当下时空的地区与国家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忽视“代际差异”,误以为经济科技的落后源于所谓的政治制度乃至于文化优势。这也正是西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霸权和攻击的常用手法。

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比较严重的地区如前独联体国家、中东国家,青年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渐进性规律,将经济落后与社会体制关联,把社会发展的期望寄托在通过所谓“民主选举”实现政权更迭上。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具有欺骗性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腐蚀,那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资本逻辑下的商业文化不断解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传统关系

不同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经济关系,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的价值关系,具体体现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上。市场经济的出现,全方位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无论是在世俗社会还是精神领域,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的集体、社会、国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重新定位和建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关系。

与市场相伴相行,当然就是资本。资本的逻辑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可以说现代化社会特别是工业社会的建立和完成,资本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资本本身是没有价值取向的,资本逻辑按照无社会价值追求的方向任意发展,必然会到导致消费主义的产生、娱乐主义的发展、物质主义的崇拜、功利主义的盛行,严重解构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传统关系。当前已经出现国内外资本控制社会舆论的倾向,干扰社会的正常发展,败坏社会风气,侵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之一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打造“普世价值”,还深入研究市场经济变革给中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充分利用资本逻辑带来的影响,针对中国青年人制定“十条诫令”,利用文化交流、设立留学基金、资助非政府组织(NGO)、培养网络公知、参股企业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工作。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学者、文化工作者、公众人物以及部分富裕起来的企业家,为了维护团体利益,鼓吹普世文化,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英雄人物。这些都是促使社会不良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舆论环境来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形势非常严峻,青年学生的思想面貌总体而言是好的,但普世价值、资本逻辑解构和塑造的价值观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如何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短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与长期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将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优良基因传承下来、如何重新建立新时期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价值,这是新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四史”学习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社会的发展一个不断延续和不断进步的过程,过去、现在、未来彼此皆有联系。局部的看问题还是整体的思考,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观,从而构建不同的价值观。“以一种演化主义的观点来看,一条从起点出发的道路,无论路上发生了什么,哪怕走了弯路、岔路、回头路,但只要最后胜利地达到终点,则所有历经的路径就带有某种迭代的意义,都需要从胜利者的角度重新加以阐释。”[4]历史记载的是过去的社会,它的发生不仅只有偶然,更多的是必然。读史学史知史的过程中,不仅能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典范,其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度挖掘“四史”学习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

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就显得非常必要。特别是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表现形式、表达方式较过去更加多元,而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又天生地对各种新兴形式、新兴方式更加易于接纳,因此,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又乐于接受的公益活动、兴趣活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从而使大学生在除了课程教学之外,有更鲜活的形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一)“四史”学习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把握走中国道路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5]无论是一个国家、民族还是个体的人,如果在道路选择上出现了错误,将会导致颠覆性错误的产生,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所以说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放下了防御的武器,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西化,主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而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解体之后,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等一系列问题缠绕着俄罗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2019年国民生产总值仅比广东省略多一点。

历史是过去社会发展的记忆,记载着整个过程的曲折和艰辛。道路的选择是一个社会在经历了不同选择、反复尝试、不断纠偏的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一个国家特定历史特定文化的选择。“四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一辈又一辈的仁人志士,经过各种尝试之后,才寻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的制度设计,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中国自1840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建立、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四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是智慧的结晶,是实践的结果,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只有把握这一历史逻辑,才能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危害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地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破除了现代化道路的唯一选择,即现代化不一定必须是西方化,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超越西方霸权主义逻辑下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逻辑,为全球人类命运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6]。

(二)“四史”学习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的舞台到走到舞台的中央,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路程。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极大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就在国民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发动突然袭击,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共产党员人数就从5.7万人缩减到1万人。但勇敢的共产党人没有被白色恐怖击倒,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红军人数最多时达到30万人,党员人数也上升到30万人左右,建立了数十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但面对国民党的五次围剿,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工农红军遭受重挫被迫长征。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我党依然不弃救国之心,毅然肩负起“北上抗日”的使命。到三军会师之时,党员人数已不足4万人。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暂时的低潮是为了再出发。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人的经济封锁、国民党的冷眼旁观,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了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员人数从4万人发展到了120万人。

中国共产党人不惧困难、拼搏奋进的底气,正是来源于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就是因为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青年大学生学习“四史”,可以从历史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目标一往无前、为了获取胜利一无所惜的精神,从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也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四史”学习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激发涵养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基因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华历史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国的历史就是基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逻辑而发展起来的。从内在所激发的对家庭、国家、社会的热爱之情,通过在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中所发生的让人向往的故事,让家国情怀一直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如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北宋的岳飞、南宋的文天祥、明朝的袁崇焕以及近代的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

可以说只有激发了一个人对国家、民族最深沉的爱才能激发他对社会的贡献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形势下,如何激发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科学技术研究,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涌现出来的伟大领袖、英雄人物就是激发和涵养青年学子爱国情怀的最好榜样,要积极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以爱国情怀强化历史责任,以民族气节滋养浩然正气,以英雄气概砥砺血性胆识,以必胜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做好他们的精神滋养工作。

(四)“四史”学习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砥砺塑造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毅力

孟子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代大学生出生并成长于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的时代,缺少艰辛生活的现实磨练,部分青年学生缺乏奋斗和拼搏的毅力,长于立志而短于力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凝聚着共产党人“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追求的树立不仅依赖于理想信念教育,更依赖于具体事例的激励以及历史史实的感染。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例,长征途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次转折都是一次血与火的洗礼,“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高山原野“千里雪”后,红军战士“尽开颜”。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波澜壮阔,更能产生心灵上的激荡和共鸣,实现精神升华并最终转化为具体行动力,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 青年大学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校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通过开设“四史”学习课程、开发实践教育项目、整合“四史”教育资源、搭建学习宣传平台,构建体系化、走读式、融合式、滴点式的学习系统。

(一)开设“四史”学习课程,构建体系化学习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课程讲授是帮助学生系统认识了解和认识党史的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高校就曾为大学生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虽然当前高校中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缺少系统介绍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课程。这种缺失,一方面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优良党风和传统无法很好地传递到青年学生当中;另一方面以历史虚无主义为首的其他方面历史的传播,让很多学生对党的历史产生了很多的误解。当前,开设“四史”课程至少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科学准确定位“四史”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四史”和现有思政课内容高度交叉但各有特点,如何做好“四史”和现有思政课的融合衔接。因此,要加快“四史”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工作,编写相关教材,积极推动“四史”教育进课堂。

(二)开发实践教育项目,构建走读式学习系统

固然课程教学是“四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但第二课堂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的入脑入心,最终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效果。对于绵延几百年的历史,通过丰富的活动载体来开展学习,注重在实践中融入“四史”,育人成效会更加显著。可以将“四史”的参观实践活动纳入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做红色之旅、返乡收集当地素材、采访红色革命人物、开展社会调研等;开展如手绘家乡“四史”地图,将当地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工业遗址、名人故居等串联以来,打造系列图谱;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过程中,开展丈量信仰锻造信仰、行走的“四史”、“史”中有你等活动,将“四史”学习与社会发展、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等结合起来,构建起走读式的学习系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三)整合“四史”教育资源,构建融合式学习系统

在建党百年的历程中,共产党人在各地留下众多“四史”教育资源,对当地的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其现实教育意义,是启发青年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途径。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历史时期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陕西红色资源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人民主体意识等精神内核,能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爱国担当、自强不息,在学习上踏实刻苦、勇于创新,在生活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红色资源融合进实际工作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中国的高校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发展起来的,校史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譬如“西迁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西迁精神”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初心不改、矢志报国。高校可以将校史与党史进行整合,充分释放红色校史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功能。

(四)搭建学习宣传平台,构建滴点式学习系统

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不单是集中的学习和培训能够达到的,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点滴滋润,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沉浸传播时代下,要善于使用微视频、网络直播、“云课堂”等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传播方式建设 “四史”学习教育平台。通过“图、文、音、影”等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构建融媒体平台。有效利用MOOC、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网络育人平台开展“四史”教育,构筑传承红色基因的舆论阵地和思想家园,编织滴点式的学习网,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四史大学生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