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实现策略
2022-03-05金晓曼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学校256400
金晓曼(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学校 2564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实践”与“综合”作为主要发展因素,促进学生在行为、情感上协调发展。新课改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载体展开教学,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相统一。陶行知先生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每一个角度,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与教育密切关联,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贴合生活,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素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成为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的重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改对教学方法提出新要求,借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依据其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按照学生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落实劳动教育,实现五育融合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新时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劳动在性质上属于实践性活动,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关联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极具事件性质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促使教育与劳动相互整合。通过创新该课程,学生不仅对劳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促进了五育融合。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趣味性,能够引导学生将学校的“小课堂”拓展为社会的“大课堂”。将贴合生活实际的内容搬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与生活教学的相互整合。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机遇与挑战,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组织过于松散
现阶段,学校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方法、新理念,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综合实践活动。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诸多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出现散乱现象,主要体现在活动时间分散、组织管理松散、计划混乱,活动指导未落实到位等方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多数教师缺乏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知,经验过于匮乏,且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不足,进行活动设计时,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普遍性问题居多,与该课程最初的理念背道而驰。
2.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课程,在新课改下,该课程要体现出内容的多元化与形式的多样性。但是,现阶段缺乏系统性的运行机制以及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开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除此之外,在新课改下,应试教育虽有所改善,但对于家庭与社会而言,“唯成绩”论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设计与考试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会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3.活动资源过于匮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生活开展的一种实践性课程,丰富的活动资源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该课程创新与生存的基本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据学校提供的有限资源,因此,需采取多样的方式拓宽教育渠道。目前,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虽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以重视,但在活动资源挖掘方面却缺乏统一性,久而久之,活动资源的匮乏将严重影响该项课程的有效实施。
4.横向联系过少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一定的教育指南以及教学评价标准,依赖其他学校成功案例,教学模式缺乏特色。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下,借助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所以,该项课程对于学校与教师而言均具有挑战性。教师容易从引导者逐渐转变为控制者,甚至为了保障学生的活动安全,减少与社会组织、家长的沟通,形成了纵向活动为主的局面,违背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缺乏系统机制与系统思维,未从根本上构建集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有效机制,也未有效落实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造成的。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发展的方法
1.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活动的整合
从性质上分析,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活动均体现出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小学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整合,能够从客观因素保证教学的全面性与多样性,将丰富多样的德育内容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拓宽德育教学渠道的同时,将生活融入社会课堂,采取叠加的方式,使得育人效果更加明显。比如,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与学校读书节相关的综合实践子活动,响应学校读书节活动的同时,实现活动的多样性。在教学安排中要做到六点,(1)围绕主题,确定主题;(2)小组讨论,选择执行;(3)制订方案,参与其中;(4)分头实施,总结经验;(5)及时反馈,解决问题;(6)成果展示,交流所得。或者在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月中针对性地展开以安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安全伴我行”,由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加以感悟。同时,综合实践厚度与德育活动的整合还能够将活动实施与脚本课程开发进行统筹,在两者的整体规划中协调组织,共享资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家庭教育的整合
现代教育中,全人教育是核心,其中,家庭教育则是全人教育的支柱。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至关重要。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对此,要有效提高家长的参与度,邀请家长策划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例如,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亲子活动,由家长共同策划方案,完成项目的统筹安排。在项目策划中,家长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全面衡量,也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贯彻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3.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社会即学校”,社会中的资源是最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凭借社会知识的多元化与资源的海量化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整合。经过实践调查分析,社会教育活动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新时期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与实时性的载体。其中,教师可以围绕社会热点展开主题实践活动,如“环保考察”,组织学生清理垃圾,清除小广告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带来的贡献,在无形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1.明确课程属性,强化育人价值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该课程的地位,要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追求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其中,教师要明确该课程的属性,进一步强化育人价值,将生活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教育回归生活。同时,教师还需对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加以把控,了解课程理念的价值,积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育人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2.强化课程特征,实现课程整合
严格意义上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了自然、生活、社会等诸多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各项知识的归纳,能够培养核心素养,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比如,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时,学生对垃圾的种类进行分析与了解的过程中强化了应用知识,获得了新的知识,将学科间的联系性加以明确。在开发课程与活动时,教师需要有效把握该课程所具备的综合性特点,依据学情进行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各类问题。另外,还要结合地方特色展开教学。比如,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与资源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将资源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发挥出来,在有效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实现地方资源在课程形态上的价值再挖掘。
3.做好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科学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了课程设置、实施与评价,其教材多为学校自主开发,没有固定的教材,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根据课程的性质与学校的情况制定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将课程管理积极纳入考核之中。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对该课程的认识,加强统一管理。对于教师而言,也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教育,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综合水平的同时,增强其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教师要加强课程研发能力,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增强教学有效性。
4.完善评价模式,推动学生发展进步
新时期教师要选择多样的评价方式,深入探析评价理念,对传统教学评价进行改进。可以从课程组织、管理等方面加以考核,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需要选择多种评价模式,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态度、实施情况等全面整合,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构建电子化档案管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育人价值,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与保障,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所作用。新时期,教师需要把握课程的基本属性与特性,加强整合,采取多样的方式,将育人作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