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连环湖孢粉记录揭示的约220年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2022-03-05王小丽肖海丰肖霞云

湖泊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菊科禾本科沙地

王小丽,肖海丰,肖霞云

(1: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5)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湖泊沉积由于具有连续性好、沉积速率快、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等特点,能够很好地记录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渐增强,湖泊沉积也很好地记录了包括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演替过程[1-6]. 湖泊沉积物中的化石孢粉是重建过去植被与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代用指标之一[7],同时也是揭示过去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代用指标[8].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该区域生态环境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和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这一地区植被演替历史和古气候变迁对未来生态环境评价、农牧业发展、资源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迄今对该区的植被演替和古气候变迁研究相对较少,仅早期夏玉梅等[9]依据大庆、乾安、长春、哈尔滨等剖面对松嫩平原地区晚第三纪-更新世时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进行了简要研究;汪佩芳等[10]基于松嫩平原不同地点6个剖面的孢粉分析,进行了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李取生[11-12]基于松嫩沙地沙丘剖面的孢粉记录对全新世以来沙地古土壤发育时期的古植被景观进行了初步研究;李宜垠等[13]以松嫩沙地泰来剖面、齐齐哈尔卧牛吐剖面和通榆开通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 这些早期的孢粉研究,分辨率相对较低,而且都是基于剖面进行的长或较长尺度的研究,对松嫩平原湖泊沉积记录的近几百年高分辨率的孢粉揭示的古气候与古植被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变化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因此本文选择处于农牧交错带上的连环湖阿木塔泡作为研究点,通过湖泊沉积孢粉分析、现代气象数据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以此揭示松嫩平原地区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度变化,这将对研究区未来生态环境评价、农牧业发展、资源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孢粉研究在揭示百年、十年尺度上植被、气候与人类活动变化方面的可靠性.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连环湖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杜蒙县)的西部,处于松嫩沉降盆地中心最低处(46°30′~46°50′N,123°59′~124°15′E),是由构造断陷形成的大型浅水湖泊,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微咸水湖(图1). 其由哈布塔泡、火烧黑泡、阿木塔泡、他拉红泡、敖包泡、牙门喜泡、牙门气泡、那什代泡、小尚泡等20个湖泊组成. 湖泊总面积为556.1 km2,最大水深4.6 m,平均水深2.1 m,水位139.0 m. 湖区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4.0℃,年降水量约400 mm,6-8月约占年降水量的70%,蒸发量1632 mm[14]. 泰来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展示了研究区1958-2015年近60年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和年均湿度的变化趋势(图2). 连环湖的湖水依赖湖面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主要入湖河流为乌裕尔河,上游有来自嫩江支流托力河口人工渠八一幸福河的水,北部有引嫩六支干渠头道桥和乌台北桥两个进水口引嫩江水入湖,无出流[15]. 研究区阿木塔泡(46°33′35.5″N,124°7′15.1″E)位于连环湖的西南部(图1).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图2 黑龙江省泰来气象站点1958-2015年之间的气候要素图 Fig.2 The climatic elements from 1958 AD to 2015 AD of Tailai Meteorological Sta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杜蒙县位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上,植被类型主要有3大类,分别是草甸草原、沼泽草甸及草本沼泽,是东北西部典型草原地区[16]. 研究区植被为蒙古植物区系,属草甸草原植被. 在沙地上生长的天然木本植物有榆树(Ulmuspumila)、山杏(Armeniacasibirica)等,沿江长有灌木植物蒙古柳(Salixlinearistipularis)、小黄柳(SalixgordejeviiChang et SkV.)等树种. 人工林以杨树(Populussp.)为主,其次为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Litv.)、锦鸡儿(Caraganasinica(Buc’hoz) Rehder)、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及山杏(Armeniacasibirica)等. 草本植物有羊草(Leymuschinensis(Trin.) Tzvel.)、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沙蓬(Agriophyllumsquarrosum(L.) Moq.)、碱蓬(Suaedaglauca(Bunge) Bunge)等. 其中羊草分布最广,是优良的饲料. 同时盛产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rucz.) Schischk.)、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unge)、柴胡(BupleurumChinese)、龙胆草(GentianascabraBunge.)等药材129种[17],湿地的水生植物有睡莲(NymphaeatetragonaGeorgi)、金鱼草(Antirrhinummajus)、合子草(Actinostemmalobatum(Maxim.) Maxim.)、毒芹(Cicutavirosa)、球尾花(Lysimachiathyrsiflora)、珍珠草(Phyllanthusurinaria)、千金子(Euphorbialathyris)、黑三棱(Sparganiumstoloniferum(Graebn.) Buch.)等20多种[18],藻类优势种主要有项圈藻(Anabaenopsissp.)、微胞藻(Micromonaspusilla)、盘星藻(Pediastrumsp.)、栅列藻(Scenedesmusobliquus)、十字藻(Cnudgerdaapiculata)等[14]. 连环湖周围的现代植被类型情况具体见图3[19].

图3 连环湖周围现代植被分布Fig.3 Moder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round Lake Lianhuan

1.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2010年8月,利用重力采样器在连环湖阿木塔泡的湖心位置采集了24 cm未经扰动的柱状沉积岩芯(AMT),现场按0.5 cm间隔进行连续分样,共获得48个样品. 样品密封保存后带回实验室后置于4℃的冰箱中冷藏以备分析测试. 阿木塔泡沉积剖面的年代序列根据210Pb测年数据建立,并选取CRS模式计算出样品的沉积速率和年代. 孢粉分析采用标准的氢氟酸法,并用外加每片约27637粒石松孢子计算孢粉浓度,用于孢粉分析的样品共48个,每个样品至少鉴定400粒陆生花粉,孢粉的数量用百分比和浓度表示,百分比以陆生花粉总数为基数进行计算,并用Tilia软件绘制孢粉百分比和浓度图.

2 结果

2.1 沉积物测年结果

本文的年代序列通过对放射性核素210Pb、137Cs的比活度进行测试来获得. 因137Cs的测试结果显示其比活度表层最高,往下逐渐降低,不具有1986年和1963年的137Cs蓄积峰,因此仅利用210Pb的测试结果来确定阿木塔泡沉积物的年代序列(图4). 考虑到近百年来沉积速率的非恒定性及沉积物的压实作用[20-23],本文采用恒定放射性通量模式(CRS)计算阿木塔泡沉积速率,沉积岩芯深度与年代的对应关系如图4c所示. 根据210Pbex测定的结果得出Pb的下限值在20 cm处,使用CRS模式计算获得0~20 cm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11 cm/a,20 cm处的年代为1835 AD. 20 cm以下沉积岩芯的年代采用沉积速率渐趋稳定后岩芯(7~20 cm之间)的平均沉积速率来进行外推. 经计算,沉积岩芯24 cm处的年代约为1790 AD.

图4 连环湖沉积岩芯210Pb、137Cs的比活度分布和210Pb年代-深度关系曲线Fig.4 210Pb and 137Cs activity versus depth and the 210Pb age-depth curve in the sediment core of Lake Lianhuan

2.2 孢粉分析结果

在鉴定的48个孢粉样品中,共统计鉴定30745粒孢粉,分属71个类型(科、属、种),每个样品平均统计640粒,最多统计1304粒,最少统计516粒. 所鉴定的孢粉组合以陆生草本植物花粉为主,百分比平均为78.3%(65.3%~88.5%);乔木花粉次之,百分比平均为20.5%(11.3%~34.0%);灌木花粉较少,平均为1.2%(0.2%~2.5%);有一定量水生(或湿生)草本和较多藻类,百分比平均分别为7.7%和17.0%,少见蕨类孢子. 草本植物花粉有38个类型,其中陆生草本植物花粉主要为藜科(Chenopodiaceae)、蒿属(Artemisia)、禾本科(Poaceae)、菊科(Compositae)、唇形科(Lamiaceae)等;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花粉主要为莎草科(Cyperaceae)和香蒲属(Typha),偶见狐尾藻属(Myriophyllum). 木本植物花粉有23个类型,其中乔木花粉主要为松属(Pinus)、桦木/鹅耳枥属(Betula/Carpinus)和栎属(Quercus),其次还有桤木属(Alnus)和榆属(Ulmus)等;灌木花粉主要为麻黄(Ephedra),少见柳(Salix)、榛(Corylus)和沙棘(Hippophae)等. 蕨类较少见,鉴定到10个类型;藻类主要为盘星藻属(Pediastrum),平均为17.0%.

根据孢粉组合的有序聚类分析CONISS的结果,将整个剖面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图5). 各带的孢粉组合变化特征按由老到新的顺序简述如下:

孢粉组合带AMT-1(24.0~21.3 cm,1790-1820 AD):带内陆生草本花粉含量非常高,平均为83.1%(81.2%~85.9%),以藜科占优势(48.0%,43.9%~54.6%),有较高含量的蒿属(11.5%,8.9%~14.0%)、菊科(9.1%,6.1%~11.6%)和禾本科花粉(10.4%,6.0%~14.6%),而且禾本科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 有一定含量的乔木花粉,平均为16.2%,以松属为主(12.7%,11.8%~14.5%),有少量桦木/鹅耳枥属(平均为2.7%). 水生(或湿生)草本花粉也有一定含量,平均为9.4%,主要为莎草科(平均为6.6%)和香蒲属(平均为2.6%). 藻类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平均为38.7%),主要是盘星藻属(38.6%,30.0%~62.6%). 少见灌木花粉和蕨类孢子. 孢粉总浓度相对较高,平均为18091粒/g. 蒿/藜(A/C)比值相对较小,平均为0.24(0.16~0.32).

孢粉组合带AMT-2(21.3~15.8 cm,1820-1930 AD):与AMT-1带相比,该带陆生草本花粉含量仍然非常高(83.5%,76.5%~88.5%),其中蒿属花粉含量明显增加(16.8%,12.6%~23.9%),藜科花粉含量略有增加(50.4%,44.4%~56.2%),而禾本科花粉含量明显减少(6.4%,4.1%~10.7%)、菊科花粉含量有所降低(7.5%,4.4%~9.3%),其他变化不大. 乔木花粉、灌木花粉以及蕨类孢子含量相差不多. 水生(或湿生)草本花粉含量有所降低(5.4%,2.2%~8.9%),主要由莎草科(平均为3.7%)和香蒲属(平均为1.6%)含量降低导致. 藻类含量明显降低(13.1%,1.8%~26.3%),主要表现为盘星藻属含量的降低,平均为13.0%. 孢粉总浓度明显降低,平均为9513粒/g. A/C比值有所增加,平均为0.34(0.23~0.54).

孢粉组合带AMT-3(15.8~9.3 cm,1930-1980 AD):与AMT-2带相比,该带陆生草本花粉含量有所降低,平均为74.6%(66.8%~82.1%),其中蒿属(5.2%,2.9%~9.2%)和禾本科花粉(3.7%,1.4%~6.7%)含量明显降低,而藜科含量进一步增加(52.2%,44.2%~62.0%),菊科花粉含量增加到整个剖面的最高值(10.7%,7.2%~16.0%). 乔木花粉含量明显增加,平均为24.2%(16.3%~31.8%),主要由松属含量增加导致,平均为23.5%,并且松属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 灌木花粉(平均为1.2%)和蕨类孢子(平均为1.1%)含量稍有增加. 水生(或湿生)草本花粉含量稍有降低(4.5%,1.9%~8.9%). 藻类含量有所增加(平均为15.9%),波动较大(1.4%~28.9%). 孢粉总浓度和A/C比值都是整个剖面最低的,平均分别为3452粒/g和0.10(0.05~0.16).

孢粉组合带AMT-4(9.3~4.8 cm,1980-2000 AD):与AMT-3带相比,该带陆生草本花粉含量有所增加(81.4%,78.4%~84.1%),主要表现为具有整个剖面最高含量的藜科花粉(62.1%,57.0%~67.4%)和唇形科花粉(平均为2.4%),蒿属(7.6%,3.0%~16.6%)花粉含量有所增加,而禾本科花粉含量降低至整个剖面的最低值(平均为1.3%),菊科花粉含量也有所降低(平均为6.4%). 乔木花粉含量有所降低(17.2%,15.2%~19.8%),主要由松属含量降低导致,平均为15.6%(14.2%~17.4%). 灌木花粉、水生(或湿生)草本花粉、蕨类和藻类孢子含量相差不多. 孢粉总浓度明显增加(平均为18546粒/g),波动较大(在1689~79803粒/g之间). A/C比值从下至上逐渐增加,平均为0.13(0.05~0.29).

图5 连环湖阿木塔泡主要孢粉属种百分比和孢粉总浓度Fig.5 The percentages of main pollen types and total pollen concentration of Amutapao in Lake Lianhuan

孢粉组合带AMT-5(4.8 cm以上,2000-2010 AD):该带陆生草本花粉含量明显降低,平均为71.1%(65.3%~74.8%),是整个剖面最低的,主要表现为藜科和菊科花粉是整个剖面最低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4%和1.6%,范围分别为31.4%~46.1%和0~4.0%),而蒿属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平均为25.0%(17.7%~31.9%),禾本科含量相对上带略有增加,平均为2.6%(1.2%~4.2%). 乔木花粉含量有所增加,平均为27.4%(23.6%~34.0%),主要表现为具有整个剖面最高含量的桦木/鹅耳枥属、栎属、桤木属和榆属等落叶阔叶乔木花粉,平均分别为14.7%、3.0%、0.8%和0.6%,而松属花粉含量明显降低,平均为8.0%(4.6%~17.0%). 水生(或湿生)草本含量明显增加,主要由莎草科花粉含量增加导致(14.0%,9.4%~19.0%),香蒲属含量也有少许增加(3.0%,1.9%~4.8%). 灌木花粉和蕨类孢子含量相差不多. 藻类含量有所降低,平均为9.9%(7.1%~15.1%). 孢粉总浓度明显降低,平均为7560粒/g. A/C比值明显增加至整个剖面的最高值,平均为0.67(0.38~1.01).

3 孢粉记录揭示的约220年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在AMT柱状岩芯中孢粉组合以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主要为藜科、蒿属、菊科和禾本科,木本花粉百分含量最高不超过34.7%,以松属为主,反映了研究区周围约220年以来主要为草原植被景观,在2000 AD以前,木本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少,仅有一定量的松树和零星阔叶植物;2000 AD以来,木本植物除松树数量减少外,阔叶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加. 藜科和蒿属均是耐旱植物花粉,产量高,所反映的气候环境较干旱,且当花粉含量大于30%时,代表原位来源[24-25].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蒿属含量升高反映气候环境偏湿[4];而藜科含量升高反映了气候环境偏干[26]. 因此,当藜科和蒿属花粉含量此消彼长时,可用蒿属和藜科花粉含量的比值(A/C)衡量空气湿度的相对程度[27],其比值越小,反映气候环境越干. 菊科和禾本科在草原植被组成中也是主要成分,孙湘君等[28]对中国北方部分科属花粉-气候响应面分析表明,菊科花粉丰度的高峰值位于低温高湿区,对湿度变化敏感,随湿度的增大而增大;禾本科花粉也具有低温高湿的高值区,且随温度的降低、降水量的增高而增高. 曹志伟等[29]对嫩江沙地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沙地类型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表明,流动沙地植被以藜科植物为主,半固定沙地植被以菊科植物为主,固定沙地植被以禾本科为主,对应草地的生态质量为差、较差、较好,反映的气候对应为干旱、较干旱、较湿润,或人类活动为环境破坏严重、环境破坏减弱、环境几乎没被破坏(或沙地环境得到改善).

根据阿木塔泡沉积岩芯的孢粉组合特征,将研究区过去约220年的环境变化分为以下5个阶段:

第1阶段(1790-1820 AD):本阶段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非常高,以藜科花粉含量占优势,蒿属花粉含量也相对较高,禾本科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 虽然本阶段藜科和蒿属花粉占优势,而禾本科花粉平均含量仅10.4%,但由于藜科和蒿属花粉具有超代表性,它们是草原区所有样品孢粉组合中最主要的成分,两者在孢粉组合中所占比例多大于50%,且人类活动越强或气候越干旱,蒿属、藜科花粉所占百分比越高,而禾本科花粉具低代表性,即使是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禾本科花粉所占比例也多低于10%[30]. 因此本阶段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类型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湖泊周围的沙地类型为以生长生态质量较好草地的固定沙地为主,气候相对较凉湿且环境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这与本阶段较高的孢粉浓度反映湖泊周围草原生物量较高相一致. 因湖泊周围的生物量较高,在较强的水流作用下携带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到湖泊中,进而可能导致本阶段高含量的盘星藻属. 本阶段孢粉组合反映的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与该时期松嫩沙地基本没有大面积流动沙地[31],以及此期杜蒙县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多以狩猎、游牧为主,农业发展规模较小,耕地面积有限,环境相对较好[32-33]相一致.

第2阶段(1820-1930 AD):本阶段藜科与蒿属花粉含量增加,禾本科和菊科花粉含量减少;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花粉与藻类含量均降低. 反映此阶段草甸草原植被中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的比例下降,藜科和蒿属植物比例增加,推测固定沙地减少、半固定沙地逐渐增加,气候逐渐变干或可能伴随人类破坏环境的活动增强,湿地面积减少. 根据文献记载,杜尔伯特由于1904年后蒙旗地开放,人口剧增,从1910年的3561人增至1935年的51673人,且在1934年耕地面积达到8.68万垧[34]. 因此此期沙地变化除受气候变干影响外,还与清朝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有紧密联系. 孢粉浓度降低指示陆生植物生物量降低,同时,此期岩芯的中值粒径较细,在浅水湖泊连环湖的阿木塔反映降水强度较弱,地表径流减小[34-35],以致输入湖泊中的营养减少,盘星藻含量降低.

第3阶段(1930-1980 AD):本阶段乔木花粉含量增加,以松属花粉增加为主;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有所降低,主要表现为禾本科和蒿属花粉含量降低,而藜科花粉含量有所增加,菊科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藻类含量有所增加. 反映此期研究区针叶乔木松树比例有所增加,草甸草原植被中菊科植物比例是220年来最高的,藜科植物也略有增加,而禾本科和蒿属植物比例下降,推测此阶段固定沙地持续减少,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逐渐增加,而且半固定沙地是220年以来面积最大的,指示气候进一步变干且伴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强度增加,湖泊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此期岩芯中的中值粒径明显较粗,应主要是受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增加的影响[35]. 离连环湖最近的泰来气象站自1958年以来的气象数据表明(图2),1980年以前年降水量较低、年均湿度具有降低趋势;同时,此期研究区周围人类开始大规模生产、油田开采和水资源大力开发,使湖泊湿地范围萎缩,水体受到污染以及草原植被退化[18,36-37]. 本阶段孢粉组合反映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与该时期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第4阶段(1980-2000 AD):本阶段藜科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禾本科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低的,菊科花粉含量降低. 反映此阶段草原植被中藜科植物的比例是220年以来最高的,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比例下降,推测此期固定沙地与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少,流动沙地面积明显增加,揭示气候可能进一步变干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程度持续增强,湖泊湿地面积锐减. 泰来气象站气象数据显示,此期年均温逐渐增加,年降水量和年均湿度较高,该结果与孢粉揭示的气候可能进一步变干相冲突,说明此期的植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该阶段大范围围湖造田以及湿地水田化等人类活动导致松嫩沙地荒漠化现象加重[36, 38-39]. 此期孢粉含量波动较大,有2个样品出现峰值,推测可能与这2个样品的岩性较细有利孢粉保存有关,而不是反映真正的生物量增加,这两个样品岩性较细在粒度指标中具有很好的体现,即对应中值粒径的最低值[35].

第5阶段(2000-2010 AD):本阶段乔木花粉含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具有整个剖面最高含量的桦木/鹅耳枥属、栎属、桤木属和榆属等落叶阔叶乔木花粉;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有所下降,蒿属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高的,禾本科花粉含量有所增加,藜科和菊科花粉含量是整个剖面最低的;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明显增加,A/C比值明显增加至整个剖面的最高值. 反映此阶段研究区周围以桦木/鹅耳枥属和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乔木比例增加,草原植被中藜科和菊科植物比例是220年以来最低的,禾本科植物比例略有增加,推测该阶段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面积明显减少,区域气候偏温湿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善,湿地面积增加. 泰来气象站气象数据表明,此期年均温高、年降水量和年均湿度低,孢粉组合反映的气候与气象数据结果相反,说明此期的植被变化完全是受人类活动的控制. 此期人类活动表现为退耕还草还林,种植桦木/鹅耳枥属、榆属等阔叶植物,流动沙地面积持续缩减;在八支干渠建闸引水至连环湖,使湖泊、湿地面积增加,为莎草科、芦苇等湿生、水生草本植物提供更广阔的生长场所,并使湖泊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38,40],此时人类活动正面地影响了研究区的植被组成.

4 结论

根据黑龙江省连环湖阿木塔泡24 cm长沉积岩芯的高分辨率孢粉分析,推测该研究区过去约22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分为5个阶段:1790-1820 AD期间,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类型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湖泊周围的沙地类型为以生长生态质量较好草地的固定沙地为主,气候相对较凉湿且环境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湖泊营养较丰富. 1820-1930 AD期间,孢粉组合反映草甸草原植被中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比例下降,藜科和蒿属植物比例增加,固定沙地减少、半固定沙地逐渐增加,气候逐渐变干或可能伴随人类破坏环境的活动增强,湿地面积减少. 1930-1980 AD期间,孢粉组合反映研究区针叶乔木松树比例有所增加,草甸草原植被中菊科植物比例是220年来最高的,藜科植物也略有增加,而禾本科和蒿属植物比例下降,推测此阶段固定沙地持续减少,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逐渐增加,而且半固定沙地是220年以来面积最大的,指示气候进一步变干且伴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强度增加,湖泊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1980-2000 AD期间,孢粉组合反映草原植被中藜科植物的比例是220年以来最高的,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比例下降,推测此期固定沙地与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少,流动沙地面积明显增加,湖泊湿地面积锐减,结合气象数据,得出此期的植被变化是由人类大范围围湖造田以及湿地水田化等活动导致的. 2000-2010 AD期间,研究区周围以桦木/鹅耳枥属和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乔木比例增加,草原植被中藜科和菊科植物比例是220年以来最低的,禾本科植物比例略有增加,揭示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面积明显减少,结合气象数据,认为此期孢粉组合揭示的植被变化主要受人类退耕还草还林,种植桦木/鹅耳枥属、榆属等阔叶植物以及在八支干渠建闸引水至连环湖等活动的影响. 研究区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变化快速地响应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并且揭示自198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强度超出了气候变化,这与研究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变化是完全一致的,进一步证实了化石孢粉在短尺度研究中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菊科禾本科沙地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菊科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风滚草
芦根及其混淆品的鉴定
菊科几种野菜的营养价值与种植技术
禾本科植物之王
青岛崂山菊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花生田禾本科杂草田间药效试验